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韶山市生态修复背景下的生态保护修复策略与重点工程布局研究

安防科技
湖南省地质调查所?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本方略,成为生态保护修复的根本方向。生态保护修复策略建立在以生态环境背景和保障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之上。本文在分析韶山市自然生态系统状况和主要问题基础上,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在积极探索生态修复策略的同时,科学布局生态修复工程,为推进生态修复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修复;修复策略;工程布局

0 引言

自然生态系统在生物长期进化中维持着稳定、持久、物种间协调共存的发展特点,随着人口急剧增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开发和利用的强度加大,人为干扰胁迫因素使得环境恶化和生态退化不断加剧,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受损、自然灾害等问题日趋突出。

随着韶山市城镇化、产业化发展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增长的同时,引起了资源环境快速消耗,区域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当前经济社会已进入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双轮驱动的发展阶段,然而资源约束不断加剧,生态环境压力加大,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亟需优化。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升韶山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能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通过实施生态修复项目,部署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来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生态安全,构建生态屏障。

1 研究区域概况

1.1研究区自然背景

韶山市位于湘潭市北部,地貌类型以低丘岗地和河谷平原为主,以韶峰山脉和韶河、石狮江两水为骨架,构成西部隆起;地势西高东低,总体往东南部倾斜。韶山市属大陆型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季在时间上集中在4-7月,降水量在空间上呈东多西少态势。韶山境内水塘及季节性溪流广布,河网水系发达。市域位于沩山北西向隆起带东南端,境内构造发育,西部岩浆活动较强烈,对区域内矿产资源的产出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矿产资源较为丰富。

1.2 生态背景

研究区域在收集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基础上,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和各生态要素特征将韶山市生态系统类型主要划分为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镇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五类。其中以森林、湿地和草地生态系统为主的自然生态系统,面积大、分布广;区域内森林资源所占比重最大,主要分布于低山、丘陵和岗地,分布范围较广,是生态系统基础。

通过开展生态修复工作对韶山基础资料的收集,将土壤植被、水系湿地、地形坡度等数据进行了叠加分析,对生态系统重要性进行了分级,极重要区域与“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基本重叠,韶峰景区被划为生态保护红线水土保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区,位于生态系统极重要区域内。因此,西部韶峰景区作为韶山生态保护核心,成为研究区内调节生态功能的重要生态保护屏障。

1.3 生态格局特征分析

研究区生态环境背景以韶峰景区核心,东北部韶河构建了一条贯穿韶山市域空间的绿色生态廊道,在韶山风景区和狮子山生态屏障的控制作用下形成城镇发展片区,在城乡发展区域周边形成农业开发利用环,在农业开发利用周边形成以山、水、林等自然要素构建的生态保护绿环。区域内各生态系统以韶峰景区为依托,向北、西南、东南经过支流水系的连接,形成以韶河、石狮江、菜石江为为廊,形成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流动和生物生产的生态循环体系。

2 生态问题识别

2.1生态系统脆弱性分析

生态环境脆弱性是生态系统敏感反应和自我恢复能力的叠加。“脆弱性”来自于生态环境的不可恢复性和不可再生性,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恢复或者根本无法恢复。研究区因开发建设、矿产资源开发等人为活动造成植被破坏、土壤裸露、地质灾害等,局部地区由于地形起伏相对较大,地表原始生态结构被破坏,破坏主体修复不及时,在降雨等外力作用下,破坏区域不断扩大,从而导致生态系统局部发生改变,生物群落及栖息环境遭到破坏,生态功能逐步退化,环境异质性增大,生态环境逐渐变得脆弱。

2.2生态问题识别

研究区生态空间环境问题主要以自然灾害、地表植被破坏、河流湿地退化、生态廊道受损为主要问题;农业空间生态问题以耕地质量低、农业面源污染、农业周边生态受损为主要问题;城镇空间则以城乡建设节约集约用与环境保护压力、配套设施不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扰动和闲置土地影响生态系统为主。结合韶山市现状调查资料和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区域内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之间边界未建立有效的缓冲带,使得各个空间割裂感较强,无法形成动态的联系。在受到人类或自然条件干扰时,一些地区的生态空间系统功能退化,局部地区的生态调节能力减弱。韶山市中东部由于城区建设将农业空间系统包裹其中,生态廊道缺乏系统的规划和建设,加上人类活动对动物迁徙通道的扰动和阻隔,使生态系统对城镇和农田生态系统的调节变弱,生态连通性较差,阻碍了各系统之间的调节和物质传输。

3 生态修复策略

生态修复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考虑自然生态系统各要素与农田、城市人工生态系统之间的协同性,注重山上山下、岸上岸下、上游下游、河流湖泊等国土空间的整体性、系统性,体现综合治理,突出整体效益。在立足构建韶山市生态安全格局、摸清生态系统状况、找准主体功能发展方向的前提下,识别突出生态问题,将韶山市以生态空间挤压,地质灾害频发,森林质量偏低、林分结构单一,水系水域污染、水源枯竭,土地资源污染,人居环境生态基础薄弱以及矿山地质环境恶化等修复问题为导向,确定主要修复方向,谋划生态修复策略。

3.1 生态保护红线维护

对生态保护红线内具有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功能的林区实施封山育林和补植补造,坚持造管结合,实现增绿扩绿。积极实施水土流失严重等耕地的退耕还林还草,通过抚育、补植、优化树种等方式,稳定提升森林面积和质量。区内重点加强野生动植物重要栖息地和原生境保护,联通生态廊道和鸟类迁飞通道,严防外来入侵物种,植物群落的保护保育,丰富植物物种,推进重要水源地保护建设等。

3.2 森林质量提升

针对宜林荒山荒地、采伐迹地和疏林地的植被恢复,依托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森林抚育等重点工程,实施分区差异化植树造林与管护,对林地发育不好、品质不高、水土保持较差区域进行重点提升,实施低产低效林改造和中、幼龄林抚育工程,提高森林质量,增加林木多样性,提升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加强林地的保护与保育,严格限制重要林地各类开发活动。

3.3 流域综合整治

通过合理安排农、林、副各业用地,布置水土保持农业耕作措施、林草措施与工程措施,对河流水库附近黑臭水体进行治理,对沿河的排污企业进行治理以达到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小流域水土资源的目的。严格控制湖泊水库流域的源头污染,构建江河互通、河湖相连、库塘多点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生态良好、引排顺畅、蓄泄得当、丰枯互补、调控自如的防洪安全网、抗旱水源网、生态水系网。重点加强湿地保护,建立健全湿地保护制度和机制体制,完善湿地保护网络体系。采取退耕还湿、湿地植被恢复、生态补水、人工湿地建设、有害生物防控及污染防治等措施,开展区域湿地恢复与综合治理,扩大湿地面积,恢复和提升湿地生态功能。

3.4 土地综合整治

以耕地质量提升、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重点河湖库水生境修复、水灾害防护工程、矿山地质环境修复和石漠化防治为重点,完善排灌沟渠网络,推进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时结合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创建,乡村振兴规划工作开展,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耕地集中连片度及耕地质量,增加耕地产能,加强农田林网化建设,实施农村宅基地整理和低效闲置用地整理等工程,促进耕地保护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3.5 人居环境整治

实施基础设施绿化防护带、组团隔离带、公园绿地的修复与管控,推进乡村生活污水治理、垃圾分类处理、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以及相应基础设施修建工程;开展农村和城镇土地综合整治,大力推进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进乡村土地集约高效利用,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农产品生产能力,优化乡村人居环境。针对城市化地区国土空间利用效率不高、城市病日益凸显等问题,在主要城市化地区开展低效用的再开发和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建设用地效率和品质,改善提升人居环境。

3.6 矿山生态修复

重点实施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采用自然恢复、辅助再生、生态重建和转型利用等方式,因地制宜推进矿山复垦、复植复绿。区域内主要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程;优先对人居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大、危害重、投资少、治理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显著的矿区进行治理恢复,开展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及矿区土地复垦工程;继续开展全市范围内的矿山复绿工作,实现重要矿区突出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得到基本整治,矿山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4 重点工程布局

综合考虑韶山市自然地理格局及生态系统分布,生态连通性差、边缘地带缺少缓冲带等问题,按自然地理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连通性,以流域为基础,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问题,以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为指引,推动治山、治林、治水、治田等对本底生态系统的修复,通过生态廊道修复,促进多生态节点连接互通,形成完整的生态网络,同时以国土空间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为导向,谋划布局生态修复重点工程。

4.1 治山林绿地

主要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维护、林地质量提升和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在以山林绿地为主的生态空间建立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同时加快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将生态功能重要、生态系统脆弱、自然生态保护空缺的区域划为重要自然生态空间,纳入自然保护地体系,系统的保护重要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地质地貌、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针对区内植被覆盖率较低、林分结构单一的区域,精准提升森林质量,防范外来物种,强化生物生境和多样性保护。采用辅助再生、生态重建和转型利用等方式,因地制宜推进矿山复垦、复植复绿,对因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地表植被剥离、破坏原始地类、地形地貌产生变化、地质灾害等进行修复治理。

4.2 治水源湿地

主要开展河流湿地综合整治工程,合理安排农、林、副各业用地,布置水土保持农业耕作措施、林草措施与工程措施,对韶河河道、水库附近黑臭水体和排污企业进行治理以达到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小流域水土资源的目的。构建江河互通、河湖相连、库塘多点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生态良好、引排顺畅、蓄泄得当、丰枯互补、调控自如的防洪安全网、抗旱水源网、生态水系网。在河流源头或水库附近设置生态缓冲区,保护水源生态环境。针对区域内主要河流及支流进行河道综合治理,主要对河流上游矿山开采、农业面源污染等生产建设活动中产生的污染进行综合治理;针对河流沿岸生态采取合理的绿化措施,采取有效措施针对西部风景名胜区丘陵地带采取丰富植被结构、保育种植等措施改善流域内水土流失情况;构建河流与区内水库等源头互通,水源地附近进行绿化和保护等。

4.3治农田

主要开展土地综合整治、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增强自然灾害应对能力,大力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抓好坡耕地和侵蚀沟综合整治,从源头上控制水土流失;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壤改良修复,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农田灌排能力和农机作业能力;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模式,强化农田生态保育,注重农田与周边生态系统协同保护,探索农林牧渔融合循环发展模式,恢复田间生物群落和生态链,丰富农田生物多样性,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

4.4 治城镇

主要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开展“减闲置、增绿量”建设行动,提升城市景观,塑造蓝绿开敞空间,缓解城镇内涝;充分发掘城镇空间内部绿化潜力,构建区域级、城市级、社区级三级城乡绿道体系,推进城市主干道路绿化,打造城市绿色骨架,将森林引入城镇,共建通风廊道,提升城镇绿肺功能,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全面建设管网全覆盖、污水零直排、厂网河一体化管理的污水治理样板,打造海绵城市。

4.5 治生态廊道

主要开展重要生态廊道保护和公路生态廊道修复工程,通过生态廊道建设改善流域水系之间、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连通性、整体性,形成完整的生态网络;建设以韶河等河流水系、重要动物栖息地和迁徙路线、重要交通水利等为脉络的江河流域生态带绿色生态廊道;建设江河岸线防护林体系,营造沿江沿河水土保持林和基干防护林带,保护生态岸线,治理水库消落带,推进河湖贯通,构建河湖连通、多层循环、生态健康的水网体系。

5 存在问题

生态、农田、城镇三类空间相互依托贯通,生态修复涉及业多面广,各相关部门立足各自职责,分别开展各类专项整治工作,导致多部门管理出现修复项目碎片化,不能从全局角度将生态系统修复作为一个完整的修复工程推进。

6 结语

本文以韶山为研究区域背景,通过对资源环境本底条件分析,识别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等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区域发展战略和目标,拟定生态修复策略,形成生态修复方案集合,针对生态环境问题部署生态修复工程,解决生态问题,完成生态修复任务。本着“寻根究底识问题,量体裁衣定工程”的原则,通过对不同区域基础条件的调查分析,研究适合本区域生态背景的生态修复策略,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生态安全,对指导生态修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兆平,高吉喜,杨孟,姚森. 区域生态恢复规划及其关键问题. 生态学报,2016,36( 17) : 5298-5306.

[2].邹长新,王燕,王文林,徐德琳,林乃峰,李文静. 山水林田湖草系统原理与生态保护修复研究.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8,34( 11) : 961-967.

作者简介:张玉娟(1988-),汉族,河北邯郸,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生态修复设计与治理、生态保护红线技术管理与研究工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