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综合治理研究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吉林大学保卫处 吉林长春 130012

摘要:新媒体环境中存在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具有隐蔽性强的特征,很多意识形态安全源于网络舆论和网络思潮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为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结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积极探索综合治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方法,不断提升网络意识形态的管理权,引领正确的网络思潮,从而有效地解决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综合治理

引言

意识形态工作作为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全新的媒体环境中,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特别是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的大学生群体,容易受到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出现思想和行为上的偏差。对此,针对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高校需要厚植网络文化,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并引导网络舆论,利用更为有效的管理措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为校园环境的稳定和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一、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网络信息传播速度不断加快,使网络上的意识形态斗争日趋激烈,信息战、舆论战、文化战成为网络中常见的意识形态争论,各种思潮的相互碰撞,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不断渗透,严重的挑战着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而对于大学生而言,学生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容易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出现意识形态上的安全问题。

首先,网络文化冲击的主流话语权。在开放性的网络环境中,人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和制造者,很多网络文化内容为吸引人们的关注,采用夸张、虚假的方式,传播文化和思想,不可避免地对主流意识型态造成负面的影响。很多辨别能力不足的大学生,容易在媒体平台中,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出现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怀疑,从而逐步削弱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其次,网络舆论挑战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力。网络舆论有着非理性、批判性、宣泄性,在群发性的网络空间中,很多用户将网络视作为宣泄个人情绪的垃圾箱,在出现生活挫折和问题时,容易在网络中宣泄情感,并失去理性,造成很多舆论快速发酵,挑战者主流意识形态的管理权,也占领着网络舆论阵地,对学生群体造成不利的影响。

二、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综合治理办法

(一)针对网络舆情事件搭建动态引导机制,维护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为更好地应对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面对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切实提升学校综合治理能力,应针对网络舆论事件,积极搭建动态引导机制,及时应对各种侵犯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事件。首先,需做好舆情动态分析研判工作,及时掌握相关舆情事件的发展动态,了解舆情事件可能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并制定对应处理措施,最大化降低舆情事件的负面发酵。其次,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充分发挥思政教师引导作用,紧跟时事在思政理论课堂中开展社会话题讨论、思政理论分析、舆论话题交流等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渗透正确思想价值观,从而给予学生积极和正面的引导。

(二)重视加强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增强意识形态分辨和抵御能力

在新媒体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对于进一步建构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保障体系,提升综合治理效果,保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根基不动摇等具有重要作用。第一,重视加强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理论引导。其中,可通过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重要指导地位,借助科学发展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开展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努力维护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地位。第二,丰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内容。可选择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学习平台,积极开展网络政治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以及素养教育,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中潜藏的错误思潮实质,提升网络信息辨别力,预防网络行为失范和网络犯罪。引导学生能够自觉遵循网络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网络自律性,更好地抵御敌对势力的网络攻击,保证自身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不受侵犯。第三,创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法。可选择采取虚拟与现实结合教学法,充分利用思政课堂、校园文化活动、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等多种渠道,积极开展虚拟与现实、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活动,将正确的网络意识形态全面贯彻渗透到大学生成长发展各个方面。第四,定期开设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实践方法的课程或讲座,安排专门教师负责社会实践。并发挥高校团委、学生会与社会组织作用,定期举办“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月”主题系列活动,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知识传递给学生,营造和谐、文明、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助力和谐文明校园建设。

结语

总而言之,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网络舆论、多元文化、社会思潮的快速传播,挑战的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使处在复杂媒体环境中的大学生群体,容易受到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出现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对此,需要高校针对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建立动态引导机制,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和领导权。根据现实的情况,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分辨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使学生处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能够保持理性的思考,形成正确的观念和意识形态。

参考文献:

[1]程甫.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综合治理对策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17):100-103.

[2]宋振超,邹文秀.共轭与融通:空间转向视阈下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构的逻辑理路[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05):53-59.DOI:10.14132/j.cnki.nysk.2020.05.006.

[3]严娇.新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D].重庆邮电大学,2020.DOI:10.27675/d.cnki.gcydx.2020.001130.

作者简介:于东峰,男(1976.08),汉族,吉林东丰人,助理研究员。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