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高校声乐课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思考

民族文汇
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文化自信自强”的核心概念,明确的提出了中国文化建设的发展目标。二十大报告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纳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激发全民族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动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声乐教育是响应二十大新时代发展的创新型教学实践,也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行动指南。新时代新征程,广大高校声乐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要深刻认识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声乐教育对赓续中华文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意义。并进一步提高高校声乐的教学质量,激发高校教育事业的活力,为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高校声乐教育;声乐教学创新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血脉情怀的传承也是当代全体公民的责任。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不曾间断的文化,其自身的优越性以及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多彩,伴随着代代中国人的成长,比如因饮食习惯演变出的八大菜系、因农耕文明演变出的二十四节气、因阴阳五行变幻的八卦......在五千年的历史变革中,无数王朝政权更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坚定不移的代代流传。大到国家的名字,从商周开始出现“中国”这个概念,到汉代继续沿用,再到北宋学者石介写了一篇文章《中国论》,这篇文章深刻的阐释了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位置,而是一个文化文明的概念,所以即使是在佛教文化和中华文化激荡融合的唐宋,“中国”这个概念仍一步步发展成了中华民族统一的姓名。小到中国人自己的姓名也是从两千年前就开始流传,一开始所有中国人的姓都是“女”字旁,后来随着人口的不断迁移和发展才演变为现在各式各样的姓,而名字从古至今都是父母长辈寄托的美好寓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广博,涵盖了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春节吃饺子,元宵吃汤圆,清明吃青团,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等等,生于斯,长于斯,强烈的文化归属感、认同感根植于中国人民的血脉当中。

近年来,随着社会物质的极速发展,经济基础的腾飞,多元文化的冲击导致部分传统文化淡出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渐渐失传,濒临灭绝。在此现状下,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要自觉肩负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以一人带动多人延续精神血脉,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

在此基础之上,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融入高校声乐教学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声乐的教学环节有机结合,在倾听乐曲和感受音乐现象的基础上,激发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归属感,树立正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审美观。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必须结合所学的专业课程进行,着重强调理论的实践意义,将教学过程活跃在学习过程中,保证高校声乐教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相协调。三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融入高校声乐教学,需要在完善的课程体系上建立逻辑次序,在具有共同内容的选题当中探讨同一音乐表现范围的问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融入高校声乐教学的必要性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精神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之精华,思想文化层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核心是心灵和文化精神家园的独立。如果民众缺乏基本的文化自信,那么在精神上这样的国家一定不是真正独立。一个被殖民的民族,最根本的是在精神上和心灵上做了奴隶,灵魂深处的自卑无法支撑民族的发展。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深深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到自豪,正如石介在《中国论》写到当蛮夷还住洞穴的时候,中国一定有了建筑,当蛮夷还穿皮毛时,中国一定有了服装,蛮夷一定没有历史时,中国已经有了非常丰富的文字所记载的历史。中华民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独有的精神世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事关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关键问题。中华民族真正的复兴除了物质文明的丰富和制度文明的卓越之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振兴也尤为重要,任何伟大的事业都要依靠精神凝聚。毛主席在秋收起义失败后进行三湾改编,彼时整个团队陷入逆境,毛主席非常果断的决定要用整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先进的文化思想,强有力的激发整个部队的向心力和战斗力,在之后1929年古田会议中,毛主席遂清晰的提出人民军队的使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主席早已透过历史的演变参悟出如何用一个政党管理好一个国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早在战国时期先辈们便提出的警世名言在近代中国传承,尔后在当代中国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融入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

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重要前提,中国传统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西周,从最早的诗歌《诗经》开始,就存在为诗歌编撰音律以便唱诗念诗的形式。中国音乐历史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的,自古以来人民用歌曲来传情达意,展现地域文化特点、传递思想。

1927年上海国立音乐学院成立之后,开辟了高校音乐教育,由于时局动荡,中国社会由资产阶级统治,高校音乐教育无可避免的带有西方音乐学院的特质,时至今日高校声乐教学中也仍采用西方声乐教育的技术理念,弱化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运用。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更侧重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往往忽视对专业文化内涵的思考,对作品的演绎缺乏情感的注入。纵观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历史,自汉代起中国就有了专业的音乐机构和职业化的声乐教学活动,更是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对于音高的掌控以及演唱时对气息控制的技术处理与现今高校声乐教学要求相契合。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创新,为高校声乐教学提供新的教学路径,利用现代音乐大众化的特点,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古诗词注入新的生命力,通过挖掘歌曲中的文化内涵,拓宽声乐演唱表现形式,深化演唱时的情感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为高校声乐教育教学提供了新思路,创造了新路径。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科技发展相辅相成,在继承中发展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声乐课堂教学当中合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丰富声乐教学内容,提高声乐教学质量,改变高校声乐教学现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融入高校声乐教学的思想路径探索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在探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融入高校声乐教学的路径时,应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问题,传统和现代不是完全对立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彼此相互支撑、相互促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相对于欧美国家,中国的现代化是后起的,但是全体中国人都有极强的追赶之心,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一步步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再到思想文化层面,逐步走上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这其中中国共产党所领导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探索,极大的焕发了近代以来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前途和命运,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见证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尽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问题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就文化层面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完善和弘扬提供思想文化方面的支持;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建设,提供不竭的文化资源;为当代中国吸纳外来文化提供开放性,包容性的价值依据,充实和壮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体,坚定文化自信;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提供精神动力。

将中华优秀文化创新性融入高校声乐教育时,应采取适应高校声乐发展时代需求的文化内容。将古诗词与现代演唱方法相结合,创新演唱形式,推动高校声乐专业建设。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融入高校声乐教学的过程当中,逐步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拓宽教学路径,增加师生的文化自信,提供精神支撑。以声乐演唱作为载体,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融入高校声乐教育

近年来,众多学者不再局限于固有的专业研究,开辟新的路径。将研究学习内容上升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振兴民族精神的层面,这不仅极大的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还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各个学科的有机融合。高校声乐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融入高校声乐教育的探索从未停止,并且有了相当多成功的案例,总的来说,此类探索更多的是落实到具体的事件上,如近年诞生的一些原创民族歌剧、艺术歌曲、改编民歌、改编戏曲等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高校声乐教育的规范以及两者的融合起了重要作用。但正如前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融入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里谈到的,部分高校声乐教学仍侧重于传授演唱的技术技巧,注重声乐演唱中技术的处理问题,缺乏相应的情感表达。对于声乐作品情感的揣摩不仅要基于对歌曲历史背景,作者的创作意图的了解,需要长期的学习、积累、参悟,才能更完整的演绎声乐作品。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摇篮,更应充分认识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在树立文化自信基础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理论知识及演唱技巧有机结合,深化高校声乐课堂中的思想文化的教育,注重意识形态的建立与培养。

目前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逐渐成为高校声乐教学的重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是文化创新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落到实处的主要目标。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在寻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声乐教学的融合点时,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参考坐标,去探索声乐演唱中的家国情怀。民族精神拓展开来就是爱国主义的民族情怀、团结统一的价值取向、勤劳勇敢的质朴品质、自强不息的进取意识、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崇德重义的高尚情操、科学民主的现代精神,这些民族精神就是探索、阐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声乐教学的融合点重要的标尺。这些主体意识精神具体到实际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十八个字吸纳和认可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方面,这种精神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声乐学习中面临的种种难题,这种精神所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和精神内涵,还可以为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的帮助,所以高校声乐的教学过程中也应该遵循这样的教学思想。

从“文化热”到“国学热”再到近十年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中国社会对文化的研究越来越具像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声乐教学是全体高校师生应尽的义务,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一种意识形态,汇集成强大的精神力量,化为文化自信的坚实盔甲,中国社会就将始终屹立中华民族精神之巅。在当今泥沙俱下的时代,在开展高校声乐教学事业时要做到守正创新,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华,结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不断探索,面向世界,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高教司组编;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1

[2] 李宗桂.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J].学术研究.2013.11期,41-45

[3]李宗桂.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凝聚力[J].哲学研究.1992.03期,47-56

[4]周杨.“文化综合创新论”及其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启示[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3(05),147-151

[5]曾晓婧.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传统音乐文化的引入分析[J].北方音乐,2020(21):110-111+253.

[6]林钦.探究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J].戏剧之家,2022(30):100-102.

[7]程丽云.浅论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J].戏剧之家,2021(10):111-112.

[8]郭莉.浅析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J].戏剧之家,2020(32):99-100.

[9]黄春媛.做心灵的歌者——谈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J].音乐创作,2017.12期,163-165

[10]韩剑锋,马心妍.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04期,64-67

[11] 唐爱军.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逻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1-20

[12]陈雨田.中国共产党德治理论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2

作者简介:吴灵萍,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声乐专业教学和理论研究工作。

※2023年西北民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两个结合”视阙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声乐课教学创新研究》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