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浅析影响大学生体育参与行为的因素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3)06-057-02
摘 要 本文通过查阅资料文献等方法分析影响大学生体育参与行为的因素。本文发现影响大学生体育参与行为的因素有:对体育的认知、学校运动场地设施情况、个人动机、同伴效应、学校氛围。并据此提出相应建议:加大体育知识的宣传力度,丰富大学生的体育认知;优化体育场馆与设施的管理与维护措施;鼓励大学生参与团体合作类运动。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是实现祖国现代化的建设人才,他们的体质健康水平直接关系我国的社会发展和民族兴衰[1]。对此,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如2014年发布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6年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等。但是近几年关于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2],尤其是三年疫情期间下降得更加明显[3]。鉴于此,本文对影响大学生体育参与行为的因素展开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提升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参与行为
一、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
(一)对体育的认知
参与体育锻炼对于大学生来说可以缓解学习压力,增进身体与心理健康,改善体型增强体质,促进社会交际等诸多好处。但是在如今信息获取更加便捷的互联网时代,仍然有部分学生并没有认识到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学者王发振对福建省15所高校的3000名学生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发现有22.2%的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作用没有比较正确的认知[4],从而导致这部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忽视。部分大学生对于体育锻炼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这也是一个影响大学生体育参与行为的重要因素。
(二)学校运动场地设施情况
场地与设施是进行体育运动的必要物质条件,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载体。当前国内许多大学中,经常会出现运动场地不够用,运动设施老化损坏等情况,从而影响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学者陈础对广西6所高校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在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中,有74.4%的男生和60%的女生认为学校体育场馆太少,没有足够的场地进行锻炼,有48.8%的男生和33.4%的女生认为所在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差,条件简陋,不便于进行体育锻炼[5]。上述两个变量在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因素中的重要程度分别排到到了第二名与第五名,可见学校场地设施对于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孟彦迪等通过相关研究得出同样的结论,在学校层面,教学资源是影响本科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6]。学者欧阳婷通过对北京市高校450名大学生进行相关调查研究,发现有61%的学生认为学校运动场地不足、设施不全,无法满足运动需求[7]。
(三)个人动机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动机被认为是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8]。根据动机的来源,将其分成了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9]。学者陈善平等通过对两千余名本科生的锻炼动机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都能促进大学生的体育参与行为,但是内部动机的作用范围与强度更大,并且当内部动机到达高水平后,外部动机的影响不明显[10]。需求会转化成动机,动机则会产生行为。学者邓惟一在相关研究中也发现了在体育锻炼行为中,内部动机相对外部动机来说对体育锻炼行为的作用范围与强度更大;同时他还在研究中指出,健康需求与学业需求是大学生体育锻炼需求中最基本的需求[11]。学者赵元慧等通过对一千余名全日制大学生发放网络调查问卷发现,从运动需求的六大方面来看,想缓解某一身体部位的不适或酸痛感的比例最高,达到了74%,其次是改善体型和增强体质,分别是70%和68%,另外有83%的学生表示愿意接受科学的运动指导[12]。大学生体育锻炼有关的研究提出,提升运动能力、休闲娱乐、满足兴趣、健身、改善体形、建立人际关系这些动机是属于内部动机;追求奖状证书、迫于学分压力等动机属于外部动机。
根据动机自决理论,不同类型动机的调节被归类为一个连续体[13]。同时,个体的动机也会受到三种基本心理需求的影响,分别是自主权、能力感、亲缘感,当个体的基本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时,他的内部动机便会增加[14]。
(四)同伴效应
学者张玲通过对大学生锻炼行为的研究发现,同伴效应在锻炼动机和体育锻炼的关系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体育运动中的同伴效应对大学生的体育参与有重要影响[15]。学者李繁荣通过对大学生锻炼需求的研究发现,缺少锻炼的同伴是目前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不可忽视的因素[16]。学者阳慧敏的相关调查指出“朋友的鼓励与参与”“朋友的邀请与赞美”与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均呈显著正相关[17]。学者张欢对此有同样的结论[18]。
(五)学校体育活动氛围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是实现祖国现代化的建设人才。参与体育锻炼对于大学生来说,可以缓解学习压力,增进身体与心理健康,改善体型增强体质,促进社会交际等诸多好处。俗话说良好的氛围是感染一切的力量。大学生处于青春阶段,精力旺盛,时间也比较多,学校可以举办很多的社团活动、大学生体育运动会、运动比赛等同时设置奖项,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去,还可以举办一些大学生擅长的文艺活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起到吸引大学生体育参与行为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弘扬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学习传统体育项目,然后把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加入到学校体育当中“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民族共同体意识。此外,大学生在交流体育活动过程中可以了解各民族风俗,感受各个民族的人文情怀;对学校来说,可以增加体育活动的多样性,使体育活动更丰富多彩,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
二、建议
(一)加大体育知识的宣传力度,丰富大学生的体育认知
在校园中,加大对健康知识、运动知识、健康生活方式的宣传,发挥好学校宣传栏、校报、手机短信、校园网络等的传媒功能[19],促进学生加深对于健康的认识,了解体育锻炼对于健康生活的重要作用,丰富对于体育的认知,提升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增强对于体育锻炼行为的追求。
(二)优化体育场馆与设施的管理和维护措施
可以在篮球场上画排球场或者羽毛球场的线条等等,做到“一场多用”。同时合理安排体育课程,提升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加大对体育场馆与设施维护管理的经费投入,减少场馆设施出现损坏的情况,以影响正常的使用。安排专人经常检查场地设施,有损坏风险的及时维修,损坏后要尽快更换。
(三)多鼓励大学生参与团体合作类运动
鉴于“同伴效应”可以显著促进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15-18],所以在学校中可以根据此效应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例如,在体育课上多教授团体项目的运动,像3V3篮球、足球、羽毛球双打技术、乒乓球双打技术等等;同样在布置体育课期末作业或者考试时,设置需要进行团队合作的考试内容为主;在举行学校的运动会或者某项运动的比赛时,多设置团队合作类的运动项目。一方面,由于“同伴效应”,使得不爱运动的一类学生更有可能参与到同伴的运动中来。另一方面,由于参与到团队活动中的人会增加与一起运动的朋友的交流,从而增强他的亲缘感。根据自我决定理论,当一个人的亲缘感增强时,他做这件事的内部动机便会增强[14]。同时在体育锻炼行为中,内部动机比外部动机的作用强度与范围更大,所以可以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的体育参与行为。
三、结论
影响大学生体育参与行为的原因是多样的,主要因素有对体育的认知、学校运动场地设施情况、个人动机、同伴效应等。对此笔者提出建议:加大体育知识的宣传力度,丰富大学生的体育认知;优化体育场馆与设施管理与维护措施;多鼓励大学生参与团体合作类运动。
参考文献:
[1]秦中梅.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与对策[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2):177-180.
[2]陈凯华,陈晓荣,周振茂.安徽省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与提升对策探究——基于2015-2021年间体测报告分析[J].池州学院学报,2022(03):98-101.
[3]刘静民,卢芃,王浩.新冠疫情下大学生体质健康变化特点的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2(16):56-57+68.
[4]王发振.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因素的探析——以福建省十五所高校为例[J].灌篮,2022(10):145-147.
[5]陈础.广西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研究[J].大众科技,2022,24(08):178-180.
[6]孟彦迪,海冰.本科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影响因素的分析——以天津市高校为例[J].大学,2022(28):84-87.
[7]欧阳婷.北京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动机与影响因素研究[J].运动-休闲:大众体育,2022(14):160-162
[8]Balderson, D., & Sharpe, T. (2005). The Effects of Personal Accountability and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Instruction on Select Off-Task and Positive Social Behaviors,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24(1), 66-87. Retrieved Feb 28, 2023, from https://journals.humankinetics.com/view/journals/jtpe/24/1/article-p66.xml
[9]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0]陈善平,宋迪,谢丽君,等.中国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动机聚类分析及体育行为特征[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3,35(01):57-67.
[11]邓惟一,周云卿.试论需求和动机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激励作用(摘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87(S1):73-76.
[12]赵元慧,任弘,高放,等.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中国大学生的运动健身需求研究——基于1046份国内全日制大学生的网络问卷调查[A].第十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专题报告(体质与健康分会)[C].2022:343-345.
[13]Vallerand, R.J. (2001). A hierarchical model of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 in sport and exercise. In G.C. Roberts (Ed.), Advances in motivation in sport and exercise (pp.263–319). Champaign, IL:Human Kinetics.
[14]Sánchez-Oliva, D., Amado, D., Leo, F.M., González-Ponce, I., & GarcíaCalvo, T. (2012). Desarrollo de un cuestionario para valorar la motivacio′n en educacio′n física [Development of a questionnaire to assess motiv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Revista Iberoamericana de Psicología del Ejercicio y el Deporte, 7, 227-250.
[15]张玲,李君雨.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J].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2,40(05):585-591.
[16]李繁荣.大学生体育锻炼需求现状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5(08):16-17.
[17]阳慧敏.普通大学生体力活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7.
[18]张欢,董宝林.运动友谊、自主动机、性别角色对青少年锻炼坚持性的影响[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7,32(04):355-363.
[19]李宁.健康需求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促进作用[J].运动,2013(07):8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