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舞蹈《活着1937》作品探析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山东师范大学 250014

前言

作品《活着1937》编导刘学刚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一部九一八事变的抗战记录片中慰安妇幸存者的自述,是一部能够反映出女性群体面对危险毫不退缩,表达女性同胞为“活着”为题材,反映民族不屈精神的红色主题舞蹈。

一、题材人物的选择

舞蹈《活着1937》是一部描述1937年的真实历史题材的作品,围绕抗日战争时期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背景讲述。作品在人物选择上立足于受压迫的女性,将战乱时期备受压迫的女性群体形象通过舞蹈语汇表现出来,塑造出“女学生”、“身穿旗袍的舞女”、“母亲”、“襁褓中的婴儿”等在抗战时期同样饱受压迫的女性同胞,他们虽是不同的群体形象,将这些人物衔接在一起,从侧面描写了战争对不同阶段女性的伤害及她们的无私奉献精神。

母亲这一角色的出现,是这部作品的一个转折与升华点。母亲抱着襁褓中的婴儿,三步一回头警惕着四周,奋力保护好孩子的安全。正是由于这个人物形象出现,让之前处于弱势群体的女性也奋不顾身,所有女性全部冲上去,挡在了这位母亲前面,彼此之间紧握着手,没有一丝一毫的畏惧。在这一刻,所有人都是“母亲”,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要保护好这个孩子。她们不惜奉献出自己的生命,在危险面前没有丝毫的犹豫,这一举动也正是向观众传达了母爱的伟大。

二、生活化的艺术表达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大部分舞蹈的灵感创作源泉都是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细小动作或对日常生活中细微事物的模仿再现。

《活着1937》中舞者开胯、手背在后、抖动等动作大多数都是对当时场景的模仿,这些舞蹈动作都是当时社会背景下生活的提炼,展现抗战时期女性的生存状态。由于抗战时期女性遭受长期的压迫,生理和心理上都有很大程度的伤害,舞者抖动着身体,抽搐、挣扎,直到奄奄一息,躺地,开胯,抖腿与狰狞的动作形象的将在战争下真实地生活状态展现出来,多个抓住自己衣领、不断挣扎的动作,充分展现出当时受害者的无助与害怕。舞蹈动作的编创不是直接将生活中的肢体语言进行模仿,是针对这些日常动作进行加工、提炼、再创造,通过更改肢体动作的幅度大小、节奏强弱、频率快慢等,将这些动作进行艺术化的加工与处理,达到舞蹈的情感抒发与观众对作品的感知能力。

三、舞蹈的结构形态分析

舞蹈作品《活着1937》运用多种结构表达,增强了作品的情感表现力,赋予了作品浓厚的精神内涵,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令人回味无穷。

(一)复合式的情感内涵

复合式情感结构在作品《活着1937》中的运用,赋予了作品极强的表意功能。舞蹈的外在形态与内在情感相互交织,塑造了在抗战时期时期备受煎熬的女性群体形象,将南京大屠杀事件中的悲惨状况进行诠释。当时的女性同胞们历经磨难,在痛苦与摧残中活着,与敌人斗争到底,不惜牺牲性命为拯救战乱中的母子,舞蹈结构中的人物关系相互交融,情感复杂,精神内涵震撼人心。舞蹈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题材,通过复合式的情感内涵表达,刻画出复杂的情绪情感,观者能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深刻体会到家国仇恨,激发观众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情感结构设计

在舞蹈的创作过程中,情感结构的设计也是一个关键点。舞蹈作品中需要注重人物情绪的起伏变化,展现叙事故事的情感转折,增强舞蹈内容的艺术表现效果。作为一部现实主义红色题材舞蹈,《活着1937》讲述了1937年南京大屠杀真实的历史事件,将女性群体的不屈精神透过作品诠释出来,呈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展示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女性坚贞不屈、面对危险毫不退缩的坚毅品质,揭示了女性同胞顽强不屈的精神内涵。悲惨壮烈的场景通过舞蹈演绎出来,再现了当时的悲壮场面,舞蹈演员坚毅的眼神盯着前方,面对敌人的残暴,她们丝毫没有犹豫,没有退缩,与敌人抗争到底。情感结构的设计在作品中的运用加剧了人物情绪的抒发,加强了观众的情感体验,对历史事件的表达更加真切。

(三)综合表现式的结构

作品《活着1937》运用综合表现式的舞蹈结构,丰富了作品的情感内涵。《活着1937》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红色作品,运用综合表现式的舞蹈结构,融入舞美的艺术设计,将舞蹈的情感表达能力提升,让观众能够深入其中,感受那个年代的血雨腥风。《活着1937》中舞蹈结构的运用,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力,展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四、情感内涵的表达

“活着”这个名字就代表了其最深刻的涵义,作品中塑造了一群不畏艰难勇于和敌人抗争的女性同胞,她们不惜英勇就义,拯救处于危险中的母亲和她的孩子。

(一)“恐惧挣扎”

在舞蹈的开始,舞蹈演员呈现出一个个畏惧惊恐退缩的形象,都处于害怕、恐慌的状态。大量背手锁住身体、开胯抖腿及倒地的动作,表达出敌人对他们肉体和灵魂的折磨,仿佛一个个无法挣脱的枷锁,她们在恐惧中挣扎着,在折磨下生存着。

(二)“团结抗争”

在女学生独自一人遭受敌人迫害时,其他人物缩在角落中表现出对当时情况的害怕与恐惧,从眼神中流露出内心的慌张与无措。而后随着音乐的变化,人物眼神慢慢变得凶狠,大家团结起来,迈着坚毅的步伐,与敌人抗争,所有人目光紧紧盯着前方,眼神中充斥着仇恨。在母亲抱着襁褓中的婴儿逃跑使,所有人奋不顾身,毅然决然地挡在了她们前面,拯救这位母亲和孩子的性命。

(三)“誓死守护”

当母亲抱着婴儿出现时,音乐变得沉重,母亲抱着襁褓中的婴儿,迅速的跑着,三步一回头警惕着四周,奋力保护好孩子的安全。正是由于这个人物形象出现,让之前处于弱势群体的女性也奋不顾身,所有女性全部冲上去,挡在了这位母亲前面,彼此之间紧握着手,眼神直勾勾的盯着前方,没有一丝一毫的畏惧,一步、一步地向前,坚定地迈着自己的步子。伴随着激烈的枪击声,舞蹈演员身中枪弹后缓缓倒下,音乐随之定格,在这短暂的定格中,观者的心也随之被揪住。她们不惜奉献出自己的生命,在危险面前没有丝毫的犹豫,这一举动也正是向观众传达了母爱的伟大。

总结

这部作品描述了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再现了当时的抗战场景,是一部非常典型的现实主义的红色题材的舞蹈。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激发与观众的共鸣,引起人们对于那个时代的理解,投射出当时的社会历史现象,在这部舞蹈作品《活着1937》中,编导用独特的形式,将真实的历史事件表达出来,是一个历史的时代缩影,让这个舞蹈的主题得到升华,在传承中遇新机,在创新中开新局,与时代精神共鸣。

作者简介:

姓名:段彦如,出生年月日:1999.03.06,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山西省临汾市,学历:在读硕士,毕业院校:山东师范大学,研究方向:舞蹈编导,工作单位:山东师范大学,邮政编码:25001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