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四川民歌艺术特点分析
摘 要:四川人民在艰苦卓绝的社会实践与历史发展中,通过口头传授和广泛编作的方式,逐渐发展和流传了大量意切情真的音乐佳篇,成为我国珍贵而丰厚的文化遗产,为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常来讲,民歌通过民族性、乡土性、传统性及历史性特征,能够有效地创造并丰富了不同区域、时期的民族内涵,构建了一条鲜明的文化纽带,使文化发展与创造得以落实,使文化特色及传统得以延续。使文化精髓及内涵得以丰富,进而在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功能和作用。
关键词:音乐教学;民族音乐文化;融合与传承
在新时期背景下,民歌的人文性主要指民歌对人民生活、情感及文化观念的反映,对民族文化活动具体呈现以及对民族生活的全面描述。四川民歌拥有较强的民族性、艺术性及地域性,能够充分地体现并表现出四川人民深厚的民族内涵及风俗理念,表达出四川悠久的历史风尚和社会观念。在新时期背景下,四川民歌逐渐受到现代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体现出全新的发展特征及特点,但其独特的乡土性、人文性及传统性却得以保留。本文从艺术的角度出发探析四川民歌的特征及特点,分析民歌的内容和题材,提出相应的表演策略。
一、四川民歌的基本特征
(一)乡土性与地域性
在新时期背景下,我国各地区的方言语音、文化传统、社会变迁、自然生态、气候地理都存在显著的差异,居民的审美情趣、气质性格、习惯风俗及生活方式也有所不同。所以在此背景下所形成的民歌体系也与我国其地区的审美情趣、劳作方式、气质性格、生活习惯、风俗风尚拥有紧密的内在联系,譬如我国东北地区的秧歌、云南地区的灯调及蒙古地区的牧歌等。因此地域性是塑造民族特性,形成风格迥异的习惯风俗的重要要素,与此同时也是形成不同风格特点、思想底蕴的民歌形式的关键抓手。四川位于西南地区,是密闭性较强的地区,土壤肥沃、雨量充沛、气候温和,适于水稻种植,有“天府四川”的称誉。在民歌上则和当地的地理特征、地区特性及生态环境存在紧密的联系,其民歌中多透出农家的细巧闲适的情感,悠扬而宁静。
(二)民族性和历史性
四川是我国拥有最多少数民族的省份,主要包括壮族、傣族、白族、布依族、纳西族、满族、傈僳族、蒙古族、回族、羌族、苗族、土家族、藏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不同民族和谐共处、相互融合,能够创作并编做出融合不同民族风格的民歌作品,能够为民族文化的交流与繁荣提供丰实的土壤。因此多民族性是四川民歌的重要特征及基本特点,与此同时也是四川民歌在新时期发展下所表现出的独特内容和风格。而根据四川民歌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不同时期和历史阶段,能够发现,无论是曲调、曲风、歌词及内容都得到了不断的精练和凝结,都融入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观念和历史思想,虽然在文化特征及特点上,四川民歌保留了民族生活和生产习俗,凸显了民族理念和社会思想,然而在表现风格上却能够充分地表现并体现出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内涵。譬如《槐花几时开》便拥有较强的时代特性和历史特征。
二、四川民歌的表演策略
(一)四川民歌的发声技巧
通常来讲,民歌是以语言为核心和基础的,通过吸收和汲取我国传统音乐的表现精华,形成独具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及审美性的表现方法。而我国各地区的民族特征决定着民歌的发生和腔调,譬如川东地区的语调高亢有力、直白浅显,因此其民歌有欢快热情、真挚炽烈的特征,不管是情绪,还是声音,都拿捏到位,每段旋律,每段节奏都自由、奔放。而四川民歌由于四川的地域环境、多民族特性,使其在音乐节奏、情感抒发、思想内涵上拥有多元化、多样化的特征及特点,而在发声技巧上,四川民歌普遍强调科学有效的呼吸技巧,只有掌握并应用准确的呼吸技巧,才能使四川民歌悠扬、舒缓、曼妙的情感抒发出来,使其更加动听、优美、委婉。而在实际的表演及表现过程中,首先需要控制呼吸节奏,注意民歌情感与效果的把控,使情感融入词曲中,将旋律揉入到呼吸中,进而呈现出自然动听的表现效果。其次要有正确的支点、吸气及呼气,在民歌表演及演唱时,如何掌握“呼”与“吸”的节点,至关重要,否则将导致民歌表演脱离旋律,脱离氛围,难以有效地彰显民歌的艺术魅力。
(二)四川民歌的基本润腔
要切实地展现民歌的独特风格、民族特色及艺术魅力,体现并表现出四川独有的乡土特征,就需要掌握相应的表演方式和演唱声调,充分彰显民歌中独有的地方色彩和优美旋律,使四川民歌艺术在“润”与“腔”的相互作用下,演绎出优美、动听、委婉的旋律。其中“腔”和“润”主要指对民歌声腔的“润饰”和“润色”,即在演唱的前提下对基本腔调的装饰与修整,进而提升民歌旋律、节奏的规范性。但演唱者如何有效地将民歌中的声音呈现出来,则需要其在心领神会、体验感悟的过程中,重新创造和演绎“声腔”。
(三)四川民歌的方言特色
方言是四川民歌的基础,同时也是四川民歌民俗性、地域性、传统性的根本所在。四川民歌作品中的旋律歌腔与以地方方言为主体的语言声调,共同交织、相互融合,进而将民歌和方言有机地融合起来,创造出独具艺术特色的民歌风格。通常来讲四川地方方言中并没有“卷舌音”,因此在《槐花几时开》中, “时” “啥” “树”“山”等字都无“h”音,因此,在表演时,应将山(shan)唱作(san),唯有如此,演唱者才能突出四川民歌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才能拿捏好民歌的精髓,使民歌表演更富艺术性和民族性。
三、结语
四川民歌拥有较为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传统性及人文性等特征和特点,主要包括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等题材,能够充分反映出当地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反映出当地人民的性格气质、生活习惯、民间风俗及审美情趣,而在表现风格和技巧上,应从发声技巧、基本润腔及地方方言等层面入手,唯有如此,才能将四川民歌的艺术性和审美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 李雪玲,杨媛.四川清音的演唱技巧对四川民歌发声训练之借鉴研究[J].戏剧之家,2019(06):82-85.
[2]王铭敏.中西结合,洋为中用——论四川民歌在美声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戏剧之家,2020(33):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