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家-校-社”联动模式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研究

体育时空
淮北师范大学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3)05-088-02

摘  要  构建家庭、学校和社区协同共育、多元联动机制成为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改革的重要命题。本文对家-校-社联动模式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概念,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家-校-社”联动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对策,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发展。研究表明:“家-校-社”联动模式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是通过家庭、学校以及社区之间建立联系,共同协助,增强青少年体质的一种综合性模式。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因素有自身、家庭、学校、社区,通过利用各种体育资源、强化政府、社会监督、加强三方合力的作用、建立制度创新来增强青少年的体质健康。

关键词  “家-校-社”  青少年体质健康  联动模式

2021年7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简称《计划》),该《计划》的印发将体育促进国民体质得到有效的提升,将通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人民的体质健康,在以后的体育建设中,继续发挥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征程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对“家-校-社”联动模式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概念,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家-校-社”联动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建议和对策,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发展。

一、家-校-社联动模式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概念

“家-校-社”联动模式即通过家庭、学校以及社区之间建立联系,共同协助,它旨在搭建一个多方合作、资源共享的平台,这种模式能够利用学校的教育教学、家庭的情感支持和社区的资源支持,增强青少年体质的一种综合性模式。

学校是青少年体育活动开展的重要场所,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体育课程和课外活动,担负着传授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提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学校必然是实现“家-校-社”联动模式的先决条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体育课程和锻炼的场所。同时学校应该和社区合作,提高学生和家长的健康知识和健身素养。家庭在家、校、社联动模式中处于中间层。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行为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同时也是影响青少年体育参与的重要因素,因此父母在体育方面应该起到监督作用,一方面引导青少年进行体育锻炼;另一方面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在家庭与学校的关系之中,两者要及时沟通与协作。一方面家长与学校形成合力,加强对孩子的管理和监督,从而带动其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另一方面积极向学校提出相关建议,促进学校因势利导地培养每一个学生。学校与社区相互协调配合是联动模式的重要手段。社区配合学校积极举办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学校鼓励学生参与赛事,并为学生提供时间保障和训练条件。总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者相互配合,全面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从而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

二、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因素

(一)自身因素

首先,体育活动的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学生日常进行体育活动的时间少,而在周末时期,学生除了要完成家庭的作业外,还要参加兴趣班。其次,良好的饮食习惯对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早餐。最后,青少年的心理因素,一方面,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性格上比较活泼好动,很喜欢和小伙伴们一块儿从事体育活动。但是,也有一部分青少年对进行体育活动方面,兴趣不足,因此,除了学校要求的体育课之外,不会在进行体育锻炼,这就导致了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另一方面,当青少年遇到心理障碍时,如该运动项目的危险系数和难易程度高,造成了害怕的心理作用。由此可见,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水平、良好的饮食习惯以及心理因素影响着青少年的体质健康。

(二)家庭因素

家庭对参加体育活动的行为表现是影响着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最直接的因素。父母喜欢进行体育活动的子女大概率上也是喜欢体育活动的,因此,家长在工作繁忙之外的空闲时间应承担起监管和督促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责任。由此可见,父母对体育的喜爱以及监督影响着青少年的体质健康。

(三)学校因素

首先,在体育设施方面,一部分学校的体育场地面积是不能满足多个班级一起在同一时间段进行教学的。在体育器材方面,羽毛球拍、跳绳等只能在课堂上被借取使用。其次,体育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参与课外活动和课堂上的上课的风格、言行举止也会影响着学生的体质健康。一些学校在聘请体育教师时没有考虑到自身师资力量不足和教学经验不够丰富等问题。有些学校虽然在聘请体育教师时考虑到了自身师资力量不足和教学经验不够丰富等问题,但由于他们自身缺乏体育知识和专业技能,无法让青少年充分地享受到体育课带来的乐趣,在上体育课时不能很好地组织青少年进行体育锻炼。由此可见,学校的体育设施和师资影响着青少年的体质健康。

(四)社区因素

社区体育是指在社区的范围内,以社区当中的各种资源为基础,社区居民一起参与的,并且符合居民健身、娱乐需求的,在社区中进行的体育活动。社区人口比较密集,是每个人生活居住的场所,也是青少年进行课后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有利于各种体育活动的开展。社区要加强与学校的联系,利用周末或节假日组织体育活动。为青少年体育健康服务,定期定量开展适合青少年乐于参与的体育活动,调动其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并加强社会对青少年儿童行为监督和管理,防止不良行为和安全隐患的发生。社区要加大宣传力度,为家长定期开展青少年培养教育培训,为青少年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社区相关部门需加大监管力度,保证青少年的安全。

三、“家-校-社”联动模式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对策

(一)利用各种体育资源

社区的场地器材不足,可以与附近的学校进行联动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发挥自身的优势,相互弥补不足;提高社区的体育层次,培养专业的人员。加强学校和家长的衔接,学校要组织进行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定期开设公开课。

(二)强化政府、社会监督

健全政府监督机制。政府应加强相关政策制订和实施,如将学校体育、社区体育以及家庭体育纳入地方发展规划。同时,政府可以制定相关奖惩机制来保证家庭、学校、社区联动模式的实施。健全社会监督机制,主要为社会媒体监督和舆论监督。社会媒体和舆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家庭、学校、社区联动模式的实施。通过对学生、家长、学校与社区体育工作管理者的实地调研及问卷调查等形式反馈“家-校-社”多元联动、责任落实的具体情况,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总之,家庭、学校、社区联动模式的实施需要政府和社会监督的配合,加强家庭、学校、社区之间的沟通,形成合力,营造浓厚的健康氛围。

(三)加强三方合力作用

要加强“家-校-社”协同联动,统筹整合家庭、学校和社区资源,建立完善家庭、学校、社区和政府协同育人机制。学校不仅要协助家长进行家庭教育也要帮助社区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学校的体育教师积极加入社区体育组织中,考取社会指导员证,提高社区育人环境。在影响体育教学的前提下,学校的体育场地可以免费向青少年、家长和社区的成员开放,从而解决体育场地、器材不足的难题;家长要转变思想,鼓励孩子走向操场,陪伴孩子一起进行体育锻炼,做好表率作用,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生活方式,弥补社区体育师资的空缺。社区加强对青少年体育环境的建设,完善社区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要为青少年提供体育运动需要的器材,与学校和家长沟通,提供场所筹备体育活动。社区中的教练员也可以参与到学校的教学中去,为学校举办的各类体育竞赛活动提供相应的技术人员、志愿服务等。

(四)建立制度创新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青少年体质健康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家庭、学校、社区是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三大重要模式,每个模式都有不同的职责和功能,协同作用可以更好地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因此,建立制度创新以实现家庭、学校、社区联动模式有助于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首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健康饮食、良好的睡眠、适量的运动等。建立健康生活习惯的制度有助于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始终关注孩子的健康状况,鼓励孩子积极参加户外活动、体育锻炼等,同时也需要给家长提供相关的健康知识和指导服务。其次,学校是青少年学习和健康成长的场所。学校可以制定相关保健措施,如定期体检、开设体育课程和附加体育活动等,以使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和运动。另外,学校还可以在体育赛事、健身提高课程中提供各种健康食品和饮料,这些措施有助于营造一个健康友好的校园环境。最后,社区是青少年交流和社会参与的重要场所。社区可以创办各种社区性质的健身房、体育场馆和娱乐活动中心,以增加社区居民参与体育和健身运动的积极性。此外,社区还可以举办各种有益的健康活动,如健身比赛、健康知识讲座、运动会等,以促进青少年的体育健康。建立制度创新使家庭、学校、社区联动模式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是非常必要的。制度创新将涵盖健康教育、健康服务、体育设施等各个方面,并注重家庭、学校、社区的联动,提高青少年的体育健康水平。

四、结语

青少年体质健康关系到社会未来的发展,学校、家庭、社区三方联动机制符合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基本理念。利用各种体育资源,形成合力,促进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健全政府和社会的监督机制。家、校、社三方积极作为、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促进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此,家、校、社应担负起各自的职责,积极构建家、校、社联动模式,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工作的高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吴延丰.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家、校、社联动模式[J].体育视野,2022(10):97-99.

[2]张慧,郭莹.“家、校、社”一体化合作教育模式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策略探索[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墙报交流(学校体育分会)[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22:1072-1073.

[3]梁慧勇.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家、校、社”联动模式研究[J].体育师友,2019,42(04):35-3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