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策略的研究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幼儿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我们必须认真考虑如何帮助孩子成长,并且确保他们拥有优秀的个性特征、正确的价值观念。这些都将成为他们未来成长的关键,也是他们身心健康的前提。本研究将着眼于幼儿园的心理健康课堂,探讨这一课堂的现状,并给出可能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心理健康,幼儿,产生原因,解决对策
幼儿期对个体的发展重要,它可能会导致许多心理上的挑战,而且,当一个孩子处于幼年的某一特定环境中,他们的个性特征可能会发展出一些负面的影响,从而影响他们的未来发展。对于孩子来说,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1],以及培养他们真正的人格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对于他们未来发展不可或缺。因此,幼儿园应该致力于提供有益于孩子们生长、发展、完善自我人格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以及提升孩子们的心灵素质。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体现在孩子们能够感受到满足、快乐、能够迅速适应周围的环境,并且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以及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和机敏。这一阶段的发展对于孩子未来的生活态度有着重大的影响。尽管目前幼师对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尚未达到完善的水平,但我们仍有机会从多方面深入探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并努力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4]
美国曾有研究数据指出, 平均每100名美国儿童中就有10人有心理健康问题,但其中只有2人能得到及时治疗。据新华社报道,这些心理问题主要是抑郁症,还有多动症和强迫症等。
近日,日本北海道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由于日益严重的社会冲突和日益激烈的竞争, 日本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6岁到15岁的学龄儿童,其中13%的孩子患上了抑郁症。经过一项针对日本北部3331名中学生的深入考察,结果显示,在12岁及更低年龄段的儿童当中,8%存在着明显的心理压力。
在2020年,年龄段较小的年轻人患有抑郁症的比例达到了24.6%。在这些年龄段内,轻度和重度的患者的比例均较2009年提高了7.4%,而且两者的比例也相当接近。此外,年龄段较大的年轻人患有抑郁症的比例也在不断攀升。在小学,抑郁的发病率大概在1%,而在初中,这一比例大概在3%,而在高中,这一比例则更加显著,达到了4%,而在这一比例之上,重度抑郁的发病率也达到了10.9-12.5%。 抑郁在青少年群体中不是小概率事件了。阿德勒曾经指出 “童年是一种治愈力量,它可以改变人们的一生,而不幸的人则无法从中获得这种力量。”
张春兴博士认为,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源自于家庭,并在社会中得到影响,最终表现在学校中。近几十年,许秀芬博士以校园暴力为切入点,重视身心健康的必要性[3],并建议以正确的教育思想、多样的教育方法和丰富的课程为基础[2],刘“”博士则更加关注幼童的身心健康,并建议加大教师的培训,以增加他们的心理素质。同时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同步性也给幼儿心理健康带来了很大伤害。
学校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听—看—做”:老师以讲解、口头指导和行为示范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知识;同时,学校还要组织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实践、体验,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而家庭教育的逻辑特点是“看—做—听”:“看”就是父母首先要成为孩子的好榜样,用行为影响行为。父母讲文明话,孩子就能学会文明用语;父母爱读书,孩子就容易养成读书习惯;父母孝敬老人,孩子就能学会尊敬和关心长辈;父母相敬如宾,孩子就能学会和同学相处;父母有爱心,孩子就可能有爱心;家长豁达,孩子就可能大气等等。其次是“做”,要让孩子和父母一起做家务,一起做家务有利于建立家庭亲情,有利于让孩子获得生活体验和生活能力,这是培养孩子责任感和让孩子懂得感恩的家庭必修课。最后才是“说”。和孩子讲道理是必要的,但不应该摆在首位。如果家长“看”和“做”做的不好,整天给孩子讲这道理那道理,孩子不仅不容易接受,还会引起反感。家长做好榜样,道理不言自明;家长没做好榜样,道理讲再多也没用。如果家长榜样作用不好,沟通方式不好,整日碎嘴唠叨和孩子讲道理,反而很容易过早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父母专业”提供给我们一个理想的世界,“摸着石头过河”则提供我们一个更加完善的世界。当我们拥抱我们的小孩时,我们也将作为一个指导者,引导他们走上一条正确的道路。我们的目标不仅仅局限于培育一个优秀的儿童,更重要的是培育一个具备良好品德的儿童。无论未来的科技开发有多么先进,我们都应该以身作则,以身作则来指导我们的小孩,以身作则来培育他们的人生观。正如西班牙哲学家费尔南多·萨瓦特尔曾经指出的,完整的人性并非由简单的生物基因编程来决定。从一开始,我们就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使命,即获得第二次生命,这一使命既体现在第一次生命中,也体现在通过自身努力、建立良好的社会互动、培育良好的人际交往等方面。因此,第一次生命的意义在于让我们拥抱更多可贵的东西,从而获得更多的尊重,更多的机会去实现更高层次的目标。孩子的成长取决于教育者,也就是教师和父母的素质。然而,当前的现象是,小学采用各项措施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家庭教育却在造成学生的问题。例如,小学重视学生的整体发展,而许多父母只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忽视了学生的情绪健康和人格发展,致使学生身心发展不平衡,以至产生严重的问题。所以只有当教师和父母通力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够将孩子教育好,才能使孩子有健康的心理。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还有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不够重视。许多幼儿园仍然坚持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孩子们的基础知识的掌握,但却未能充分考虑孩子们的心理发展,也未能意识到,孩子们的心理发展是他们未来发展、社会发展、个性发展、价值发展等的基础。由于缺乏对孩子的关注,他们的心理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出现各种心理障碍。
整个社会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识不足,学校对此也不够重视,没有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环境。首先,农村学校大多数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是由班主任兼任;城市学校有资质的专业教师也只有50%左右。尽管非心理学专业的老师拥有多年的教学实践,他们仍需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以便为学生量身定制心理辅导课程,并且为学生的心理发展提供全面的指导。其次,形式化倾向严重,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以贯彻落实。许多学校都在努力提供教育和建立专业的心理辅导机构,以便在政府监督和评估中取得优异成绩。在政府监督机构的审批过程中,“台账”、“宣传栏”和“面子工程”的表现都非常出色,但在审批过程完成后,“束之高阁”的表现也会有所改善。虽然“风生水起”成为了许多民办学校的标准,但它们的升学率仍然在持续增长,然而,这些学校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被忽略了。一些学校没有遵守“真课表”的相关要求,也没有提供任何形式的心理辅导,甚至在受到监督时也只能依靠“假课表”。第三,学校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强化对教育的引领、监督、管控和监督,以确保其有效实施。
尽管许多幼儿园都致力于提供心理健康的课程,但是由于它们缺少清晰的目标、不够完善的体制以及可靠的监督机制,使得这些课程很难得到充足的实施。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高度的职责感,因此,教师的理论基础、理论技能、实践能力都至关重要。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为了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需要拥有3至5年的教师资格证书,并拥有丰富的教学经历,然而,由于缺乏这些资格证书,许多学生只能依靠理论课程来指导他们的孩子,缺乏真正的临床应用能力,因此,为了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需要更多的培训机会,让孩子能够更好地理解并应用所掌握的技能,并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人。尽管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改善学习者的心理状况,但是由于缺乏有力的指导,使得心理健康课程的有效性无法充分发挥。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为了更好地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我们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我们的课堂和实践之中,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深入探讨和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深入探索、系统分析、科学评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心理健康,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一套有效的教育体系,以满足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为此,我们应该结合理论知识,结合教育经验,结合教育理论,结合教育实践,结合孩子的个体差异,构建一套有效的教育体系,以期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并让孩子们更好地体验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成长为一个健康的孩子。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孩子的心理需求,将心理教育贯穿于我们的课堂,让孩子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周围的社会。我们应该让孩子们参加多种形式的课程,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况,并且能够更好地参加体育锻炼,以及其他形式的课程,以此来提高他们 的社会能力。
第二,为了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心理发展,我们应该建立一套有效的机制,聘请资深的心理咨询师,对孩子的心理发展进行全面的指导,协助他们建构正确的价值取向,并且形成现代化的孩子成长观。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的老师会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通过深入的交流来促进他们更好地成长。我们会尽力让自己成长为更加有智慧、有礼貌、有创造力的老师,用最专业的知识来指导学生,协助他们建立自信、乐观、坚强的人际交往。。通过提供心理指导,幼儿园老师有责任去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协助他们排除消极的心灵因素,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交往技能。老师还应该持续学习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为孩子提供有益的心理支持。同时,老师还应该学会怎样与他人交往,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以便他们学会怎样与他人交往,学会怎样与他人交往。为了更好地保护学生的身体和精神,我们必须加强对老师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三,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孩子发展的第一个环境,它不仅要培养孩子的身体素质,还要培养他们的情感、性格和意志力。 幼儿园要注重家园共育,要经常与家长直接接触,共同确定养育内容,保持教养的一致性,从而实现共同的教育目标。 幼儿园也要利用多种形式对家长加强心理健康系统知识的培训,普及幼儿的心理健康知识,保证幼儿行为的一致性和延续性, 从而有效促进幼儿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 家长们则要创造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环境;积极地、正面地为孩子树立榜样,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学会正确认识事物; 配合幼儿教师让孩子以平静的情绪对待生活中的矛盾,让孩子学会正确对待自己,积极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注重劳逸结合有益身心健康;如若有心理疾病,家园合作积极、及时给予诊治。
通过建立幼儿园、家庭、社区和社会的有效联系,充分利用园内外的各种教育资源,打造一个融合了教育、社会和家庭的环境,是促进幼儿健康心理发展的关键措施。
参考文献
[1]赵慧霞.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4,11(19):143.DOI:10.16660/j.cnki.1674-098x.2014.19.108.
[2]刘嫄嫄. 提升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水平的策略[J].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6(1): 112-115.
[3] 杨思亮, 何苗. 幼儿园教师幼儿心理健康观结构模型的建 构[J].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8(4): 1-6.
[4]钟洪敏,邹联克,辛均庚“. 二孩政策”下大孩心理健康教 育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