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浅析梆子戏戏曲服装
我们中国是戏曲的泱泱大国,在解放战争时期曾经拥有300多种地方剧种,梆子戏又称“梆子腔”,民间也称“桄桄子”梆子戏服装通称行头,是我国戏曲艺术特殊的一种形式。它来源于生活,具有符号性、装饰性的特征,成为戏曲艺术一个专门的艺术门类。从历史演进分析,我国的戏曲服装早期开始于歌舞杂戏。到了宋代,戏曲服装有了很大的发展,色彩、图案、样式等。元代戏曲艺术开始成熟,服装也在前代基础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之后的明代,戏曲服装规制更加明确,角色不同服装不同,已成为戏曲表演的基本特征。这些服装上的不同颜色不仅表现了具体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传递了戏曲演员以及舞台人物的不同情感,展示了舞台艺术的魅力,更加传递了中国戏曲作为独特艺术的审美。
一、梆子戏服装的样式
梆子戏服装按传统有;蟒、靠、官衣、帔、褶子、茶衣、龙套衣、马褂、裙子、斗篷、古装、宫装、青袍、箭衣、包衣包裤、开氅、八卦衣、富贵衣、彩裤、打衣、水裙、腰裙等;但在这些里面又有色彩的详细分明,比如:蟒:有女蟒、男蟒、男女蟒又有上五色和下五色之分,单就是男女蟒就20余件了,每件戏曲服装都是规范化去细分的,如:蟒、靠、帔、箭衣、开氅、马褂、腰裙、彩裤、裙子等,有上下五色,其它服装应该不具备上下五色,如:“富贵衣”等,在舞台上根据历史来说,不可能出现黄色的,但这些戏曲服装一般是戏曲舞台常用服装,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审美的提高,从八九十年代起,戏曲艺术家和服装师们在遵循戏曲理论和中国戏曲服装传统的基础上又增加多种服装,多称为改良服装,如:改良蟒、改良靠、改良官衣、改良裙等等。
二、行当与服装的搭配
梆子戏服与戏曲行当分不开,生旦净末丑,不仅表演程式不同,着装服饰相对也各异,画上“脸谱”,穿上“蟒”或“箭衣”,就是大花脸;戴上“生巾”,穿上“花帔”或“褶子”,就是小生;头包“大片”,穿上“花帔”或“女褶”,就是花旦;鼻抹豆腐块,身穿女“官衣”或“海i”,就是三花脸;戴“珠盔“穿“大靠”或戴“罗帽”穿“英雄衣”就是长短武生……可见,行头与行当密切相关,舞台服装必须服从服务于行当角色的造型和表演。“水袖”就是服装程式化的一大特色。“水袖”是明式服装套袖的夸张,可任意加长,演员运用水袖动作的技巧是戏曲程式表演中的基本功之一,有助于表现剧中人的性格和感情,并可加强动作和舞蹈的美感。“靠旗”也是典型的程式化服装,武将背上彩旗飘带,既突出威武魁梧,飘爽英姿,又赋予演员很高的表演技巧,坤角穿上“马裙”,动如蝴蝶,飘似风筝,精湛的表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三、梆子戏服装的运用
在戏曲的表演中,服装这项重要道具还有第三个作用,就是能够根据颜色来象征人物的地位。我国戏曲主要描述的是古代故事,而在封建制度下,人们对于衣着的要求非常严格,不同地位的人,需要穿着不同颜色和种类的衣服,这也能够让观众直接地了解到戏曲中人物的身份地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颜色有如下几种:首先是金黄色。这个颜色是皇帝角色的专有配色,其他角色,很少会选用金黄色。其次是红色,一般来说,红色代表高官的形象,在宫廷类戏曲中,红色通常代表三品以上高官,身份地位高贵。第三是蓝色,蓝色和红色是对应的,红色代表高官,蓝色则代表小官,一般七品官吏常用这个颜色。最后是麻色,在戏曲中,为了表现平民身份或农民身份,麻色是最常见的。例如在戏曲《打龙袍》中,皇后的角色就是穿了金黄色的衣服,代表皇后的身份,包公则是一袭红衣,代表高官的身份。
但戏曲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时可穿之。所以说在古代戏曲服装中黄蟒也叫“镇箱衣”,红蟒多为状元所穿,白、绿蟒多为贤王、一品宰相、巡按大人所穿;粉蟒,多为年少有为在朝为官的官员所穿,紫蟒、黑蟒,一般为奸臣或忠臣所穿,如《秦香莲》中包拯穿黑蟒,但《穆桂英挂帅》中王纶也穿黑蟒,包拯、徐延召都可穿紫蟒,靠:在上下五色运行中还分为三大图案,“龙纹靠”、“鱼鳞靠”、“繐子靠”,“繐子靠”传统称为“关羽靠”、“霸王靠”,也就是只有关羽和霸王所穿。大帅、大将可穿龙纹靠。先锋应穿鱼鳞靠。官衣:传统戏中也叫官服,他的主要区分是从胸前背后有两个绣花块,专业称之为“补子”,上绣飞禽走兽,如仙鹤、狮子、麒麟等,文官穿飞禽,武官穿走兽。分男女两种,一般是从颜色和“补子”上的图案上分官位大小,紫色、枣红服为宰相国老所穿,红色服为新科状元,新任巡按所穿,黑色官服是没有“补子”的,称之为“素官服”,是宰相府、状元府,比较有一定官位的掌门官所穿。女官衣有红色、蓝色、香色,一般应是一品夫人等所穿,包衣、包裤、夸衣、打衣,多为英雄义士、草寇、武士、家将所穿。作为戏曲服装,每一件都有其规范性,所以说“宁穿破,不穿错”。
梆子戏服装的设计和应用,既要突出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又要按照戏曲程式化表演的特性,进行改革创新,既不能僵死不化,也不能断源截流,既要继承传统,又要与时俱进,让戏曲服装程式化更加丰富多彩,让观众更加赏心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