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儿童心理学的空间色彩设计研究
摘要:视觉是人类的第一感官,色彩对于儿童的成长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儿童公园中色彩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通过分析儿童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及行为特征,结合儿童公园色彩设计,讨论四川攀枝花中央公园现状,通过人性化的设计理论,力求在儿童游乐场地的设计中满足儿童的需求,使其能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色彩设计 行为心理学 儿童公园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第一感官是视觉,而对视觉产生最大影响力的就是色彩[1]。儿童公园是集教育性、娱乐性、互动性为一体的重要场所,其采用预设情景、科普学习环境、空间互动体验等活动,使儿童在特定环境中潜移默化地获得知识。目前,如何结合儿童心理学的基础理论,进行儿童公园的色彩空间设计,我国学者没有进行过系统性的研究。本研究试以儿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分析和掌握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心理行为特征。本文将四川攀枝花中央公园为例,从儿童行为心理学角度分析色彩空间设计。
一、儿童行为心理学
1.1儿童心理学综述
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的发展心理学分支。儿童心理学在儿童公园色彩空间设计中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国内外研究儿童心理学的学者非常多。中国主要有陈鹤琴、黄翼、朱智贤等,他们对中国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2]。国外儿童心理学研究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以后的一些人文主义教育家,如科梅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等人。他们提出尊重儿童、了解儿童的新教育思想,为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奠定了最初的思想基础。
1.2儿童行为心理学发展阶段
儿童行为映射思维发展,儿童心理学一般以个体从出生到青年初期(14~15岁)心理的发生和发展为研究对象。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由于各学派的观点以及对自己研究成果概括态度的不同,仍有不少争论。争论的问题如:遗传、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儿童心理发展上内因和外因的相互关系;教育和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儿童心理发展上年龄阶段特点和个别特点的关系等。
儿童心理发展主要从心理和意识两方面进行研究。儿童在生理、心理、行为上的特征,随着年龄的增加,其生理、心理、行为特征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对于公园中场地的设计必须以儿童的心理及行为规律为依据。儿童的成长大致分为 4个重要阶段:
0-3岁:这一时期的儿童主要靠听觉、视觉及触觉来感知外界,婴儿刚出生以后,就有很巨大的吸收性心智,对外部的刺激,犹如海绵吸收水分,接受周围环境中的各种信息和刺激。
3-6岁:这时期的儿童大部分可以独立行走,但行为活动还有很大的不稳定性,不能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活动,仍需要父母看管。
6-10 岁:这个阶段一般为入学儿童,心智已逐步开发,具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活动的体力强度加大,开始有意识地参加集体活动和体育运动,对智力活动的兴趣增强。
10-14岁:这是儿童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心理上除了具体形象思维外,抽象的逻辑思维也开始起作用。这一时期的儿童生长迅速,体力大大加强,除积极参与各项体育活动外,也转向文化、娱乐性活动[3]。
二、色彩空间设计策略
人从婴儿时期就对色彩产生了知觉,而且深受色彩环境的影响,色彩不但可以刺激儿童的视觉神经,而且关系到儿童智力的发育、情绪的稳定、个性的形成[4]。医学专家指出,环境色彩能在一定程度影响低龄儿童的智力发育,适当的丰富色彩环境可以增加信号的传递,刺激低龄儿童的神经中枢、脑中枢的神经发育,会使低龄儿童的智力发育更好[5]。
2.1道路铺装色彩设计
根据儿童心理学研究,缤纷的色彩和流畅的颜色给人欢快、积极向上的感觉。针对儿童公园的使用人群特点,在以天然材料为主的园路上,常点缀色彩图案以增添趣味。铺装材料的色彩一种是以天然木材、石材为主,色彩通常含有一定的灰度,自然朴实。
2.2构筑小品设计
音乐社区设置了声音装置、音乐草坪及菠萝聚声舞台,菠萝穹顶的聚声效应使这里成为了一个不插电的家庭剧场。色彩上主要以绿色,黄色为主,铺装白色,搭配绿色草坪,在这里可以享受亲子互动,激发儿童互动兴趣与感官培养。音乐社区的主题设计注重空间形式与环境、主题的协调统一,围绕主题的文化内涵进行设计。
水果盘为低龄的孩子营造一个高密度的疯玩空间,同时希望给他们更多的想象力和迷幻感,于是用水果来艺术化游戏设施,同时在顶部设计了一面镜子,既是遮阴休闲空间,又反射水果盘游戏区,在白天与夜晚形成了不同的视觉感受。
2.3环境色彩设计
中央公园高差相对较大,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儿童行为心理学,关注儿童在空间中的互动参与性,并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了分析,1-3岁对世界产生认知,更喜欢丰富的色彩和玩偶。3-8岁能够自发进行探索,更喜欢钻研冒险。8-12岁开始具备创新意识,喜欢突破固有的事物。依托分析,进行了分龄设施的方案设计。在年龄分区外,设计创新在于全龄活动区,可供各年龄段儿童、家长互动和休息。
“阳光、水果与色彩”是攀枝花中央公园的设计灵感。用鲜艳的色彩重塑这座城市的形象,同时绚丽的颜色可以刺激儿童的视觉神经,在感官中统合自己身体的兴趣来激发灵感。
全龄活动区以高明度黄色为主,该区域内同时存在多种鲜艳的色彩,而且面积比例相当,可以刺激儿童的视觉神经,促进其发育。8-12岁儿童活动区以绿色、蓝色为主。绿色可有助缓解儿童在使用过程的视觉神经疲劳和压力,色彩整体搭配清新自然。3-8岁儿童活动区采用纯度较高的颜色,以黄、蓝、红为主,颜色鲜艳,造型可爱,吸引儿童的目光,有利于儿童视觉神经的发育。1-3岁儿童活动区大面积绿色铺装为主,主要为平底设置,避免儿童磕碰。
三、讨论与结论
儿童公园是为广大儿童健康成长而建设的专类公园,也是一个供亲子游玩的户外空间,其色彩设置能否吸引广大儿童的注意、促进其健康成长并满足家长对色彩的需求,值得业界探讨。公园以红、黄、蓝、绿等原色为主。色调柔和的组合会让人感到轻松愉快,迎合了妇女和儿童色彩的偏好,有较高的吸引力;同时也能在灰调为主的城市建筑物中凸显出来,增强识别作用。但搭配方面要注意避免色彩过于杂乱,让人产生不安的负面情绪[1]。
在植物配置方面,乔木与灌木在色彩搭配上颜色过于单一,植物造景及修剪可进一步优化。根据科学调查可知,我国3~14岁女孩的平均身高为95.6cm~158.6cm,男孩的平均身高为96.8cm~165.9cm。近景植物景观应选用体量较小的小乔木、花灌木及小灌木进行丛植搭配。
儿童公园不只是一个供儿童玩耍的场地,更是一个供家庭亲子玩乐的地方,在设计时应力图使设计从多方位、多角度来满足儿童的需求,适应儿童的行为心理。以儿童心理发展为导向,结合儿童的发展目标、认知特点和视角尺度,打造动静结合、创新多样的空间,满足儿童及看护人生理心理健康需求和社会交往需求。其色彩运用应根据儿童的喜好和需要进行设置,但也不可忽略家长及其他进园人群的色彩需求。因此,园中的色彩设置应以儿童、老人、女性的色彩喜好为主,同时兼顾男性的色彩偏好,并考虑色彩带来的不同生理及心理效应。
参考文献
[1].潘建非与陈凯怡,基于色彩心理学的广州儿童公园硬质景观分析. 广东园林, 2016. 38(05): 第9-15页.
[2].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第112 - 120页
[3].张丽娟,儿童公园游乐场地的人性化设计探讨.现代园艺, 2014(01): 第46-47页.
[4] 涂玲.浅析色彩对儿童健康成长的影响 [J].美术教育研究,2011(3):第49-51页.
[5] 赖馨慧.生活应用色彩心理学[M].新北市:大拓文化,2014:第196-20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