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古诗词教学效果的策略
摘要:古代诗词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其中有大量的名言诗文被编入高中语文教材供学生们学习,因此在对于诗词的阅读、理解、鉴赏古代诗词方面,教师也越来越重视。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得到的反馈并不理想。随着新高考和新教材的改革推进,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不论在思想上还是形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课改从教育理念上展现出全新的教学追求。基于此,通过探索提高古诗词教学效果的策略,以期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引言
古代诗词言语简练却又富于变化,是中国古典文坛的瑰宝。而现今语文教材中多含经典的古诗词,古诗课的教学也受到老师们的重点关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情况却不容乐观[1]。大部分老师都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只会记古诗,不重视学生对古诗的鉴赏。如何在体现新课标精神的指引下,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对古代诗文文化产生兴趣,让中国古代诗文中的智慧、感情、语言艺术,传递给学生,这也是当前教师应认真思考、研究、解决的焦点问题。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古诗词学习场景,降低古诗词的理解难度
虽然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学习,不可否认的是,绝大多数高中生仍旧存在着浓厚的思维感性色彩,对一些相对抽象或者需要一定的思维加工方能实现具象化的知识信息,依旧会有认知方面的困难——这也正是他们在学习古诗词时所面对的一个难题[2]。对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在信息呈现方面所具有的直观化、动态化、生动化的优势条件,通过图片、视频乃至实景等更具感官作用效力的方式来呈现诗词作品中的相应场景,让学生通过视听渠道来实现对古诗词场景性信息的直接摄入,大大缩短对应信息从作品到学生脑海的思维路径,降低学生在创设古诗词立体场景时所要投入的智力成本,以此来实现提升古诗词教学质量、效率并优化学生主观学习体验的多维目标。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素材和相应软件制作或者直接下载现成的教学视频,一边播放本首诗的范读音频,一边带领学生观看视频中所体现的与诗歌内容相对应的景色:一座巍峨的高山耸立在天地之间,悠悠白云从山腰徐徐飘过,朗朗青天直接与山巅相接;沿着曲折的山路而上,一片澄澈宁静的湖幽然而现,湖中掩映着皎洁的月华,几声猿啼则打破了此间的静谧溘然而来……教师还可鼓励学生通过操控鼠标来以第一视角的方式推动镜头转换,以“身临其境”的方式去领略天姥山中的别样景色,进而体会作者当时看到此情此景时寓托在诗中的情绪。
二、深入诗词内涵,传承文化力量
高中古诗词的教学应该具备一定现实意义、符合高中生认知特点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浸润,其教学根本应该是以契合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诗词为载体,以深层次的文本分析与理解为途径,实现对高中生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传承。只有全面深入地感悟这些经典古诗词,学生才能深刻理解和发现真正蕴含在古诗词文字中的文化与精神,感知古人生活中的人生价值观和精神状态,从而真正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及民族精神[3]。
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为例。这首诗的艺术魅力是非凡的。在教学过程中,作者引导学生认识到古诗词中写的“月”有很多,中国古人有“观月”“悲秋”“思乡”的传统,而本诗却是另辟蹊径,其以“春”为切入点进行描写,进而让学生思考其“春”的情感基调。一开始,学生可能会认为这只是对春天一些自然世界事物的综合描写,而这也是以景抒情的典型手法。而经过对关键词:汇的反复的分析或思考,学生终于开始对文本有了新的认识和发现——即每一处风景描写都是建立在对大自然深层次哲学思考的基础上的。潮是浩荡的春潮,海是连绵的大海,月是明亮的明月,江水曲曲折折,明月孤寂落寞,月色凄冷如霜,游子漂泊在外,思妇哀哀切切。当学生感知到诗人的遐思冥想,领悟到诗人对宇宙万物、对人生哲理的看法,领悟到每一处景色描写中所蕴含的哲学意义,便进入了第二个层次,一个由景入情的更为深入的层次。
三、分析多文本差异性,使用群文阅读法开展古诗词教学
与传统的单篇文本教学相比,基于学习任务群的专题学习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构建。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之下,群文教学的模式更被肯定。将多文本对比学习,形成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分析比对古诗词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进而掌握要义。
例如,笔者在执教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时,引入她的另一首诗词《一剪梅·花自飘零》来让学生们对这两首诗词进行对比,在深入分析这两首诗词的过程中探索作者创作时的思想感情。学生在阅读理解后会发现,这两首诗词所创作的场景是截然不同的,作者的心境有很大区别。《声声慢·寻寻觅觅》是作者在经历过国仇家恨后书写独身一人的孤独与悲伤之情,而《一剪梅·花自飘零》则是作者写给自己即将远行的心爱之人的。此为诗心比对,由此,“知人论世”的品诗手法在学生心里就扎了根。
在“诗艺”对比上,以《氓》与《孔雀东南飞》的比较阅读为例。笔者引导学生从表现手法和人物形象两方面入手,搜集资料,思考比对。学生不仅能找到比兴、铺陈等手法,还探讨了叙事诗中线索设定的诸多可能性,更能比对这两篇作品中悲剧女性形象的异同,在“立德树人”的旗帜下探讨爱情的真谛和人生的选择等宏观命题。
在这种不同作品对比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古诗词的内容、表达技巧、思想感情都有更深的理解,当教师把课堂主动权交到学生手里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选择文本,补充背景资料,做好方向的指引,适时点拨。群文阅读教学中可以更好地完成以上任务,体现了这种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优越性,能有效提升新课程背景下古诗词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不断的提升高中生的古诗词理解能力与分析能力,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去深层次的了解古诗词所蕴含的深意,同时加强高中生的文学素养,能够从发现美的视角中去看待古诗词,学习古诗词。
参考文献
[1]韩吉文.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质量提升策略分析[J].高考,2020(31):43-44.
[2]张海霞.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探究[J].高考,2020(33):65-66.
[3]赵大为.开展高中古诗词教学的几种策略[J].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2020(0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