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特殊时期与大运”双重背景下成都市大众健康意识变迁与体育行为促进研究

体育时空
西南石油大学 成都东城根街小学 四川省新津中学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3)05-001-03

摘  要  本课题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专家访谈、数理统计、跨学科研究等方法,立足“特殊时期与成都市大运会”双重背景实况,以2020年初至2022年末为时间线,以环境社会学为视角,重点论述社会环境对大众健康意识变迁与体育行为促进的具体影响与发展;同时,对成都市大众健康意识变迁与体育行为促进转变的缘由、规律、特点等进行调研与分析,进而为相关职能部门对成都市大众体育与健康工作更好的服务及出谋划策提供理论参考依据。研究结果:(1)从宏观角度看,“特殊时期与大运”双重背景下,特殊时期的确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但立足这把“双刃剑”的另一面,经历特殊时期后,成都市大众对健康意识、生命教育的觉醒与审视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且趁“大运”东风背景下,成都被赋予了新的城市发展契机,通过改善城市品质,提升城市形象,优化成都全民公共体育服务建设等举措,为成都市大众居民的体育行为促进产生了积极影响;(2)从中观角度看,在“特殊时期与大运”双重背景下,成都市大众健康意识提高是大众对健康的进一步认识,而大众健康意识从产生到健康行为萌芽,再到体育行为促进发展,都有着密切的递进关系和良性的互动效应,这对今后成都市大众体育行为指导与促进也将产生深远影响;(3)从微观角度看,在“特殊时期与大运”双重背景下,大众个体健康意识与体育行为方面,虽然在不同爆发程度、不同大运延期时段等有着不同的峰值与变化,但从总体情况上做比较均有了明显的改善与进步。

关键词  特殊时期  成都市  大运会  健康意识  体育行为

随着新时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文明的长足进步,我国大众健康意识也得到了日益改善,大众体育行为方式也发生了明显转变。特别是在特殊时期,大众对健康的诉求也越发凸显,特殊时期下身体知识、健康觉醒与生命教育都是疾疫背景引发的身体认知及其价值转向的核心要素。因此,这一时期居家健身热潮、“云”动会、线上体育业态等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与此同时,成都更是凭借“大运东风”,全面筹备大运会硬件设施建设和大运文化营造,高效、优质完成大运会场馆打造,科学布局全民公共体育服务建设,一系列全民健身活动、群众体育赛事以“线上+线下”的形式火热开展,在成都市民中掀起了运动打卡热潮,不仅为城市赋能,更为成都这座城市的居民带来丰硕的大运惠民成果。

根据上述情况,本研究将立足当下“特殊时期与大运”双重背景实况,基于环境社会学视角,依托健康意识与体育行为的学理关系,对成都市大众健康意识变迁与体育行为促进展开专门性的调查研究,针对调研问题提出策略,为成都市体育与健康工作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一、成都市大运背景下体育大事记梳理

(一)成都市大运会场馆建设情况

随着大运会筹备工作的不断推进,成都可供市民选择的体育场馆、公共健身器材、体育健身与体育赛事活动均日益增多,市民也拥有了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和体育消费供给。

据成都市体育局副局长陈志介绍,自筹办成都大运会以来,成都在过去3年中共投资了180多亿元建设体育场馆,体育场地共建成5.5万个,是过去67年总投入的近5倍,以成都当下的体育基础设施能力在全国能排进前五。目前,成都大运会共有49个场馆,场馆建设均按大体联的要求改建和新建,其中新建场馆13个(包括东安湖体育公园和凤凰山体育公园两个超级场馆),不仅成为赛事场地,赛后将为群众体育、展会、演艺等服务;其余36个改造场馆则多为高校场馆,不仅可以完善高校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高校体育场馆的利用率,还将为推动高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共享提供条件保障,协同解决了以往大型赛事过后比赛场馆被闲置的处境,既节省建设经费,还能综合利用。

(二)成都市大运会背景下大众体育消费情况

成都大运会坚持“谋赛、营城、兴业、惠民”理念,用运动活力激荡赛事经济新蓝海,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2020年8月,成都入选首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2021年,成都居民体育消费额达500亿元,涌现出一大批年轻化、细分化的体育消费场景和地标,彰显体育产业发展的澎湃动力和市民强劲的体育消费能力。2022年,成都全市体育消费规模更是达到了582亿元,人均体育消费支出超2700元,体育作为城市肌理的细胞单元在释放消费潜力中扮演着愈发重要角色。

随着大运会日渐来临,成都市正通过组织各级各类全民健身活动,以产业功能区为平台、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以消费场景打造为重点,实施招引培育计划,建设一批体育产业示范项目。对成都而言,日益健全的体育服务环境和浓厚的体育消费氛围,将刺激体育消费需求,给成都体育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三)成都市大运会背景下大众体育活动开展与赛事举办情况

成都市大运会背景下,“爱成都·迎大运”等系列活动,积极营造了“当好东道主、办好大运会”的浓厚氛围,极大提升了市民群众参与感、自豪感、荣誉感、归属感。据不完全统计,从2020年4月至2023年3月,以“爱成都·迎大运”为主题词,在成都市体育局官网所查到相关体育活动与赛事就已发布了500余则;2022年,全市开展各级各类全民健身活动6199场次,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509.48万人次,组织国民体质监测12.5万人,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5867名,完成建设运动促进健康服务站点315个,打造社区级智能化室外健身设施示范项目61个。其中,在大运会场馆累计举办各类全民健身赛事活动100余场次,对外开放惠及市民200余万人次。

此外,在2023全市体育工作暨成都大运会冲刺筹办工作会议中,成都市体育赛事活动计划重磅发布。2023年成都市将以办好大运会为引领,奋力谱写世界赛事名城建设新篇章,今年将举办包括成都大运会在内的国际体育赛事(22项)、全国性体育赛事(38项)共60项。

二、成都市特殊时期背景下体育大事记梳理

在特殊时期,线上健身助力全民健身,也是特殊时期的重要举措之一。2020年初,四川省体育局充分结合体育工作实际,在特殊时期,积极倡导居家科学健身、提高身体免疫力,编排并对外发布了健身视频资料共计487条。据了解,《四川“宅家”武术健身操》的浏览量和观看量累计达1200万人次以上,参与练习者近500万人次。同年5月,“云健身”运动会已有7个项目结束,累计报名参赛20万余人次,共收到上传视频7万余个,视频浏览总量8800万余次,点赞等网络互动300万人次;2021年2月1日,由成都市体育局、成都市总工会在春节期间推出科学健身云课堂、家庭挑战赛、“寻找成都·大运年味”“新春运动520”“社区运动人气项目”线上评选等8类11项线上活动,吸引100万余人次观看参与,34万人次的社区居民参与为社区运动项目投票,为各类人群提供了丰富多彩与更具针对性和个性化的体育服务。

此外,随着特殊时期的经济的刺激,体育产业将目光也逐步聚焦线上。起初,线上模式似乎只是危机中的救命稻草,然而让人始料未及的是,线上体育爆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据统计,在2020初,由Keep发布的全部健身课程,截至2月5日,观看人数共计超过5650万;由快手发布的“宅家也爱做运动”话题,截至2月26日,点击率已达2亿次;由抖音发布的“宅家运动会”话题,截至3月1日已到达15.9亿次点击;4月,由抖音发起“停赛不停播”活动,张伟丽、范志毅、韩乔生、刘语熙、翟晓川等大咖纷纷加入,60多场直播下来,有近2000万多观众参与。值得一提的是,4月12日,体育带货直播间马布里效应使拼多多全平台的体育运动商品订单数增幅为日常的140%。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课题团队采用实地问卷形式对成都市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新都区、郫都区、温江区、双流区、龙泉驿区、青白江区、新津区12个行政区展开实地问卷调查,每个区各发放问卷240份,共发放2880份,问卷涉及人员主要包括高校学生、公司职员、工人、个体经营者、公务员等群众,回收问卷2609份,回收率为91%,有效问卷2115份,有效率为81%,为课题研究更全面的奠定事实依据。

(二)研究方法

通过自编的关于《“特殊时期与大运”双重背景下成都市大众健康意识变迁与体育行为促进调研问卷》作为调查工具,调查对象的年龄与人数(N=2115)分别为:20—29岁组663人;30—39岁组532人;40—49岁组284人;50—59岁组469人;60岁以上组267人。通过设置单维模式与双维模式设问,涵盖健康意识:传染病预防、慢性疾病预防、饮食作息健身意识、基本医疗常识、健康投资理念等维度;涵盖体育行为:体育锻炼、体育消费、体育旅游、体育参与、体育培训等维度内容,另下设20道问题,以此调查来反映每个维度的特征与水平。

四、“特殊时期与大运”双重背景下成都市大众健康意识变迁与体育行为促进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单维模式设问分析

1.针对“特殊时期面前,除了科学防护,您还会加强自我健康意识提高,积极参与身体锻炼吗?”这一问题20—29岁组、30—39岁组、40—49岁组、50—59岁组、60岁以上组的肯定率分别是:90.7%、81.7%、82.8%、85.9%、86.5%,可以看出肯定占比在不同年龄程度是有不同的数据变化。综合其余问题整理与归纳,其原因主要在于:20—29岁组,主要为学生群体,体育活动参与广,周边体育氛围良好,有精力、有时间、愿投入;30—39岁组和40—49岁组受家庭、社会、经济等压力,则侧重于对健康意识的重视,却忽略了身体健康的考量,在行动落实层面还有待增强;而在50—59岁组、60岁以上组的调查上就发现,占比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呈递增趋势,这也是基于老龄化人口对于健康的追求日益重视与凸显。

2.针对“成都市大运会背景,您认为现有的“硬文化”(相关体育场馆和公共体育硬件设施)建设和“软文化”(大运文化和体育氛围营造)建设有助于您的体育行为(体育参与、体育消费、体育培训等)促进吗?”,综合其余问题整理与归纳,这一问题20—29岁组、30—39岁组、40—49岁组、50—59岁组、60岁以上组的肯定率分别是:93.8%、83.7%、85.8%、86.9%、87.5%,在体育行为促进方面均得到了大众的一致支持与认可。20—29岁组首当其冲,在体育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训、体育旅游、体育消费层面都是主力军;30—39岁组和40—49岁组在此环节逐步呈递增态势;50—59岁组和60岁虽然在体育培训、消费层面占比较小,但是对其在体育活动参与层面均产生了积极良好的影响。

(二)双维模式设问分析

1.针对“在特殊时期与大运”双重背景下,您的健康意识从2020年初至2022年末,总体水平有明显的提升吗?”这一问题20—29岁组、30—39岁组、40—49岁组、50—59岁组、60岁以上组的认同率分别是:92.8%、87.7%、89.8%、91.9%、93.5%,可以看出近三年,大众健康意识变迁总体水平不错,在不同年龄程度上,都有较好的提升表现。

2.针对“在特殊时期与大运”双重背景下,您的体育行为方式从2020年初至2022年末,总体水平有明显的促进吗?这一问题20—29岁组、30—39岁组、40—49岁组、50—59岁组、60岁以上组的认同率分别是:93.8%、86.3%、88.6%、91.1%、92.4%。综合其余问题整理与归纳,可以看出近三年,20—29岁组在体育行为促进层面有较大认同感,主要归功于青年获取体育活动、体育赛事、体育参与等信息渠道较广,社交能力较强。其次,主要为学生群体,能够及时获取体育器材、体育场地等资源;30—39岁组、40—49岁组,这个年龄段,通过数据比较,在体育消费方面均高于其他年龄组别;50—59岁组、60岁以上组的大众群体认同感也非常乐观,虽然三年疫情中断了许多线下活动与比赛,但是受“爱成都·迎大运”等一系列活动,“线上+线上”丰富多彩的居家健身活动与户外活动与赛事都让此群体乐在其中。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从宏观角度看,“特殊时期与大运”双重背景下,疫情的确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但立足这把“双刃剑”的另一面,经历特殊时期后,成都市大众对健康意识、生命教育的觉醒与审视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且趁“大运”东风背景下,成都被赋予了新的城市发展契机,通过改善城市品质,提升城市形象,优化成都全民公共体育服务建设等举措,为成都市大众居民的体育行为促进产生了积极影响。

2.从中观角度看,在“特殊时期与大运”双重背景下,成都市大众健康意识提高是大众对健康的进一步认识,而大众健康意识从产生到健康行为萌芽,再到体育行为促进发展,都有着密切的递进关系和良性的互动效应,这对今后成都市大众体育行为指导与促进也将产生深远影响。

3.从微观角度看,在“特殊时期与大运”双重背景下,大众个体健康意识与体育行为方面,虽然在不同爆发程度、不同大运延期时段等有着不同的峰值与变化,但从总体情况上做比较均有了明显的改善与进步。

(二)建议

新时代,健康已经被摆在以人为本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面对疾病、健康风险的持续存在,健康意识仍需要可持续树立与加强。由于人的健康意识是一种在认知和行动基础上对待健康的态度,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增强大众积极正向的科学健康意识就尤为重要。建议成都市相关职能部门坚持以大运背景为契机,基于“爱成都·迎大运”“大运有我”“迎大运·遇见成都”“运动成都”等为主题的线下全民健身体育活动、赛事全年不下线;结合线上网络媒介资源对大运相关体育文化、体育活动、体育赛事等进行大力科普与宣传,不断构建良性的网络媒介氛围与健康的社会网络环境,提升社会网络资源的质量与力量,为大众积极正向的科学健康意识维系发挥其重要价值。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模式,推进信息传递机制与社会支持机制对大众增强健康意识产生积极效应,不断影响大众的认知与行动,以此增强人们的健康意识,实现大众体育行为促进与提升。其次,建议统筹、规划与部署“后大运时期”,场馆可持续化利用与发展,大运会49所场馆其中有36所场馆集中在高校。因此,后续加强高校大运场馆对外开放共享、提高场馆大运后期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益都尤为重要。此外,建议不断健全与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相适应的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让全市运动空间布局更优、全市体育产业发展更多元化、全民健身活动品牌更精、大众健康素养更高,稳步建成彰显公园城市底蕴的健身活力之都,更好地夯实世界赛事名城建设基础,为成都市大众健康意识提升和体育行为促进加以优质保障。

★基金资助:2022年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22BS070;2022年自贡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健康人文研究中心项目,项目编号JKRWY22-18。

参考文献:

[1]康厚良.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一学生体育行为习惯调查与思考[J].体育科技,2021,42(02):122-123+125.

[2]鲁明川,张新颜.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生成逻辑与世界意义[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52(11):101-112.

[3]田依林,何苗,叶子瑜.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大学生健康风险感知与生命意识的纵向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1,35(10):883-888.

[4]王智慧.共识危机与自我启蒙:后疫情时代大众体育参与的价值向度[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0,39(05):1-8.

[5]王颖.健康意识、生活形态和饮食行为的认知与影响因素[J].食品工业,2020,41(08):231-235.

[6]任伟榕,郝雨.增强健康意识的网络媒介功能研究[J].新闻爱好者,2020(08):22-25.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