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人工智能赋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民族文汇
杭州师范大学?浙江?杭州?311100

摘 要:随着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如何运用于教育领逐渐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摘 要旨在探讨人工智能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其中包括个性化学习、智能评估和自适应教学等方面;同时提出人工智能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可能面临的一些挑战。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指导小学语文教师在人工智能背景下进行教学设计和分析,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体验。

关键词:人工智能;数字化教育;小学语文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概述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革新,世界各国学校教育正迅速向信息化和数字化转型迈进。学校各级纷纷将人工智能融入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以推动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我国也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和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明确强调“推进教育数字化”的重要性。这一教育政策要点在2023年2月的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得到了积极反馈和全面响应。[1]

以去年11月面世ChatGPT为例,其在教育领域的优势如下:减负增效,通过自动化降低常规工作负担,提升学习与教学效率;学习方式将从“搜索就是学习”逐步转向具有古老传统的对话式学习;塑造人工智能助理和私人学习顾问。以上优势意味着教育教学将变得更加个性化,因材施教有望得到落实。

人工智能赋能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势所在

个性化学习:人工智能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水平,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资源推荐。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和行为模式,人工智能可以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适合其学习需求的教学内容和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

互动学习体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提供丰富的互动学习体验,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更加积极参与和投入。通过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人工智能可以与学生进行语音对话交流,帮助学生练习口语表达和听力理解能力。此外,虚拟实境和增强现实技术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语文学习体验,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即时反馈和个性化指导:人工智能可以实时评估学生的学习表现,并提供即时反馈和个性化指导。通过自动化的评估工具和算法,人工智能可以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写作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并为学生提供详细的评估结果和针对性的改进建议。这有助于学生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多样化学习资源:人工智能可以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通过自动化的知识整理和组织,人工智能可以从海量的语文资料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和文本资源。这有助于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综合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5]。

教学辅助工具:人工智能可以作为教学辅助工具,为教师提供便利和支持。例如,人工智能可以协助教师进行学生作业的批改和评估,节省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人工智能还可以为教师提供教学建议和资源推荐,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和组织语文教学活动。[6]

人工智能赋能小学语文教学的困境分析

尽管人工智能可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提供诸多帮助,其应用产生的弊端也显而易见。

“学生学什么”层面:人工智能可能导致学生对于学习的选择性,因为它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偏好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这可能导致学生只关注他们感兴趣的主题,而忽视其他重要的知识领域。此外,过度依赖人工智能可能降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他们可能会变得过度依赖技术,而缺乏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人工智能的背景下,社会更需要有创造思维能力的人才。

“教师怎么教”层面:人工智能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可能降低教师的角色和重要性。如果教师过度依赖人工智能系统,他们可能失去对于教学过程的控制和引导能力。此外,教师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关怀和人际互动可能会减少,这是学生发展和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课程教材适配层面:人工智能在课程教材适配方面的应用可能导致标准化和单一化的教育。虽然个性化学习有其优势,但如果完全依赖人工智能系统提供的内容和教材,可能会限制学生接触多样化的知识和观点。这可能会削弱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对于多样性和不同文化的理解。

伦理层面:人工智能的使用涉及一系列伦理问题。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使用人工智能可能会引发隐私和数据安全方面的担忧。学生的个人信息可能被收集、分析和存储,而这些信息的保护需要得到妥善处理。此外,人工智能可能加剧教育不公平现象产生。在算法层面,人工智能算法中的数据样本不均衡和数据标签歧视,使得算法推送产生偏见和歧视,容易将学习者置于“信息茧房”。在教育资源层面,应用对象往往向数字化水平高的地域倾斜,导致不同学生获得教育资源不等。在应用设计层面,产品开发者的逐利特性使其在产品设计阶段忽略特殊人群的需求,给边缘群体带来困扰,最终加剧教育的不公平。[2, 7]

总之,尽管人工智能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有一定的应用潜力,但需要谨慎考虑其可能带来的坏处。应该在确保教育质量和学生权益的前提下,合理利用人工。

参考文献

[1]刘三女牙, 周子荷, 李卿. 再论“计算教育学”:人工智能何以改变教育研究 [J]. 教育研究, 2022, 43(04): 18-27.

[2]江波, 丁莹雯, 魏雨昂.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技术引擎:可信教育人工智能 [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03): 52-61.

[3]龙宝新.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及其走向 [J]. 南京社会科学, 2023, No.425(03): 123-33.

[4]卢宇, 余京蕾, 陈鹏鹤, et al.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与展望——以ChatGPT系统为例 [J]. 中国远程教育, 2023, 43(04): 24-31+51.

[5]黄涛, 龚眉洁, 杨华利, et al. 人机协同支持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研究 [J]. 电化教育研究, 2020, 41(02): 108-14.

[6]吴冬冬, 谢少菲, 陈思宇, et al. AI全科教师小学语文微课教学设计开发研究——以《迷人的张家界》为例 [J].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9, 39(06): 12-20.

[7]吴砥, 李环, 陈旭. 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教育应用影响探析 [J]. 开放教育研究, 2023, 29(02): 19-25+45.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