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初中体育立定跳远的教学与训练的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2)10-220-02
摘 要 为了提高初中体育立定跳远教学、训练质量,本文将展开相关研究。研究首先指出了初中立定跳远教学与训练中的主要问题,其次针对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通过研究,采用文中对策能解决教学与训练中的问题,促使质量提高,有助于初中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初中体育 立定跳远 体育教学与训练
立定跳远是初中体育中非常常见的教学项目,也是体育测验、考试的“常客”,因此初中体育教学中立定跳远教学与训练质量必须得到保障,否则不仅会对学生的体育考试成绩造成影响,还会削弱体育教学整体质量。但目前来看,立定跳远教学与训练中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教师工作难以取得理想成果,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质量,有必要展开相关研究。
一、初中立定跳远教学与训练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问题
目前,立定跳远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1.教学环节较少。从初中立定跳远教学与训练的整个流程来看,教师将大多数时间都应用于训练环节,因此教学时间不足、环节介绍,这种情况下学生可能会因为教学时间不充分,无法充分了解立定跳远,甚至会存在一定的错误认知,所以许多学生在训练中会有不好的表现,还经常受伤,说明教学环节少是立定跳远教学的一个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一般与教师有关,即一些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传统,认为体育教学应当更多的侧重实践,至少在初中阶段不需要过多的通过教学来传递理论知识,因此教师会根据这种思想来分配立定跳远教学与训练的时间,导致立定跳远教学环节较少[1]。
2.学生兴趣低下。无论初中立定跳远教学环节是否较少,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发现学生存在兴趣低下的现象,且针对这种现象,许多教师也做出过改进尝试,希望能调动学生兴趣,但诸多尝试均为取得理想成果,最多只能让学生兴趣在短时间内显著提升,一段时间后又会恢复原状。兴趣低下使得学生在教学中不认真听讲,因此即使教师全面讲解理论知识,也未必能保障学生充分了解立定跳远。导致学生兴趣低下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许多学生本身的体育运动兴趣不高,且对立定跳远的认知存在错误,例如一些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表现的非常消极,且内心更希望进入到训练环节,这样他就能有更多的时间自由活动,这是学生群体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现象,说明在学生眼中立定跳远并不是一种有趣的活动;其二,教师在教学中提出的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取向,因此在学生眼中立定跳远教学枯燥、无聊。以上两种原因常同时存在,具有相互影响作用,这就导致学生兴趣难以提升。
(二)训练问题
立定跳远训练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1.学生训练态度差。很多学生在立定跳远训练中的态度很差,例如消极训练、开小差,甚至有“逃课”现象发生,这些表现对立定跳远训练质量造成了巨大的避免影响。导致学生训练态度差的原因有很多,除教学环节的相关因素以外,主要包括:其一,部分学生认为立定跳远训练强度过大,自身在以往的训练中感到难以承受,因此开始消极训练,或者作出其他不良举动,这种现象侧面说明了教师未能针对学生身体承受能力来设定训练强度,这是导致以上学生训练态度差的根本原因之一;其二,训练没有良好的氛围,导致许多学生在训练中容易心猿意马,经常开小差,或者逃课,因此教师有必要在训练中建立良好的氛围;其三,性格不够坚毅,即任何体育项目的训练都必然具有一定的强度,且强度会随着身体素质的提升而提升,立定跳远训练也不例外,因此训练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压力,若学生性格不够坚毅,就会导致学生在训练中早早放弃,接下来的训练态度变得消极。这种情况表明,教师并未在立定跳远训练中对学生的性格进行培养,理应得到补充[2]。
2.心理因素干扰。许多教师发现,学生在立定跳远训练中经常出现不敢跳(或者不敢用全力跳)的现象,这种现象同样会大幅削弱立定跳远训练的质量。而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受到了自身心理因素的干扰,即立定跳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即使在训练中也可能导致学生受伤,诸如使得学生脚踝扭伤、皮肤擦伤等,而受伤带来的疼痛使得学生对立定跳远训练产生了畏惧感。本文以两个案例对此进行介绍:其一,某学生虽然从未在立定跳远训练中受过伤,但其清楚这种运动存在受伤的风险,结合自身其他受伤经历,该学生从第一堂立定跳远训练课开始就表现得畏首畏尾,其明明至少能够跳出1.3m以上的成绩,却每次只跳0.8m左右,目的就是保障训练的冲击在自身可承受、可控范围内,以免自己受伤;其二,某学生在未受伤之前对待立定跳远训练的态度积极,但某次因为姿势错误,所以脚踝扭伤,自此之后该学生的训练态度翻转,变得不敢跳,原因就在于学生害怕自己再次受伤。
二、立定跳远的教学与训练的有效方法
(一)教学对策
关于初中体育立定跳远教学的对策如下。
1.合理规划教学时间,适当增加教学环节。虽然从初中体育角度出发,立定跳远教学环节确实没有必要占用太多时间,毕竟学生并不是专业的体育生,但当前教学环节所占时间过少,并不满足基本的立定跳远理论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实际需求,重新合理规划教学时间,同步适当增加教学环节。以某教师为例,其认真分析了教学需求,并结合学生学情重新规划了教学时间,将原本每周一次的体育教学环节增加到了每周三次(替代了两节体育训练课,因此总课时不变),通过这种方式为立定跳远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在课时重新规划之后,明显可以看出学生对于立定跳远的认知增强,知道跳远的正确姿势、动作要领等。
2.建立游戏化课堂,优化教学内容。面对学生原本不高的体育兴趣,教师可以从其他角度对学生兴趣进行开发。具体做法有很多,本文仅以较具代表性的游戏化课堂为例进行论述:游戏化课堂是利用了学生普遍对游戏感兴趣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一些非正式训练、学生可亲身参与,同时包含一定游戏元素的课堂教学方法,能利用游戏元素吸引学生,逐渐改变学生的认知,予以学生有趣的学习体验,此时学生将立定跳远视作有趣的活动,这样就能起到兴趣开发作用[3]。关于游戏化课堂的建设方法,首先需要教师在立定跳远教学中穿插一些游戏元素,例如教师可以将“跳房子”的游戏融入立定跳远教学中;其次在讲课之前,先告诉学生“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跳房子的游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先入为主的让学生认为接下来的活动属于“游戏”,而不是枯燥的学习,因此学生将积极参与。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一边与学生做游戏,一边介绍立定跳远的姿势,或讲解其他理论,由此达成教学目的。
(二)训练对策
着眼于初中体育立定跳远训练中的问题,相关对策如下所述。
1.分层设立训练强度,构建良好训练氛围,加强性格培养力度。面对学生训练态度差的三大原因,教师也要采取针对性的策略。其一,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来设定训练强度,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存在差异,建议教师在训练强度设定之前,先对学生进行身体素质方面的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将学生分为若干层次,然后按层次高低顺序设定训练强度,即层次越高,训练强度越高(但具体强度必须符合各层次学生身体素质水平)。除此以外,身体素质方面的测试应当定期展开,以便了解学生身体素质上的变化,并进行层次调整、训练强度调节等工作,这样能保障训练强度始终满足所有学生需求,不会让学生因无法承受训练强度而变得消极。其二,教师可以利用初中学生常有的竞赛心理,在训练中营造竞赛分为,例如教师以某个奖励为基础,向学生提出“今天谁先完成训练,就能获得奖励”的要求,这样学生就会积极、认真的参与训练,并且会相互比较,说明学生训练态度良好。其三,教师应当在训练中多鼓励学生,告诉学生要坚强,同时对于学生在训练中受到的挫折要及时安慰,通过这种方式能逐渐让学生的性格更加坚毅,不会在训练中轻言放弃。
2.关注学生心理状态,做好心理干预。教师应当在训练当中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保持关注,发现学生受到了心理因素干扰后,应当采用正确的方式对其进行心理干预,旨在消除不良心理因素干扰,帮助学生找回健康心理状态。以某教师为例,该教师在立定跳远训练教学当中经常与学生交流,而交流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建立理想师生关系,也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同时还会观察学生日常训练表现[4]。某次该教师发现一名学生的跳远训练记录远低于往日水准,因此其与该学生进行了针对性交流,了解到该学生在非课堂时间进行立定跳远训练时受了伤,现在伤虽然好了,但却使得学生对立定跳远产生了畏惧心理。在此基础上,教师向学生展示了自身训练时受过的伤,通过自身的经历告诉学生不要害怕受伤,通过这种方式教师成为了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帮助其低于了心理因素干扰,逐渐回到原本的心理状态,训练表现自然也恢复正常。
三、结语
综上,立定跳远作为常见的初中体育教学项目,具有很好的教学功能,可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终生体育运动意识等,同时还可以作为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坚毅性格的渠道。因此面对立定跳远教学与训练的问题,教师应当积极改进,采取正确策略解决问题,做到这一点可以充分发挥立定跳远作用,提高初中体育教学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索朗平措.探讨初中体育立定跳远的教学与训练策略[J].世纪之星(交流版),2021(07):2.
[2]邓品良.初中体育的立定跳远教学与训练研究[J].软件:电子版,2019(04):53.
[3]刘维璐.浅谈初中体育立定跳远的教学与训练[J].灌篮,2021(01):89.
[4]刘大军.初中体育立定跳远的教学与训练[J].新课程导学,2018(1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