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国内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比较分析与启示
摘要:在大学生群体中,心理疾病患病率逐年上升,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相对较晚,而国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相对成熟,因此本文对比了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差异,包括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目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设置及管理以及内容与形式上的差异,并总结了国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大学生心理疾病患病率逐年上升。一项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六种常见DSM-5精神障碍中,35%的大学生至少患有其中一种。可见,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国外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早且发展成熟,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迅速。通过比较的方式来认识国内外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异同,对科学推进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现阶段,我国与国外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差异。
第1,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目标上的差异。国外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整体性健康。具体来讲,国外对心理健康的定义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还包括身体、生活态度以及所处环境等各方面的整体性健康。同时,国外高校秉承“无条件积极关注”的理念,强调以人为中心,给予大学生人性化的真诚关怀,维护和保障个体的心理权益。而国内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不排斥对人性的关注,但目标主要着眼于维护高校的稳定与和谐,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并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此外,国内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针对性,重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全面适应能力,如引导大学生去适应大学生活、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未来职业发展需求以及现实生活挑战等,从而实现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第2,机构设置方面的差异。国外高校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具有相对独立性,隶属于学生生活健康服务中心。例如,哈佛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下设医疗服务中心、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健康交流中心和学习咨询处等机构,各机构联系密切。而国内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大部分隶属于学校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处),归入学校的行政管理,部分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则源于学校的心理学院或心理系等教学机构。
第三,职业队伍方面的差异。国外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配备充足,专业化水平更高。一方面,国外的心理咨询服务由相关行业协会监督与管理,而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职业资格认证系统已经较为成熟。例如在英国,申请参加临床心理学博士考试首先需要具备1-2年在心理学或者相关领域的工作经验,考试不仅考察个人的专业知识储备,更着重考察个体的人格特征,从而综合判断其对岗位的适应性。另一方面,国外高校通过实行督导制度来促进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发展。督导小组由心理学方面的资深人士组成,定期在高校现场督导,组织专业研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工作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而国内的心理咨询行业起步晚,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资格认证系统尚处于完善阶段。一般来讲,国内从业者的职业资格认证方式大致分为等级资格证书认证和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注册系统认证两种方式。其中,个体通过简单的理论学习就可以考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一类的等级资格证书,由于该认证方式无法保障从业者的专业胜任力,目前已经被取消。近年,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注册系统开展“注册心理师”的认证,不仅考察个体的理论水平,也关注专业实践能力,从根本上保证了从业者的专业素养。但是,国内大众普遍缺乏对注册系统的了解,更多得认同难以代表专业水平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等证书。除此之外,国内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工作队伍最初由心理学专业教师、辅导员以及行政管理人员组成,兼职居多,经验不足。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高校不仅提高了对从业者的要求,开始逐渐聘用专职心理咨询师,也通过聘用校外心理咨询师来加强与社会机构相关专业人员的交流。
第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形式上的差异。国外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涉及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等各个方面,内容涉及面广,重在进行大学生生活心理、自我心理中的积极性心理教育。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形式多样。比如,国外高校普遍设置健康图书馆,馆内提供书籍以及免费的多媒体与网络资源,从而增加学生在疾病预防、自我调试、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知识储备。而国内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方面更加具有针对性,比如主要开展学习适应、人际交往、情绪调节、职业规划、求职减压等主题的活动,偏向于对大学生消极心理的预防教育。在形式方面以大型活动为主,比如“5·25心理健康月”的开展,并通过大型团体辅导、专家讲座、现场咨询等活动集中展开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立身立业之本,是当今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借鉴国外经验,也需要结合我国的文化背景与社会发展的特点,对国外经验进行本土化改革。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的几点启示。
首先,国外的整体性、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向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心理健康教育思路。我们在面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时,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个体的生理基础、成长背景等因素,从而培养身体、精神、心理、生活态度方面的整体健康。
其次,在职业队伍方面,高校应该聘用专职心理咨询师来推动心理健康工作的运转,这样能在更大程度上保证心理咨询师个人心理能量的平衡,从而高效地应对和处理学生的各类问题。与此同时,高校在招募心理工作者时,不能仅仅着眼于从业者的高学历,更应寻找有能力且适合从事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工作者。
最后,在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形式方面,国内高校主要以大型活动为主,并鼓励学生有问题求助心理咨询,但是在传统教育的大环境下,大学生较少主动求助。因此,高校不仅要多样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而且要通过活动加强与学生组织的联系,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心理状况,并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与此同时,也要积极发挥心理委员等同辈的作用,促使学生在群体内部就能主动、及时地发现问题,并能简单处理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人际关系等问题,从而减少心理隐患。
国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相对完备,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有很多,但我们也不能够盲目照搬,在借鉴的过程中也需要考虑我国的文化背景与社会发展特点,建立有特色、符合国情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实施真正能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朱永祥.国外学校心理学发展的现状与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1995(3):12—17.
[2]李焰,马喜亭.中美高校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比较[J].思想教育研究,2010(7):50—53.
作者简介:蒋玲,出生年月:1979年01月,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重庆,学历:博士研究生,职称: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