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析基于文旅融合视阈下的节日类非遗传承与非遗资源挖掘利用

民族文汇
缙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321400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如今的文化大环境息息相关,不仅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也与大家的文化认知及多种多样的生活方式相关联。文旅融合视阈之中,众多的传统节日得到了更多人的重视,传统节日重新回归大众的视线。尤其是民族文化与过去的传统文化具有直接联系,又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时代背景。本文将从非遗内涵保持与资源活化、文化传承与旅游娱乐并重以及社会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协调的角度来阐述节日类非遗传承与非遗资源挖掘利用。

关键词:文旅融合;节日类非遗;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前言:中国的传统节日延续了长达几千年,不同于新兴的现代节日,它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具有极浓厚的历史气息,是我们的文化遗产,通过合理有效的手段来保护,让全民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它不仅仅可以让我们的社会保持优良的文化传统,还能够使文化不断地传承发展下去。此外,传统节日也和一些习俗、传说、神话有关,能够形象地展现出过去人们的精神面貌。现代人积极领会其中的文化内涵,吸取内在的优良特性,保护非遗资源的同时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作用于现代社会。

中国的传统文化存续数千年,由于所在的地区、习俗的差异,同一节日的庆祝方式也有所不同。伴随着改革开放,节日的风俗习惯逐渐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旅游资源的开发也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认识和了解中国节日和其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蕴含文化气息的旅游景区,更能够激发游客的兴趣。结合我国的国情,利用丰富的文化同时以人们更能够接受的方式展现出来,并与经济发展相融合,那么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将会更进一步。

一、传统节日类非遗的资源类别

传统节日往往融合了人们过去对于某一事物的特殊情感,选择了某一天作为纪念的日子,节日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将文化向旅游过度也是符合当下社会需求的。从物质、社会以及精神的多个角度都能够较为清晰地分析文旅融合视阈下的节日类非遗传承与非遗资源挖掘利用。

一、节日的物质层面资源

从古至今,人们怎样都不能离开吃的范畴,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正是如此。古代每逢节日都会有类似祭祀的活动出现。也由于地区的差异,物产的不同,各地的吃食都各不相同,北方大多以面食为主,南方则以米作为主食。除夕的饺子、元宵节的汤圆、清明节的青团、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等等,这些分布在全国各地,而少数民族地区例如云南喜欢吃糍粑,内蒙古更喜欢奶制品和牛羊肉等等。食物本身也蕴含了人们的情感。物质层面的表现也不仅限于此,也仍有许多我们尚未发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节日的社会层面资源

每逢佳节,规模大小不一的活动开展地意外热闹,大家聚在一起,大部分节日以年为时间单位共同庆祝节日。这种组织形式是一种情感的体现,提倡社会和谐发展,家人能够齐聚一堂,中华文化的一点一滴也就被逐渐传承了下来。少数民族地区倾向于与亲朋好友一同庆祝节日,或是载歌载舞,或是歌唱表达自己的某种特殊情感。这也就是节日在社会层面的资源。

三、节日的精神层面资源

节日展现的是人们思想的高度集中,不论是口口相传还是笔墨记录在书本之中,不论是严肃的祭祀还是多种多样的聚会都是节日的精神层面资源。庆祝节日就像是将情感分享给他人,无论是对于过去的缅怀还是对于未来的憧憬,人们的精神都是通过节日作为媒介的。现代社会各种法定节假日,高速公路的免费开放不仅限于带动经济增长、拉动消费,更是倡导人们丰富生活,多去感受不同节日的魅力所在。

二、传统节日类非遗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的有效途径

文化本就是时间留给人们的艺术瑰宝,它源自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同时影响着我们今后的生活。基于文旅融合视阀,将传统节日与旅游资源更好地结合,需要参考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原则条例,寻找有效的途径,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节日当中的文化接受度更高,这样,人们也更乐意去学习和传播符合今后发展的传统节日类旅游文化资源。

三、文旅融合过程中需要注意非遗传承与旅游开发的均衡原则

1、非遗内涵保持与资源活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其与众不同的内涵与外延,使得非遗内涵可活化。需要维护例如节日的内在文化本质,不能够为了经济利益而抛弃非遗的文化内涵。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为基础而诞生的,生活本就是多样的、可以变换的,所以活化非遗内涵是相对容易的。传统本身并非一成不变,也需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顺应时代能够接受的潮流。创新非遗资源不仅是对于文化本身的传播与发展,更是将它们最大限度地保护起来,不断地传承下去。

二、文化传承与旅游娱乐并重

非遗资源像旅游资源的变化对于文化资源的要求更高,文化所拥有的特性必须能够让人更易于从中获取需要的资源。资源的差异由于其内容与范围等的差异,也会存在诸多的区别。文化体系的内容较为复杂,而文化资源难以被群众所正确理解,自然也就缺乏了关注,作为旅游资源的价值进而相对较弱。文化的传播与弘扬必须依靠传统的娱乐方式来引起人们的注意,就如京剧必须到首都北京,二人转也必须去到东北才能真正领会到真正的文化。

三、社会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协调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化建设,也能够从中通过文化的途径获取相应的经济利益,但是也需要注意物质与文化结合的比重,不能让资本过多地影响到文化,而是要更好地促进文化的进一步传播与发展。此外,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需要更有效地落实,为社会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结合保驾护航,也可以通过多方的监管来促使文化建设与经济稳步协调共进。

结语:传统节日源于悠久的历史,是我们的旅游业开发源源不断的甘泉,传统节日作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既需要与优良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更需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充分发挥节日类非遗传承,打造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文化。节日的延续,也让更多的旅游景区有了焕发新生的机会,通过不断地实践,文旅融合是切实可行的。我们的社会文化生活也要与群众需求紧密联系,营造良好地节日类非遗大环境,满足人民群众更多样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江帆.自在的遗产与可操作的遗产——“非遗后”时代的概念认知与实践考量[J].遗产,2020(01):189-201+292-293.

[2]赵慧杰,萧放.传统节日类非遗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传承实践及其思考——以甘肃西和乞巧节为例[J].非遗传承研究,2021(01):16-21.

[3]桂胜,谌骁.共谋与协力:节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资源化实践——以恩施土家女儿会为例[J].民俗研究,2021(03):105-114+15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