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探讨基层群众文化需求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策略
摘要:伴随着物质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公众内心渴望对精神文明需求同时也在加强,文化融合交换日益频繁,而公众对公共文化建设的文化需求变的愈发旺盛。为了保证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有大幅度的提高,前提需要了解公众需求,并有效的组织全员参与种类繁多的活动。本文主要对基层群众文化现状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明确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探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措施。
关键词:基层公众;文化需求;公共文化服务
引言:作为华夏文明古国,从古至今从不缺少文明,而文明的载体就是文化,受众范围大的公众文化作为我国的软实力亘古不变,想要满足群众的公众文化需求,首先需要了解民众的生活基本面,深入人民群众中去了解现有的文化类型中缺少了那些类型,然后再去完善和弥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阶段民众的生活物质文明建设逐步提高,寻求精神文明需求的民宗比重日益增加,且并不满足单一类型的文化需求种类,因此需要不断进行构建日益完善的文化服务体系来满足公众对精神文明的需求。
正文:
一、大众对文化需求的特点
1、差异性。经调查发现,不同年龄段的民众对文化需求有明显差异,20-40岁的人群对文化的需求强烈程度高于年龄段处于40岁以上的人群。其次,文化需求在性别上是有明显差异的,且男性的文化需求强烈程度比女性要高;另外,受教育水平高低同样也影响着文化需求的强烈程度;最后,公职党员干部比一般民众对文化需求强烈程度要高的多,而且据不完全统计,人们收入越高文化需求越强烈;
2、多样化。首先我国目前接触的文化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且自改革开放以来现代文化涌入的双重影响,另外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年龄阶层,不同收入的群体对各种文化形式需求的态度也大相径庭。问卷调查显示,随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人们喜欢接触的文化种类也都趋近于现代化和多元化。另外,现在的年轻人休息的时候大都喜欢去电影院看看电影,此类的情况也在日趋增加,相反我们传统的在家看电视的情况就越来越少了。
生活化。对于多数受众群体来说,受教育背景、生活阅历、年龄层次的影响,多数民众不太容易接受脱离自己接触面以外的文化,也不易接受受众面小的文化类型,他们更喜欢接受和自己生活相关的、浅显易懂的、反应其生活环境类似的文化产品类型。经调查显示,生活在乡村地区的民众对当地民俗,如看戏、广场舞等文化形式情有独钟,对音乐会等“高雅”文化形式未表现出太多的喜爱。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只有参与进来才能感受到对文化形式的喜爱,各种各样的形式和活跃氛围的影响也一步步的扩大,这样群众性文化建设也就会逐步形成。
4.信息化。由于互联网、智能化平台的迅速发展,民众获取信息的载体不再是通过传统的人口相传、报纸、杂志等,而是随着生活节奏的提高,对信息释放的提速要求,民众对文化需求可更加便捷、文化传播速度更快等方式。问卷调查显示,年轻群体经常通过网络资讯获取信息,通过喜好的软件比如QQ、微博、微信等进行信息互换及娱乐。
二、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必要性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不仅体现在城市面积增加,城镇化进程加速,还体现在生活方式,产业结构等诸多方面均发生了变化,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民众对精神文明的要求也随之提升。基层民众是公共文化需求的多数群体,且在主体中占比较大,又因基层民众受到的教育、收入、年龄结构的影响,对公共文化的需求种类也千差万别,因此根据民众差异化的需求,提供不同种类的文化活动是建设好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和前提。完善的文化活动体系,利于群众感受文化,享受生活,同时也保证了民众享受文化的权利,同时也是文明城市创建的保障。
三、民众文化需求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措施
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设施建设进行深入分析的过程中要从几个方面来讲述:第一个方面就是收集民众要求,制作民众参与方案;第二个方面就是提高文化设施利用率,建立完善的制度。
3.1收集民众要求,建立民众参与制度
首先需要从实际出发做好民众对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的宣传工作,了解民众对文化服务的需求方向,并引导民众结合自身情况提出合理化的建议,针对需求方向和合理化的建议统计作出多数相通意见,针对性的解决问题,让民众享受到文化的福利。建立一个完善的全民参与制度,是目前基层综合性文化设施建设前提条件,因为在此过程中,民众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心声,表达自己的客观需求并参与到基层综合性文化设施建设中去,在提出需求并参与建设的过程中最终得到实惠的是民众。所以民众的要求就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从而通过合理的模式指导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走向正确的方向。积极引导民众进行自主管理,并鼓励民众参与基层综合性文化设施建设中去。在动员民众时需要通过兴趣分组、代表会议或区域代表等方式收集民众意愿。通过各种形式公开民意表达收集,是基层综合性文化设施建设的重要保障,充分收集民众意见,了解民众心中所思所想,保证事项过程在民众的监督下执行。
3.2提高文化设施利用率,建立完善的制度
目前已经基本建成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但部分设施设备受到恶劣环境和人为的破坏,一些设施和设备都已经过时,而且存在一定的不安全性,所以大部分人也并没有意识到文化设施的用意,这也是导致人们一点点降低参与的根本原因。一些设施和设备必须要及时有效地去更新。因此,有必要加强政府去借助社会的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开展更为宽阔的社会渠道,切实有效地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内容。鼓励并大力支持各企业及其他社会的力量,可以通过一些投资、赞助活动、捐助设备等等一些服务,和实施公益的创投和公益集体筹款方式,积极参与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和管理。带头探索城市社会化运作和试验,让强大的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核心文化设施的运营,例如通过佣金或招标。因此,将文化设施和基础设施的维护归纳到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来管理使用;修建全民体育健身设备,呼吁全民开展健身活动等等。与此同时,也要进一步加强文化体育设施和管理和合理的利用,以确保其使用效益。
四、总结
为民众向民众提供切合的文化服务,需要文化工作者充分调研民众需求,提升服务质量,并制定有效的改进措施,为民众提供差异化的文化服务体系。丰富民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提升民族认同感,化解矛盾,体现出和谐发展文化内涵,并促进文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倪艳.关于做好新时代群众文化工作的五点思考[J].安徽文学(下),2018(11):176-177.
[2]苏倩.新时期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开展的思路探索[J].戏剧之家,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