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时空
中央民族大学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3)04-261-02

摘  要  本文借鉴国内关于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作用的理论研究成果,结合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发展状况,着重探讨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认为,建立良好的校园运动文化、制定科学的运动时间、掌握最佳运动频率以及科学的运动方法,可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  体育运动  大学生  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向来备受家长、学校与社会的重视,因为大学生大部分第一次离开家乡求学,面对陌生的城市与社交圈内心世界会出现不小的改变,这是合理的。大学生活是每一位学生独自步入社会的一次演习。因此,对于学校来说,必须科学引导。体育锻炼作为集体性活动,为引导的开展打下了基础,也给学生社交能力的形成带来了一定帮助。随着互联网的持续进步,窝在寝室打游戏,疏于运动已经成为了校园内的真实写照,沉迷于网络不但会透支身体,还会对心理造成一定影响,学校应当高度关注。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从广义上讲是一种高效而满意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是指人的基本心理过程完整,协调一致,能适应社会,心理活动与环境具有统一性,心理过程完整和协调,个性心理特征具有稳定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如下。

1.适应能力较强:面对陌生环境可以通过调整自身心态,快速融入新的环境,具备大局观念,对新环境中各个要素的把控较为彻底。

2.认识自身:明白自身的优点与缺点,懂得怎么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体现自身的优点,积极弥补自身的缺点,对自身的能力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估指标。

3.实事求是:不管是在生活还是学习过程中,做到实事求是,不吹牛、不攀比,依据自己的规划踏实的开展工作与学习。

总之就是身心感觉良好,智力正常,情绪积极稳定协调,价值观、人生观与社会主导一致,自我意识健康,人格健全和谐,人际关系良好,热爱生活和工作,与现实保持良好接触,具有良好的道德规范。

二、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概况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根据数据的调研结果,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有23.25%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这一数字在90年代攀升至25.4%。近年来,国家教委在调查的12.6万名大学生中发现,20%~23%的人具有心理障碍,内容涵盖对学业的忧虑、人际关系的苦恼和因经济攀比引起的心理失衡,以及由性和恋爱产生的心理困扰等。相比而言,国外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概率也在10%~30%。就大学生而言,患有明显的心理疾病的人为数不多,但很大一部分处于“第三状态”,主要表现为心情烦躁、易怒、失眠健忘、食欲不振等。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球约有1/3人群处于第三状态。对于该类人群,如果心理健康状态得不到及时调整将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成心理疾病。所以,深入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的现况、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造成以上不良现状的因素是多方面,但主要原因有:一是家长教育方式不当,或是家庭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二是中学时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三是在学校领导层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缺乏力度;四是心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学校心理咨询机构不够完善,师资力量薄弱。当学生产生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不能自我调节、宣泄和排解时,无处咨询,无人指导,得不到及时的关心和有力的帮助;五是周边环境的影响,一个人不可能在真空中生活,必须与人接触、交往,周边人的行为对他有着直接的影响;六是与遗传因素和自身条件有关。

三、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

体育运动正日益成为一种能提高和维持大学生良好心理状态的手段。尽管其间的因果联系尚未完全阐明,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运动与心理状态的改变密切相关。体育运动最重要的就是节奏,这点与音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心理医学上人们很早就运用音乐作为人类抒发情感的一种方式。《黄帝内经》中提出了五音应五脏的学说,将角、徵、宫、商、羽五音与“怒、喜、忧、悲、恐”五种人体情绪活动密切对应在一起,故古代有“以戏代药”的说法音乐是情感的载体,黑格尔指出,“音乐所引起的只是一种“朦胧的感情共鸣,听众情感很容易越出这种内容意蕴中朦胧的内心因素,把我们主体内心情况摆进去,达到物我同一状态”。因此,体育运动和音乐一样,同样可以对人的心理健康起到改善作用。

(一)体育运动可以缓解疲惫,提升效率

在高校扩招与素质教育环境下,大学生面临的学业与就业负担仍旧不低,考取各类证书是大学生生活中的一大重要组成。这无形之中提高了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假如难以化解这些心理负担,会严重威胁到学生的学习状况与生活水平。此外,除与同学与老师交流外,体育运动也是充分排除心理压力的方式之一。当个体处于某种指定情境时,专注力提高较为突出,这有助于个体暂时忘却已有困境,全身心投入训练过程中。必须强调的是,体育运动对于接近考验或者找工作的学生人群更加高效,越是高度紧张的时期,身体与心理越容易出现疲惫感,致使效率减少,假如这一阶段仍旧苦苦坚持,容易引起失控。因此,必须通过体育训练来调整情绪,例如通过跑步或者打球,海量的有氧运动可以推动新陈代谢,改善疲劳,使得人的情绪稳定下来。

(二)体育可以改善并提升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

大学生涯体育运动始终都是学生之间加强沟通的有效路径,多样化的娱乐活动通常也会通过体育竞技的方法开展。相应社交理论认为,和谐稳定的体育运动在提升人际关系的过程中,也能够改善交际两者的心理状况,朝着健康心理前进。不管是个体或者团体,体育运动的原则在于提高团队意识,而团队正是以不同人际联系组成的,心理健康与人际联系的关联较为密切,假如个体心理状况较为不佳,甚至心理不健康,是难以具备良好的社交关系,哪怕是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其收获也远不如预期。体育训练包括到的项目大部分属于团队形式,通过不同维度开展划分,可以使得学生在短时间中接触到不同种类的伙伴,同时与之相配合,哪怕在初始阶段,因为陌生、害怕甚至抵触等心理问题,导致团队合作不够理想,可是随着训练的持续进行,两者之间会逐渐打消恐惧,亲密度不断提升,良好的团队合作与人际关系就此构成。

所以,在进行体育的运动过程中,也是提供人与人之间互相交往的过程。在体育运动中,因为某些项目是集体项目,所以它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使其产生了亲切感和建立信任关系。特别是许多项目是通过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来完成的,这就使得一些性格内向,或是不善于交际的学生,完全可以先通过“无语言的交流”而建立交流平台,进而培养和提高这些学生的沟通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体育训练有助于培养竞争思想与团队思想

竞争思想与团队思想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也是将来步入职场,步入社会必须面对的。当然体育运动中的竞争并不是去抢夺,而是彰显一种竞技体育精神,不管是哪种运动,体育的中心在于竞技,在于争夺冠军与荣耀。除此之外,体育还代表团队,代表着更高、更强。想要成为强者。首先就必须具备竞争思想,这种竞争是通过持续提升自身实力而开展的,每一个冠军的出现并不是偶然,冠军是由汗水与泪水凝聚的,没有超出普通人的训练强度与合理训练方式是难以成功的。此外,竞争指的并不是排他性,仍旧彰显了团队协作,例如在NBA赛事,一支球队有超级巨星也有替补球员,这是一支球队的完整配备,但不能就此认为有超级巨星在,替补球员就可有可无,团队的成功是全部参与者历经努力才得以实现的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环境适应、学业压力、就业问题、情绪情感和人际关系等都在不同程度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根据以上分析,合理的体育运动能够促进智力开发、帮助情绪改善、形成健全人格、加强自我概念,并在一定程度上可减缓或消除心理疾病,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针对现阶段我国大学生体育运动水平及心理健康状况,可以从建立良好的校园运动文化和建立科学的体育运动方法两方面着手,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建议

1.建立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良好的校园体育运动文化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校园体育运动文化的培养可通过鼓励大学生成立体育社团开始,并在学校管理层面对社团进行扶持。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在提高体育综合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和审美情趣。此外,可将体育课与体育社团有机结合,为学生创造一个实践与应用的平台,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

2.确定科学的体育运动方法。科学的体育运动方法包括运动的时间、频率和锻炼方法等。

3.制定合理的体育运动时间和频率。迄今为止,已有很多学者研究了锻炼时间和锻炼频率与心理改善之间的关系。通过评定一段锻炼时间内或锻炼后个体心理功能的变化,来确定获得最大心理益处的锻炼时间和频率。这些研究显示,针对不同的个体其所需的锻炼时间和频率不同,但合理的时间和频率对心理功能的改善确实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4.选择恰当的体育运动方法。科学锻炼方式的选择应该考虑参与体育运动的个体差异。不同的个体,适合的运动方法不同。因此,我们建议,高校在对大学生体质健康进行检测的同时应适当增加一些测评,并能够为学生提供运动处方,从而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给出科学指导,以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欣.浅谈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读天下,2020(13):4-6.

[2]朱邦辉.浅谈武术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拳击与格斗,2019(02):1-3.

[3]胡欣婷,张竹青.浅析电子竞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5):86-87.

[4]苏英.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03):142+158.

[5]宋程华.论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J].当代教育科学,2009(13):63-64.

[6]翟宏,陈新,严由伟.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0(02):49-52.

[7]季浏.体育与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8]樊富珉.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