- 收藏
- 加入书签
生态文明视角下安徽省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对策研究
摘要:矿产资源开发不可避免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安徽省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数量较多,严重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功能,为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矿山生态修复进程,本文基于“安徽省废弃矿山生态修复规划”,并结合废弃矿山国土空间分布特征,提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对策。旨在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提供科学支撑。
关键词:生态文明思想;废弃矿山;生态修复
0 引言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把生态保护好,生态优势才能发挥出来,才能实现社会高质量发展。
安徽省历史矿产资源开发对矿山生态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因此,对废弃矿山环境进行生态修复是十分迫切的,分析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现状,通过生态修复并结合园林景观设计,提高安徽省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水平,建设环境优的美丽安徽。
1 废弃矿山生态现状
根据《安徽省废弃矿山生态修复规划(2020-2025年)》资料显示,截止2019年底,全省剩余废弃矿山1406个,按矿类分为:能源矿山(煤、石煤)99家,金属矿山(黑色金属、贵金属、有色金属)56家,水汽矿山3家,化工溶剂用矿山30家,水泥石料用矿山889家,砖瓦粘土矿329家。在规模上以小型矿山共计1261家,中型矿山共76家,大型矿山共计69家。开采方式以露天开采为主,露天开采废弃矿山1254家,井工开采139家,井工-露天开采矿山13家。
废弃矿山生态环境问题主要为: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地质灾害、土地资源损毁及压占、水资源破坏、土壤环境影响、水环境影响及生物多样性影响。根据废弃矿山地质环境背景和废弃矿山生态环境问题类型、发育程度、危害程度、发展趋势等,将废弃矿山生态环境划分为7个废弃矿山生态环境问题影响严重区。
2 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面临的形势
2.1 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
2015年4月25日国务院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要求“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并“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2018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发改地区〔2018〕1588号),要求推进露天矿山、废弃矿山综合整治。2019年3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印发《长江安徽段生态环境保护大治理大修复强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落实专项攻坚》,开展“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2019年12月,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发布了《安徽省废弃矿山生态修复规划(2020-2025年)》,是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和行动指南,是依法监督管理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重要依据。
2.2 废弃矿山遗留问题多,生态修复难度大,资金缺口大
安徽省矿产资源开发历史悠久、开采强度大、开采点多、分布面较广,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环境问题多,治理资金缺口大。截至到2019年底,未实施生态修复废弃矿山1406家,需治理面积141.04km2,参照上轮规划已治理矿山修复单价4000-5000万元/km2。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任务依然繁重,任重道远。
2.3 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基础支撑能力有待提高
基本掌握了全省废弃矿山生态环境现状,但一些重要功能及主要矿产资源集中开发区等局域性高精度废弃矿山生态环境特征有待进一步调查。废弃矿山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开展较少,规范化、常态化及信息化监测工作有待提高。废弃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技术和方法发展迅速。但我省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多主要停留在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初始阶段。生态环境修复技术,修复模式及修复方法,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5 管理法规制度需进一步补充完善
《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关于加强矿山修复监管工作的通知》和《安徽省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管理办法(暂行)》等系列相关技术要求、规范、标准等规范性文件和有关管理办法的出台,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管理各阶段发挥了重要作业。新时期,生态文明思想基于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的共同体,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下进行矿山生态环境修复,需要创新机制,高效管理。
3 生态文明理论下的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对策研究
3.1 建立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的市场机制
在尊重和依靠企业矿山生态修复的主体地位时,要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从资源的认知整合,到项目筹划、运营模式设计,全程参与废弃矿山生态修复。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加强产权激励、财税支持、资源利用、金融扶持等方面政策供给,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深入挖掘矿山资源潜在价值,系统谋划具有市场前景的优质项目,探索生态价值多元转化路径,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统一。
3.2 构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的管理机制
“山水林田湖草沙”作为人类生命共同体,对其进行保护修复,必须打破现有的行政区划、部门管理、行业管理界限,按照生态系统要素的内在规律,从全局出发,统筹考虑生态系统管理要求,健全“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系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机制,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
3.3 探索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新模式
为充分落实安徽省自然资源厅有关《安徽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的相关要求,对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赋予新的使命,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模式将从传统的生态复绿模式向多元化的模式转变。基于废弃矿山所处的空间类型、土地利用现状、开发潜力、地质条件、环境条件及生态修复适宜性等,合理选择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模式。
3.3.1 传统生态修复模式
3.3.3.1单一生态复绿模式
单一复绿模式主要适用于“三线三边”两侧可视范围内的、场地面积小且边坡较稳定的废弃矿山。运用修复破损山体、生态复绿等方法,利用植被恢复手段,对破损的山体进行生态修复,使生态环境逐步恢复。
3.3.1.2农业生态复绿模式
根据生态修复原则,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牧则牧,生态修复之后可进行农、林、渔、牧等综合利用。农业生态修复模式主要适用于一些生态破坏轻微,环境污染较小且主要位于农业种植区及附近的区域进行生态修复,修复后用于农业生产使用。
3.3.2 人工营造景观模式
人工营造景观模式主要适用于人流量比较大,有景观需求,且临近城镇或者风景区的矿山废弃地。这种模式主要是在原有景观的基础上,结合废弃矿山及周边环境特点,开发新的旅游资源,使自然生态资源与旅游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在创造生态效益的同时收获经济效益。根据矿山废弃地改造后场地主体功能的不同可以大致分为城镇开放空间、遗迹旅游地等类型。
3.3.2.1城镇开放空间
城镇开放空间主要指供市民休闲的城市户外公共空闲,包括各类矿山公园、主题公园、湿地等。如淮北市杜集区朔西湖公园,自1971年7月投产至2019年5月关闭,累计产煤6439万吨,虽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同时也付出采煤区域土地塌陷,生态环境恶化等代价。
根据塌陷区生态修复要求,融入景观规划设计思想,利用现有的塌陷区形成的水面条件,打造朔西湖独特的塌陷区湿地公园,并逐步建成矿城印记、朔西揽胜、活力水岸、荷风涟漪等10大景观,并将引入疗养等新产业。
3.3.2.2遗址旅游地
针对废弃矿山区,采用艺术手法处理并赋予新的功能定位后,形成新的景观旅游地,通过再造矿坑等遗址景观环境,进而打造出极富吸引力的矿山主题旅游资源,进一步带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发展。如安徽铜陵的铜官山矿区。在铜矿关闭后,工人村变成了凋敝破败的棚户区。针对铜官山矿区现状,采取生态修复和景观设计手法,利用遗址资源创建了“铜官山·1978”文创园,即特色文化商业街区和矿工主题文化展区。矿工主题文化展区分为地下坑道和矿工生活展区展区。矿工生活展区还原了当时矿工的生活场景,从收音机到电视机,从大通铺到单身宿舍,不同年代有不同陈设。生动地展示了矿工生活的变化,也侧面反映了城市的发展。
4 典型案例
4.1 某县某镇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传统单一复绿模式)
项目区内原有4家矿山宕口,均于2006-2010年间先后注销关闭。项目区内土地、植被资源被挖损占用,地貌景观破坏严重。区内矿山开采遗留形成5段不规则形状的边坡,边坡最大高差达50m,坡度角45°~85°,存在崩塌隐患,严重威胁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该项目采用“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开发式生态修复、市场化运作”模式,采取矿地综合利用方式,设计安排以削坡减载、坑栽植、被边坡绿化等为主要治理形式和措施,旨在恢复生态植被、消除地质灾害隐患、改善视觉污染现状、提高土地利用价值。
生态修复成果: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新增了建设用地、旱地、林地及草地等土地类型,废弃土地复垦利用率达98%。
4.2 淮南大通国家矿山公园(人工营造景观模式)
淮南大通煤矿建于1903年,因资源枯竭于1982年报废,形成了大面积的塌陷区,对周边建筑物、地貌、土地、自然水体等造成严重的破坏。关闭后成为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倾倒场,进一步造成土地、水体、大气等生态环境污染,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并造成较大的视觉污染。矿区占地面积规模大,并留下了井架、井口、煤矸石堆等矿业活动遗址,与矿业活动相关的秘密水牢、"万人坑"、站后碉堡、窑神庙等旧址是日本侵略我国的有力佐证,其中著名的秘密水牢、"万人坑"、窑神庙等矿业遗迹还被安徽省政府命名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3月淮南矿业集团按照“大尺度,大空间的生态修复”理念,采用生态修复及园林规划设计等方法,对枯竭矿区进行整体规划修复,打造出国家级矿山公园。主要分为矿业遗迹保护区、生态修复区、爱国主义教育园区和煤矿博物馆四大园区。自2016年以来,淮南大通国家矿山公园进一步提升综合服务水平和休闲娱乐品位,并建设有井下探险、煤矿文化博物馆、煤都文化休闲街等主体旅游区域,实现了塌陷区高度生态化、景观资源高度人文化,使塌陷区环境治理技术和矿山生态恢复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5 结语
废弃矿山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由于安徽省废弃矿山点多面广的特点,给矿山生态修复造成了极大的困难,面临诸多问题,开展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必须从政策上、管理上有所改变,形成良好的市场机制。废弃矿山生态修复要着眼全局,统筹兼顾,不仅要考虑废弃矿山所处的空间类型,也要考虑废弃矿山周边生态环境,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要素,合理选择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方式,分类修复。
参考文献
[1] 康达华.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公共性向度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20,(1),1-8.
[2] 杨志华,修慧爽,鲍浩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体系研究[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1(3),1-11.
[3] 安徽省自然资源厅. 安徽省废弃矿山生态修复规划(2020-2025年)[R] 2020.
作者简介:张传琦(1987-),男,安徽滁州人,硕士研究生,中级工程师,从事主要从事地质灾害评估、勘查、设计与废弃矿山治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