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分析中学德育中的人文关怀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1?成都市新都区天元中学校? 2?成都市新都香城中学?

摘要:道德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各大中小学校所关心的课题,主要是由于学生的德育素养决定了其个人素养,对于其长远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开始大力扶持教育的背景下,重点是将人文教育和道德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同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在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其人文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背景下,实施人文教育对其人格发展、心理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从中学道德教育入手,探讨了实施人文关怀的有效途径,以此来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关键词:初中教育;德育;人文教育

道德教育作为一门被学校广泛关注的科目,其重要性不亚于其他学科。把人文精神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既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人格品质,又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这一点上能够说明,道德教育与人文的结合能够极大地推动学校教育规划的实施。本篇文章主要以初中德育教育为背景,前面分析如何将德育中的人文关怀全面凸显,以此来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人文精神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在中学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心态,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成长和学习中的问题,以此来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让他们的发展变得更加的稳定。

因此,在道德教育中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意义,也就是从人文主义的视角进行道德教育。人文关怀其主要作用在于促进学生个体生存为基础,开展人性教育,以人文关怀的视角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一是为了保证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二是为了让学生在思想、道德和人文素养上更加高尚,如此一来,学生们的发展,就会更加的稳定和健康。

二、中学德育中的人文关怀存在的问题

1. 定位偏颇缺少德育价值

首先,在我国,道德教育是以思想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为主体的。它的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爱国教育、集体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国情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而简单的心理、道德素质等德育内容其涉及的领域非常的浅显。所以能够看出,在中学开展德育教育具有很强烈的“政治化”氛围。这一“德政同构”和“政教一体”的传统将两者的本质混为一谈,使道德教育成为纯粹的政治教育手段。这就产生了这样的问题:中学道德教育的目的到底是要培育“人”,还是要培育“领导干部”?答案显然是前者,因而道德教育目标政治化是与现实脱节的,也是非常狭隘的。其次,学校道德教育往往被认为是维护学校稳定、团结学生思想的一种工具和手段,它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更多地被认为是学校道德教育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而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在价值却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它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最终追求,从而使道德教育变成了一种与受教育者的内部需要相区别的外部灌输,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引导人生、建构精神家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学校道德教育应具有的终极化的价值和意义却被忽略。如果只重视社会、工具的价值,而没有重视个体以及内在的价值,则非常容易导致德育教育带来的误解:道德教育是个人的一种外物,与个人的需要、成长和发展无关,它是一种强制性的政治责任,而强化学校的德育仅仅是一种社会的需要,是党、政府、学校领导的责任,与学生的个人利益无关。应该说,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具有统一思想、稳定社会的功能,但是,由于社会发展理念的改变,人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这种只看到“社会”却看不到“人”的道德定位,使得很多人对道德教育失去了兴趣,难以与之产生共鸣,甚至产生了一种排外与逆反的情绪。

2. 以知识为导向的道德教育课程

在当前的教育发展背景下,中学教育偏重知识而忽视道德教育,由于高考、应试等因素的影响,高校德育工作的主体是为了提高分数而考试,大部分学校和老师都将德育“知识化”、“应试”化,将德育转化为单纯的“知识”来面对考试。道德教育教学枯燥、死板,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只会记笔记,而下课就只会记笔记。在开展德育过程中,道德知识属于无形、无生活的抽象的道德规范指令,在开展德育课程时,其属于知识逻辑,并不是生活上的逻辑,以概念、范畴推演为基础的课程体系,不是为青少年的生命演化、发展而选择的系统,这种定位是把道德知识的获取和道德行为的形成作为一个过程,常常培育出“语言的巨人”。这样的道德教育形式,导致质量低下,效率低下也是可以理解的。此外,由于中学道德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将其他非纯粹的道德教育的内容涵盖在其中,使得学生在道德与其他实际知识之间权衡利害关系时,必然会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从而导致道德知识的弱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德育教育的地位。在“人治”时期,道德教育具有政治功能,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服务于政治需求,并将其纳入到多种政治要素之中。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教育具有经济作用,必须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轴”运行.并增添了一定的经济内涵;在强调社会和谐发展的今天,道德教育被赋予了生态功能,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文章的内容开始占据了最大的生态伦理,上述大量“专门”的道德教育内容使学生的学习负担更加沉重,使他们产生恐惧和抗拒,从而影响了道德教育的实效。

3. 生套且僵硬的德育方法

中学道德教育的僵化和生硬,归根结底是道德教育的总体价值取向,在道德教育的工具化时代,道德目标不可避免地沦为了被人所利用的工具,在教育工作者的眼里,他们只能把人“物化”,而是一个具有生命意义的人,所以在教学中使用方法常常不够全面,也不够有耐心。在长期教学中,德育教师仍然采取“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模式,简单说教、硬性灌输是比较常见的,将受教育者视为“物”,将其视为“他人所能拥有的东西”,将其作为“驯服工具”加以培育,将其作为“道德之洞、美德之袋”进行道德灌输。这一外部化的德育模式,未能将德育看作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平等对话、相互推动的过程,必然会造成道德教育的强制力、强制力、单向灌输,从而形成“目中无人”的教育方法,最终会制约受教育者的智力发展和道德素质的发展。

在理想道德目标的引导下,道德教育的人文内涵已被剥离,道德教育者在“为国家、社会发展”等舆论或政府的压力下,难以耐心地、富有创造性地运用更加人性化的道德教育手段,而往往采取直接、急功近利的教学方式。同时,教育工作者在选择教学方式时,往往会根据自身的条件、兴趣、个性、思想水平和接受能力等因素,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注重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把思想品德的提升与受教育者的实际利益、社会规范与受教育者自身的发展需求相联系,仅凭抽象的道德说教是不够的。在老师的威严面前,学生们只有被动地接受,特别是那些生活在偏远地区的中学生。把教师的教诲看作是一种屈从,不敢有丝毫反对。这种将师生置于不对称的位置上的非人道的单向灌输,很难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某些功利主义的道德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关注不够、不能宽容、没有爱心,使学生的个性出现分裂。导致德育教育的优势不能全面凸显出来,导致与学生带来快乐和希望的教育背道而驰。

三、中学道德教育实施人文关怀的一条有效途径

1.秉持“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应当始终贯穿于整个人文教育的教学之中,学校的课程实施要以学生为中心,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跟踪和调整学生的素质培养方案,学习灵活多变,给学生提出切实、有效的建议。在开展人文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以人为本,必须将学生作为教育的核心,开展多方位多层次的教育计划。以中学语文课本为例,本课程的第一节课应立足于课文的学习环境,以心理学为基础,让学生在遇到挫折时,能够想出如何应对挫折的措施。初中正是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且正在经历青春期,而青春期则是一个展示自己人格魅力和个性特征的关键时期,他们很有可能遭遇到很多的挫折和困难,对于初中生来说,在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应该怎样思考,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2.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

青春期阶段的初中生,他们对自己所想表达以及想展现自己有着非常强烈的愿望,有时会过分赞赏和肯定自己,要引导他们积极地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正确地评估自己,认清自己的不足,不要把错误的原因归咎于他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若不能正确地调节自己的心态,就会产生抗拒心理,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健康发展。学校要重视学生自我认知的发展,要意识到个人的特殊性,要珍惜每一个人的特质,还要在经历了数次挫折之后,才能重新认识自己,认清自己的缺点,珍惜自己,这才是一个学生应有的水平。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一节课,说要珍惜自己的生命,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让生命焕发出灿烂的光芒,并以此来引导学生摒弃负面的观念,培养他们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生命观念。

3.积极开展实习和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把人文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的一种有效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而且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教师要按照学校的课程要求,自行提出自己的问题,并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活动空间。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图书馆查阅资料、查阅文献资料等方式,建立专题研究小组。小组成员可以进行交流沟通,并将调查的结果与小组进行交流,并由组长将调查的结果汇总汇报给教师。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可以充分地体验到参与的快乐,同时也可以感受到团队成员之间的融洽。让人文教育对学生的生活、学习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才能使他们取得长足的进步。

4. 丰富课程内容

就德育课程单一这一问题来说,不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影响到德育工作的成效,而且还会妨碍和制约学生的道德修养。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人文关怀的视角来充实道德教育。一是在人文关怀的视角下,可以扩展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等人文关怀教育。二是在现有的道德教育资源基础上,利用网络进行有效的扩展,从而实现道德教育的创新,同时也能体现出人文关怀的威力。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中学道德教育发展进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但也有值得称赞之处,所以,学校必须使道德教育者认识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使道德教育与道德教育紧密结合,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保证教学效果,为学生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菲,付存欣.对德育实施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探究[J].学周刊,2018(32):42-43.

[2]曾文怡.中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提升路径[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7,32(5):103-105,115.

[3]银燕.人文关怀视域下高校德育工作路径探析[J].中华文化论坛,2014(4):181-18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