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武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契机及路径

体育时空
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2)08-017-02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立足于“双减”政策的背景,探寻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机遇与路径。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方向和指导思想,以高质量教育为最终目标。基于校园武术本质、价值,与双减的契合点,以“双减”政策为导向,对学校武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进行研究。

关键词  双减  学校武术教育  高质量  路径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和重点要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1年7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目的是确保教育的公平性,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所有学科要以高质量育人为目标。打破原有的学校教育结构体系,体育学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高质量体育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时代主体。武术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在教育研究领域存在理论天花乱坠,教育实践却处于“边缘化”的地位。通过对“双减”政策的导读,以学校武术的问题为导向,基于武术的本质,探讨学校武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以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延续。

一、武术的本质及育人价值

(一)武术的本质

“武术起源于人类为了生存,创造利用身体或器械去攻击敌人保护自身的生命安全需要,武术的目的是为了技击,随着时代的发展,武术的本质也发生了转变,但武术作为一种生存技能的本质属性并没有发生改变”[1]。“武术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是人通过技击的手段达到人化的实践过程,武术是人创造的,从哲学观来看,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武术是有社会属性的”[2]。武术成为“武术”在于物质本体下的“精神”。武术随着事物的运动变化,部分武术异化为体育的质变,武术与文化、体育等社会现象有联系,武术从最初的技击功能到现在的健身、防护、医疗等多功能方面发展。

(二)武术育人价值

1.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学校的教育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今年来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下降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传统学校教育中重文轻武的观念逐渐转变,学校体育成为遏止学生体质下降的重要课程。武术不仅沉淀了中国几千年的民族文化,还以修养身心的特点适用于大众健身的普适性,“在武术动作的练习过程中,要求练习者眼跟手动,控制自己肌肉运动,再练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身体协调性以及反应能力,练习次数和练习时间能够强化学生全身肌肉,促进心肺、呼吸器官耐受能力,提高心肌收缩力。”[3]有氧的操类有助于提高学生身体机能。此外,武术技术动作的学习需要练习者不断地重复技术的练习,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敢于突破自我的精神品质。

2.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中小学阶段学生对武术具有崇拜的心理,尤其是青春期青少年人群比较叛逆,容易争强好胜打架斗殴,所以对于武术有种防身自卫、强身健体的保护性动机,并对电影中的武术表演所吸引。学生的学习的内部动机远比外部动机更持久,虽说武术能正确引导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够满足学生对体育运动多样化的需求。

3.塑造健全的人格。中国传统武术讲究“武德”。“武德”包含“仁”“义”“礼”“智”“信”。武术讲究的是以礼为先,例如在老师授课或学习锻炼之前,要求学生行抱拳礼或鞠躬礼,让学生养成尊重别人,恭敬谦虚的习惯。学习武术的过程中不仅要经过身体负荷,还要与自己得心理惰性作斗争,因为重复性地学好一项技能本身就是枯燥的,长久的武术学习锻炼有助于学生养成完整的品质[4]。

武术既包含套路又有格斗和功法运动,在青少年时期的武术的无器械武术主要以五步拳、初级长拳、初级和有器械的初级剑、棍、刀,主要是以武术套路为主。

武术的基本属性是技击性,在学校武术教育中需要以武术的技击属性为中心开展教育,学生喜欢武术而不喜欢武术课的原因在于武术的本质属性并没有体现出来。当前武术在校园的发展主要是以套路为主的学校武术教育,更多的是以表演形式呈现,只有真正把武术的本质落实于教学实践,将武术教育的技能和比赛结合,让学生体验到真实的武术格斗竞技性,才能实现武术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三、“双减”政策下学校武术的发展契机

(一)提供学校武术教育的硬件设备

“双减”政策的落实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最主要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双减”政策的落地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解决了教育师资问题,壮大了师资队伍,教育经费保障到位。随之改变的是学校将引进专业的武术人才改善学校武术供需结构失衡的状态,使武术文化和技能的推广能够在校园中得以推广,使学生在武术运动技能上得到专业的指导,对武术运动有更深的理解,让学校武术的开展得到更多学生的参与。资金保障的支持提升学校武术的设施水平,使教学的开展更加流畅,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武术中器械类的刀、棍、剑的教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协调性,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双减”政策不仅保障了学校武术的教育质量,还能改善学校武术不受学生待见的现状,展现武术运动的独特魅力。

(二)拓宽武术教育的活动空间

双减政策明确指出,要为学生参与课外活动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在课后服务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调动校外资源服务。《意见》的贯彻落实,为学生参与武术运动腾出更多的时间,为更多地开展武术技击提供了可能。限制了校外培训的时间,将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使武术的技击性更激烈,交流更频繁。另外,“第二课堂”将会是德育渗透的最佳时机,武术精神是武术技击的上位概念,以“武”育体;以“武”育德的同向进行,才是发挥武术教育的真正价值。

(三)制度保障为学校武术教育护航

“双减”政策是为减轻家庭负担,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治理校外培训机构的“内卷化”,打击不合格的校外培训机构,将教育资源集中在校园,在政策的实施下,学校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转变,不再只是考评文化素质,对学生的评价由文化素养转变成了综合素养考评。武术等体育项目成为学校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焦点,这为开展校园武术竞赛及武术社团活动提供了机会,为学校武术教育方式提供了新思路。“双减”政策需要社会、家庭的共同协作,营造武术氛围,为学生形成系统学习创造了条件”[5]。

四、学校武术教育高质量的路径

(一)从新理念出发

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遵循武术技击的本质属性,适当以竞赛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竞赛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还可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借助武术竞赛,通过争取荣誉的方式,提升学生武术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竞赛中领会武术精神,促进身心的全面、协调、健康的发展。与时俱进,将武术文化教育建立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全面地认识中华武术地历史、内涵、价值和意义。积极完善开展武术项目的基础设施,为学校武术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二)从新定位角度出发

为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培养目标,根据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规律,掌握武术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按照实际情况出发,科学有序地进行武术后备人才的培养。武术教育的受众群体是学生,学校武术教育要始终服务育人,坚持以学生需要为本位,把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武术教育当中,让武术在学校中得以持续的发展。“学校武术应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武术课程新体系,武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应根据地方特色和资源,遵循教育原理,以培养学生增强体质,修身养性为根本而不断优化”[6]。

(三)从新模式角度出发

基于教育信息化视域下,可以构建信息化的体育武术教学体系,通过互联网的渠道,搭建教育机构、学校、家庭、教师为一体的教学平台。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分享武术知识,既可以让家长起到带领孩子学习的作用,又能高效地获取最新的武术资源,对武术教学的效率与效果都将得到提升。利用网络资源教学,可以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青少年阶段学生正处于思维逻辑发展阶段,自身经验比较少,对于事物的认知多来源与间接经验,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武术的技术动作。例如,通过视频播放长拳的视频片段,分析技术的组成动作,学生就能很形象的理解,并在初学阶段进行模仿。“多角度提升学生体质,迎合智能时代的发展,让学生在高效的智能课堂中享受优质的教育服务”[7]。

(四)从新路径的角度出发

学生的成长环境即是学习环境,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健康心理和社交能力起到很大的决定因素。“构建科学可行体育家庭作业互动模式,落实武术家庭作业,促进家校的深度合作,共同引导学生对武术的认知,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运用微信、学习通、对分易、原创体育等网络平台,推送武术视频,武术作业在平台上,布置线上的课后作业,让家长与学生共同完成,达到家长监督,参与学生学习的教育模式”[8]。因此,“学校武术教育应该让家庭参与孩子学习的全过程,将家庭与学校作为学生教室的模式,实现家庭与学校的合作联动,不断提高优化武术教学模式”[9],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活动的网络体系。

五、结语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的出台是时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体育事业朝着深度与厚度的方向发展,深化改革校园武术项目的教育方式,在政策导向下,实现“教会”“勤练”“常赛”,确保育人质量,是武术重归世界舞台的大好机遇。

参考文献:

[1]朱君.论武术的本质与质变[J].体育科学,2013,33(01):84-88.

[2]张震,杨丽.武术本质层次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01):34-37.

[3]刘俊.核心素养视角下校园武术的价值探析[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分会、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中华武术)、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武术).2021年全国武术教育与健康大会暨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分会、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中华武术)、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武术):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21:357-358.

[4]周勇,雷欣.“双减”政策视角下学校武术教育优化路径探析[J].青少年体育,2022(04):98-99+102.

[5]杨林雪.武术进中小学校园的价值及实现情况研究[J].武术研究,2019,4(11):95-97+110.

[6]张峰,李文鸿.学校武术教学改革实施策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6,40(06):97-102.

[7]段炼娥.教育信息化2.0下武术文化融入体育教学的创新模式转变研究[J].运动精品,2021,40(07):1-2.

[8]张倩.小学生体育家庭作业家校互动实施模式研究——基于“AI+体育”网络平台[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21.

[9]李亚娟,左坤.家校互动联通尚需三大推力[J].华人时刊(校长),2019(06):15-1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