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课改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的创新策略探究

体育时空
重庆理工大学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2)11-178-02

摘  要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体育教育越来越受重视。高校要实现对体育教育的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新课程标准的推进使高校改革步伐不断加快,教师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实践中积极进行革新,从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着手,探究新的教学模式,增强体育运动的吸引力,让学生主动学习体育知识技能,锻炼身体素质,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本文将简要阐述高校体育教学创新改革的意义,分析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问题,以新课程为指导,结合教育现状探究体育教学的创新策略,提出具体的教学措施,构建高校体育课堂。

关键词  高校体育  新课改  改革创新

体育教育活动作为全面素质教育体系的有效组成有机部分,对推进学生人的身体全面的发展无疑有着其不可被忽视性的作用。在基础教育新课程综合改革等背景前提下,高校也要持续深化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以实施素质教育基本理念改革为改革导向,以中国体育和教育科学现状研究成果为科学依据,探究创造新型高效的体育课教学活动模式,改变现有传统运动教学评价模式,采取具体可行实效的有效手段着力培养青少年学生高水平的科学运动能力、探究能力与合作能力,提升综合素质,推动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一、高校体育教学创新改革的意义

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进带动了各类学校教育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入,改变了我校以往的教学工作模式固有的各种弊端。高校将作为各类人才培养活动的实验基地,培养社会全面持续发展高素质的现代新型高素质人才始终是第一战略目标,素质教育理念的进一步推广大大促进了国内高校本科教育体系的发展。

(一)有利于推动新课程改革进程

高校体育课程作为目前我国高校教育改革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其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水平和全面素质的关键点。新课程建设提出一系列新的学生教育评估标准,对学校教师队伍和教育学生水平的目标要求不断提升,让全体学生教师更好地掌握各类体育知识技能,并切实通过传统体育运动项目锻炼广大学生具有坚强刚毅的心理意志品质能力和坚毅顽强毅力的坚强意志力,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新课程改革进程,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理念。

(二)有利于培养全能型人才

现代企业社会形势的日益发展社会对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市场的迫切需求的不断深化提升,面对企业日益复杂的竞争,各行各业人员都必须提升自身的素质,才能够不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培养出各类综合型高素质人才也应是近年来我们的高校专业系列教育体系设置上的第一个重要目标。教师培训既要强调继续教授专业方面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技能,还要更重视继续培养应用型高素质的学生。通过实践这种独特的体育素质实践性教学的训练培养模式,充分注重与培养并激发青少年学生更加强烈主动的校园竞技及体育兴趣,培养及激励青年学生积极克服一切困难挫折,促进并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水平能力和健康综合心理素质,为全能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满足现阶段企业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

(三)有利于学生个体发展

新课程体育改革也对我们高校的教育管理提出来了一种创新型体育人才培养新要求,在未来高校体育学科教育模式中应进行教育改革的创新,让每位学生可以自主地探究,自主学习,使全体学生可以主动去参与学校体育活动,学习更加积极,从而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授课模式违背了素质教育要求,无法满足新时代学生的发展需求[1]。因此,高校必须基于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设计教学方案,加深学生对体育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同时,通过尝试创新传统体育活动教学评价模式,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运动知识技能、意志品质修养和综合心理素质。着力锻炼学生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品质和主动乐观生活态度,促进学生个体素质发展,为他们今后全面步入社会建设奠定基础。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形势的进一步发展使传统体育教育模式获得了又一次较大范围的突破,高校逐渐加强了对校园体育技能的建设。随着大学教育改革现代化进程的全面推进,体育教育事业目前已经步入了一段全新的变革阶段。受学校传统课程教学和思想建设的影响,现阶段中国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水平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不能满足新课程要求,学校和教师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不阻碍体育教育改革进程,不利于体育素质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观念深受传统思想影响

在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部分教师受传统思想影响,仍旧采用以往的教学理念,教学侧重于教材,课堂中按照自身的教学经验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设计,影响着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过于依赖教材和教辅资料,往往根据教材内容按部就班讲解体育知识点,对重难点的概括较为笼统,对课程要点的讲解较为浅显,导致学生无法及时消化课堂中的知识点,不能跟上教师的步伐,教学效率难以提升,阻碍体育课程改革发展[2]。

(二)课程设计不足

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存在较强的局限性。一方面,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体质,在课堂中增设了较多的运动项目,但对项目内容和教学方案的设计不足,导致教学流于形式,难以贯彻新课改理念[3]。另一方面,教师仍旧以传统的标准为主,没有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兴趣等,对内容的安排和方案的设计具有盲目性,降低了学生对体育的参与积极性。

三、新课程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创新实践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

在当前新课程整体改革大背景推动下,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教师首先要积极转变教育理念,深入研究理解新课程内容,学习运用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实践教学实践中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基本核心理念,对教学任务目标有清晰理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健康第一”的基本点,适当降低体育运动的竞技性,在课堂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从思想上认同体育教学创新,在行动上主动参与体育活动,保持健康的体育行为,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彻到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二)创新教学方法

以新课程为指导思想,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创新。首先,学校必须要认真结合本地实际教学情况,以贯彻新课程标准理念为办学导向,根据本院校专业特色和广大学生身心特点,科学合理设置体育课程,在课程中增设学生感兴趣的项目,如武术、游泳等运动课程。并在课程教材中增添与体育运动相关的内容,拓展运动知识,如添加肌肉拉伤、韧带扭伤等运动损伤的处理办法等内容,拓展知识范围,将终身运动理念渗透到课程安排和教材设计中,增强学生安全运动意识。其次,教师要将探究式、体验式、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应用到实践中,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发展。在探究中获取知识技能,养成良好的运动意识。体验式教学主要是指学校通过以教师家长言传身教、学生自行动手和实践为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广大学生去体验各种运动当中的高难度技术动作,在教学实践课程中能获得丰富深刻独特的技术学习体验,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小组化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跟随教师一起听完较为基础课程的有关内容讲解后,让每位学生各自以一小组成员为单位去完成一个教学合作任务,小组成员互相之间形成互帮互助,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获得运动锻炼,提高学习效果。

(三)丰富教学内容

新课程教材改革试点的逐步推进会使当前我国大学教育的体系变得更加完善,为了切实使中国高校继续教育改革全面科学有效,教师要注意对传统教学内容形式和常规教学实践手段进行优化创新。首先,教师要深入调查学生的实际学情,通过问卷调查、师生交谈、体育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运动水平和体育兴趣,掌握每个学生的身体情况,并结合学情在课堂中增设体育项目,如当前大学生普遍缺乏锻炼,身体素质较差,教师可以增设会武术、太极拳等项目,让学生学习与太极拳有关的体育知识,丰富教学内容。其次,教师必须要会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辅助进行教学,如在互联网中搜集体育赛事、运动教学视频等资源。播放视频,提高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了解太极拳相关的文化知识和体育技能,提高学习兴趣,并利用多媒体进行慢放、回放,直观地展示难度较高的技术动作,提升教学效果。

(四)创新教学评价体系

大学生应该是完全独立出来的社会个体,每个阶段学生受到的教育与经历不同,身体素质、心理特点与学习能力有一定的差异性。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学评价体系,遵循差异性原则进行体育考核与评价,以客观、公平的态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为此,教师要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和考评方式,保证评价的公正性。同时,既要全面进行一个结果性评价,也要综合进行一个过程性评价。重视每一个学生真实的成长过程,不应当以结果评价为唯一客观的行为评价依据,增加学习态度、学习表现和进步情况的比重,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公平、客观的评价,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通过有效的评价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终身体育意识[4]。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深化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校教育要注意根据素质教育和新课程要求切实加大整体教育改革发展力度,积极推进对学生体育教育模式进行综合创新实践与过程优化,立足促进学生探究实践新课程的现代教学组织模式,树立新教育的改革理念。根据具体学生特点灵活设计多样化且行之有效的现代教学方法,优化体育教学辅助手段结构和现代教学内容,消除体育传统课程教学组织模式固有的弊端,提高体育课程教学过程的质量,促进全体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得平.新时代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J].国际教育论坛,2020,2(08):20.

[2]王希静.探讨新课改背景下的体育教学创新思维的应用价值[J].考试周刊,2021(31):115-116.

[3]南姬平.新课改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的创新策略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9(28):5-6.

[4]刘楠.新课改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的创新策略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21):155-15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