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有效性策略研究
【摘要】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促进家校合作的工作,能过够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对小学生的长远发展有很大帮助。教师在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的过程中,从自身所了解到的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剖析学生的现实需求,制定出真正符合当下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方案。同时促进家校合作还能够保障学生在家庭环境当中的心理健康。本文主要从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开展家校合作的相关策略进行研究分析,旨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家校合作
一、家校合作对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不论是生理发育还是心理发育都不够成熟,很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从而产生错误的心理认知和价值导向。因此,在小学阶段的教育过程中,学校和家庭需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更健全的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品质。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思想教育是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向上正确的价值观念,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为了疏解学生在当前的生活和学习当中面临的心理问题,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手段让小学生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在心理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进行,能够使得教育工作开展的更深入全面,也能帮助家长成长,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能注重方式方法。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有效性策略
(一)建立顺畅的家校沟通渠道,提升家长的教育认知
在进行家校合作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作为学校首先要认识到,自己作为小学生教育的主要责任人,必须做好带头作用,对内做好教师的培训和动员工作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保护,对外要积极引导教师和家长之间形成顺畅的沟通渠道,循序渐进的影响家长的教育认知,做好家长和学校的桥梁作用。在当前的教育改革当中,要求学校在教育工作当中能与时俱进,对教育模式进行创新,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对此,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就需要家校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学校可以通过学生家长了解到更多的学生信息,为学生制定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方案,真正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确保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1]。良好的沟通是家校合作的前提,只有家长和学校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关系,才能够保障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生活当中健康快乐的学习和生活。
(二)家校合作要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加强引导效果
家校合作的有效性体现,需要教师和学生家长在此过程中,都能够设身处地的为学生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考量。家长和教师不能只注重看学生表面的成绩,更应该从日常生活当中去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因此,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不能只向家长反应学生的成绩,更要将学生在学校生活当中的心理问题及时反应,与家长共同协作,守护学生的成长。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让家长能多和学生进行沟通,做到关注学生自身成长。
新教育观念中着重突出“以学生为本”,在教学活动当中要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能够表达自己的机会,让学生能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教师结合家长的反馈信息,制定出个性化的心理健康保障计划。当下很多家长对学生的网络行为约束不当,导致很多小学生被网络中的游戏、短视频等影响深远,产生错误的认知。甚至借助网络进行一些不恰当的行为,导致学生心理扭曲。因此,教师和家长要双向配合,做好学生的监管和正面引导工作,通过教育来改变学生的思想状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保障学生综合发展。
(三)借助互联网开展家校合作,增强合作教育的实效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人民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学校和家长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也要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便利性和作用性,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来增强家校合作的效率和质量。例如,作为学校可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搭建,将其设置为学生个人、家长平台以及学校平台,让家长能够借助平台来进行对学生健康教育的学习,家长也可以上传学生的相关生活记录,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私下生活状态。教师在该平台上也能够记录学生的校园生活。在网站上还可以上传相关的心理健康视频和动画等,基于学生和家长层面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提供,帮助家长和学生共同成长。除此之外,教师和家长也可以建立微信群、QQ群等实现快捷交流。信息时代的发展对小学生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和家长要做好积极正面的引导工作,提高教育质量,使得学生能够在小学教育当中感受到优质的教育,为其成长保驾护航。
结语: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家校合作模式的顺利进行能更高效地帮助学生。作为小学教师,要深刻认识到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要性,并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做好相关的工作,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让学生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成长。
参考文献:
肖秀玲.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有效性策略研究[J]. 天津教育, 2021(32):6-7.
熊敏. 家校合作背景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 明日, 201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