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幼小衔接浅谈幼儿园开展体育活动对幼儿身心适应性教育具有的影响及策略
摘 要:幼儿园教育已经开始实施了幼小衔接策略,这一策略实施的目的是促进幼儿在进入小学学习后能够快速适应,避免因为小学的学习环境、学习压力较大、作息时间发生改变而影响幼儿的学习与成长,达到促进幼儿健康、稳定、快速成长的目的。为了促进幼儿能够快速适应小学学习与生活,在教育教学中实施了身心适应性教育的过程。在实施这一教育策略时开展体育活动,可以利用体育活动中蕴含的各种精神、采用的活动方式促进幼儿快速适应小学生活,在实现身心适应性教育目标的同时也达到了幼小衔接实施的目的。
关键词:幼小衔接;体育活动;身心适应性教育
引言
身心适应性教育是指采取有效的教育引导措施,促进学生能够快速的适应自己面临的新环境,并根据新环境调整自己的心态、行为,在达到新环境要求的同时促进自身健康、稳定、快速地发展。由于以往从幼儿园毕业进入小学学习的小学生,因陌生的环境、作息时间改变、规则较多、未能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产生抵触小学学习的现象,在进入学校时会存在哭闹等行为,在阻碍学生有效学习的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1]。因此,幼儿园实施了幼小衔接策略,利用幼小衔接促进幼儿逐渐适应小学生活。同时,身心适应性教育也在幼儿园有序开展,与幼小衔接策略的目的相同,但是在教育中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适应性教育效果有效提升,将体育活动与身心适应性教育、幼小衔接策略相结合,可以显著提升教育效果,具体如下:
一、体育活动的实施对幼儿身心适应性教育具有的影响
教育学者针对体育运动对学生的成长进行了深入性的研究,认为体育运动除了可以让学生在运动中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水平外,还可以让学生在运动中释放身上存在的各种压力,进而促进学生心理能够健康成长。在幼儿园开展幼小衔接教育后,研究学者针对体育活动应用于幼儿园教育中具有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经研究发现,体育活动的开展对幼儿身心适应性教育具有的影响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不断适应新环境
体育活动开展的模式并非是单一、固定的,会为了激发幼儿积极参与而采取多样化的活动模式,幼儿在参与时需要根据设计的活动方式展开自己的行为,而这一过程中需要幼儿快速适应模式,并在下一次活动中再次适应新模式,可以在不断的适应中促进幼儿不断地适应新的环境[2]。幼儿在这种磨砺下,幼儿在进入小学学习后能够快速适应新的环境,避免因为不适应小学生活环境而产生抵触小学学习生活的情绪。
(二)模仿小学学习生活
目前,在小学学习生活中经常采取合作学习的策略,目的是利用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快速成长,比如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协作能力、实践能力、交往能力等。在幼儿园幼小衔接策略中实施体育活动,体育活动的开展采取了幼儿之间进行合作的过程,这一过程与小学合作学习策略相同,有效模仿了小学学习生活,让幼儿能够熟悉小学学习生活,进而在未来进入小学学习后可以快速适应,实现了幼儿身心适应性教育的目标[3]。
(三)促进幼儿有效交往
在幼儿进入小学学习生活后会认识到更多的同龄学生,而幼儿的交往能力决定着幼儿是否能够快速的融入班级群体中。如果幼儿交往能力良好,可能在进入新的班级后快速寻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在学习中、玩耍中都可以有很好的同伴,特别是在遇到困难时能够获取“好朋友”的帮助,促进了幼儿快速适应小学生活。将体育活动应用于幼儿园教育教学后,活动中需要幼儿之间进行交流、配合,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促进幼儿如何与他人交往、交流,促进了幼儿交往能力快速成长,在进入小学后能够与新认识的同学进行交往,并在有效交往下快速融入班级群体内[4]。
(四)促进幼儿拥有积极的心态
体育运动中蕴含着多种精神,对于幼儿的成长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比如拼搏精神、不怕困难的精神、坚毅的精神、荣誉精神等,将其应用于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可以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在幼儿进入小学学习后,会学习很多的知识并具有一定的难度,幼儿普遍存在的特点是面对困难时会选择逃避、放弃等行为,这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成长及未来发展具有较大的阻碍作用。通过体育活动的开展,可以让体育运动中蕴含的多种精神作用于幼儿的思想意识中,会促进幼儿在面对困难时具有积极的心态,能够积极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并进行有效的实践,进而达到促进幼儿快速适应小学学习生活的目的。
二、基于幼小衔接开展体育活动的具体措施
(一)构建多样化的体育活动,促进幼儿快速适应新环境
幼儿对于陌生的环境会产生害怕的情绪、处于茫然状态,如果未能得到有效地帮助,幼儿会产生哭闹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良心理状态。因此,幼儿园在开展体育活动时,应对体育活动的内容、模式进行不断的创新,保证每次活动的内容都不重复,让幼儿在活动中始终面对新的情境,进而达到促进幼儿能够快速适应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幼儿教师需要对每位幼儿的参与状态进行观察,对于处于茫然状态的幼儿要采取引导的措施,避免直接告知幼儿下一步行为,让幼儿自主思考采取的措施,达到促进幼儿快速适应环境的目的。同时,还应对每位幼儿的适应能力进行评价并对幼儿进行划分,划分出适应能力强的幼儿、适应能力一般的幼儿、适应能力较弱的幼儿,在活动中要密切关注适应能力较弱的幼儿。
例如,第一次体育活动可以设计出“接力跑”模式,需要幼儿教师模仿小学的操场,在活动的区域进行绘制,包括外圈白线、圈内绘制足球场、篮球场等,目的是让幼儿了解小学的操场。然后,准备好一个篮球并将幼儿进行分组,每个小组内学生在绘制的操场内站在固定的位置上,并保证每位幼儿之间的距离达到相等的要求。在幼儿教师一声令下,第一位幼儿则双手捧着球快速跑向第二位幼儿,后续以此类推,哪个小组所用时间最短为胜利小组。在此过程中,幼儿教师要对每位幼儿的参与过程进行观察,若幼儿处于茫然状态,幼儿教师则及时走到幼儿身旁,指导幼儿:“看到那位小朋友了吗?你要怎样将你手里的球送给他呢?”幼儿会根据幼儿教师的指导采取跑步的方式将球传递给下一位幼儿;第二次体育活动中可以设计出“大富翁”体育活动,同样将幼儿划分成两人小组,一名幼儿与另一小组内的一名幼儿作为“步数”确定者,两位幼儿需要通过“剪刀、石头、布”确定“步数”,哪位幼儿胜利则其所在小组队员根据幼儿赢得的步数进行向前跳绳,最终跳出一定的范围为胜利小组,然后再让胜利的小组两两对战,确定出最终的胜利小组。通过设计不同的体育活动内容达到不断变化环境,进而让幼儿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快速适应。
(二)实施合作式体育活动,有效模仿小学学习生活
在小学教学中,经常会采取合作式学习策略促进学生各项能力快速成长。因此,幼儿园在开展体育活动时应采取合作式模式,让幼儿之间在合作中了解合作的意义,进而能够在未来进入小学学习生活时,能够快速适应这种学习方式并快速融入其中。
例如,幼儿教师可以设计“胸夹球快速跑”体育活动,需要两位幼儿用胸部夹住球并向终点快速移动。在此过程中,需要幼儿之间思考与探讨“如何让胸部有效夹球并能够快速跑,球在此过程中不会掉落。”幼儿教师可以给予幼儿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与探讨、实践,然后进行实际比赛验证幼儿的思考与探讨结果是否有效。在此过程中,幼儿了解了合作学习的模式,在未来进入小学学习时,可以快速适应教师实施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进而能够在合作学习中有所收获。
(三)自由选择队友,提升幼儿交往能力
交往能力应是幼小衔接中注重培养的内容,原因是幼儿进入小学学习后会认识到更多新的同学,如果幼儿缺乏交往能力很难融入班级群体内,会因为缺乏“好朋友”、存在困难时未得到同学的帮助而产生抵触小学生活的情绪,并且还会对幼儿的性格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幼儿园在设计体育活动时,应围绕培养幼儿交往能力进行设计,进而让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有效提升交往能力,促进幼儿进入小学学习后能够快速适应班级群体。
例如,幼儿教师可以设计出“绑脚接力跑”体育活动,可将四位幼儿划分成一个小组,两两幼儿绑脚并将手中的球传递给下一组幼儿,哪个小组第一个到达终点为胜利小组。在此过程中,小组的组建由幼儿自主选择,幼儿教师可在活动开展之前采取引导的方式让幼儿组建成小组:“你们可以运用语言邀请你喜欢的小朋友成为自己的队友,比如:‘我想请你和我一个小组,可以吗?’并伸出一只手进行邀请。”幼儿教师可以同时采用动作的方式进行引导。然后,幼儿教师还可引导幼儿:“邀请小朋友成为自己的队友,还可以怎么说呢?”每位幼儿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会因为语言能力不足而阐述不全,幼儿教师可以在幼儿回答后进行语言组织,将完整的话语表达出来并引导幼儿掌握。最后,幼儿教师让幼儿进行队友邀请实践,并在有效邀请后开展体育活动。在此过程中,可有效促进幼儿交往快速成长。
(四)制造困难并有效引导,促进幼儿拥有积极心态
幼儿普遍存在着逃避困难、面对困难采取放弃行为的现象,幼儿教师应在开展体育活动中促进幼儿拥有积极的心态,进而在面对困难时能够积极寻求解决方法,改变以往存在的逃避、放弃行为,促进幼儿健康、快速地成长。
例如,幼儿教师可以在体育活动中增加一定的困难,但是要保证困难适宜幼儿,避免采用较难的困难未能满足幼儿实际而未达到目标。比如,幼儿教师可以在体育活动中增加交往的内容、提出问题并让幼儿进行解决等。以提出问题为例,在跳绳比赛中提出:“双人怎么跳呢?”可给予幼儿一定时间思考并让幼儿实践,幼儿在实践中会因未达到目标而产生放弃的行为。幼儿教师则采取引导的措施:“你们知道吗?任何问题都是有解决方法的,只要你能够积极的寻找与实践。”然后,幼儿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同龄两位幼儿的双人跳展示出来,再让幼儿模仿实践,幼儿模仿实践的结果要优于之前实践的过程,幼儿教师则表扬、鼓励促进幼儿再次实践,幼儿会通过不断的实践而提升了双人跳的效果,进而促进了幼儿认同幼儿教师的观点并拥有了积极情绪。
结束语
幼儿园实施了幼小衔接策略达到促进幼儿快速适应小学学习与生活的目的,并在实施中采用了身心适应性教育过程达到这一目标。将体育活动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可以利用体育运动具有的精神、采取的内容与模式促进幼儿快速适应新环境,进一步实现了身心适应性教育、幼小衔接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艳霞. 强化秩序感培养 助力幼小衔接——幼儿园体育活动探索[J]. 体育视野, 2021(9):2.
[2]陶初锋, 吴珊. 幼小衔接体育教学实践研究[J]. 丽水学院学报, 2022, 44(2):8.
[3]石鲤维. 体育教学幼小衔接的问题与对策[J]. 体育师友, 2021, 44(5):2.
[4]徐俪玮, 秦星. 基于幼小衔接的幼儿体育游戏课程设置的思考[J]. 灌篮, 202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