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下学校体育发展战略研究

体育时空
渤海大学体育学院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3)07-013-02

摘  要  新时代深入学习和贯彻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论述,推进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点,以推进学校体育发展为着力点,以深化五育融合为创新点,并在多重路径的彼此融合中,寻求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路径,促进学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教育强国背景下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本文对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发展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探究,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有效进行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以促进学校体育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关键词  学校体育发展  教育强国  五育融合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必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推进教育事业平衡而充分发展,必须坚持中国特色,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我国学校体育应教育强国发展战略要求,也迎来了革新发展的新局面。

一、教育强国方针对学校体育发展的作用与意义

(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下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性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的奋斗目标,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全面提质创新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它是实现教育强国百年梦想与奋斗目标的里程碑,是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贯彻落实党中央指示进一步落实教育事业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需要,对未来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必将带动学校体育的改革,促进高校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下构建学校体育整体化教育目标体系

学校体育整体化教育目标体系是抓好体育教育的龙头工作,以高质量教育目标体系为引领才能将体育教育根本任务落细落实。学校体育的整体化教育目标在原来的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教授运动技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对于学生五育并举的培养以及体育文化素养的提升。每个学段的目标体系略有不同,但它们之间必然环环相扣,具有承上启下的关联,因为它们隶属于学校体育整体化教育目标体系,它是体育教学的核心和根本,可以更好地指引体育教学的课程建设和课程开展,具有明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三)“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下构建五育融合新模式

《中国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了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由此“五育融合”教育思想正式形成。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强调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为体育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1]。五育融合的初衷为了打破学科教学的“智育大统一”局面,体育也得到了应有的重视。推进融合发展体育智育、体育德育、体育美育、体育劳动教育,也是对体育教育的重大理论创新。

二、新时代教育强国目标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新要求

(一)建立“体育课程一体化”

体育课程一体化主要是解决体育教学课程衔接不足的问题,教学内容排列顺序错乱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只有建立一个完整的连贯的,各个学段相互衔接,教学逻辑正确的一体化体育课程,才能解决传统的体育课程每节课之间断层衔接不足的问题。体育课程一体化也是一项大工程是体育课程的整体改革方案,其中涉及教学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一系列课程建设体系,需要通过努力构架完整的体育教学体系,这对于体育教学的开展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效具有质的飞跃。

(二)提升学生体育文化自信的传承

我国承载着悠久历史,体育文化里也蕴藏着多民族体育文化的相互交融,体育文化生生不息向前发展的持久动力就是新一代青年对本国文化的认同和文化自信的树立。培养学生体育文化自信,提升学生体育文化自觉,实现学生体育文化自强,也是关于学校体育文化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渗透教育“女排精神、铿锵玫瑰女足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加强学生体育文化的自信与传承。在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于提升学生文化自信也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三)全面加强体育课程立德树人的思政教育

思政课程已不仅仅限于普通的课本知识,而是更多地与校园活动和体育活动相结合。现阶段应将学校体育与思政相结合,将德育与智育相结合,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强体育运动中“德”的行为培养,充分挖掘体育中的思政教育资源,深化体育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创新[2]。体育教师应不断加强思政素养,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优化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环境,筑牢立德树人之本。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青年学子的爱国责任感,让学生铭记新一代青年的使命和担当。

(四)重构学校体育评价体系

当前体育课程的数据化结果性评价并不能完整的评价学生的体育发展,学生体质检测等考评对于隐性的体育品德的践行、灵敏性、平衡性等体育能力考察的缺失。学校体育评价需要革新,在五育融合视域下通过体育这一育去带动其他四育的发展,是未来五育的发展走向。因此在学校体育评价中,通过体育这一载体应该加入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的评价,利于驱动学校、学生、家长对于体育及其他四育的重视,将体育课程考评和学生的体质监测结果纳入学生的评奖评优,提升学生对五育发展和对自身身体素质的重视。

(五)以人为本关注尊重学生差异性和个性化发展

部分学校里仍然存在“一刀切”式发展,漠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强制要求学生参与不感兴趣的体育课程与体育活动,在选课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课程参选人数没有达到标准而无法开课,学生就被迫选择了自己不感兴趣的体育课程,造成了现在很多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课”。学校应该完善体育课程选课方案,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强对学生个性化、差异化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其进行因材施教。体育课程内容相对单一,不能满足学生需要。因此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上要注重多元化,供学生进行选择。

三、新时代教育强国战略目标背景下学校体育发展的路径

(一)以体育教学内容为基础,增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推广

体育教学中应该增加民族传统体育相关的教学内容,有助于民族传统体育的推广和发展,促力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以及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的相关课程,也能为体育促进五育发展提供帮助。例如,在武术教学的对打和练习中引导学生学习与践行“武德”以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3]。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舞蹈中“体型美、服饰美、姿态美”能为学生美育的发展提供帮助,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教学课程内容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满足不同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的不同需求。

(二)以学校体育环境建设为纽带,促进体育文化的发展

学校体育环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作为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的这种环境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促进作用,学生从学校的各个方面获得有关学校体育难以言传的信息和感受,因此良好的学校体育环境会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和熏陶。建立良好的学校体育环境对于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于推动学校体育文化的发展也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以学校体育环境建设为纽带,在大力宣传体育文化的同时也需要构建体育文化的课程,以提高体育文化的内在价值。

(三)以培养学生运动能力为目标,建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在体育教学中教授学生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在学生学习掌握体育技术动作要点的同时,培养学生对体育学习内容进行思考以及在练习方法和技术动作上有所思考进而有所创新。注重学生体育学习能力以及运动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们具有独自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把体育所学知识方法运用到体育实践中,培养学生自主化体育锻炼意识并且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为步入社会后的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四)以体育课程建设为载体,加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

体育教学的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使得体育课程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试错,使学生具有应对挫折的能力。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不怕困难、团结协作、勇于拼搏等体育精神。这些优秀的品质都离不开体育课程目标确立、系统的组织形式、科学的教学方法等体育教学实践,同时需要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中蕴含的思政素材进行挖掘和整合[4],将体育之德育、终身之体育作为指导思想,进而同步推进体育课程建设。

(五)以体育课堂内容为依据,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

体育课堂内容的选择要充分了解而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意愿,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给予学生充分发展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不断创新发展,促进多元化个性的发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开展一些比赛或趣味体育活动,提升学生体育兴趣,提供给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课内体育教育也要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由于体育活动参与的自发性和主动性,所以在学生的个性和发展上也给予了学生很大的影响。

四、结语

在建成教育强国背景下,学校体育的发展改革是大势所趋,需要准确把握学校体育整体化教育目标体系,逐步将立德树人的思政课程融入体育教学,更加注重学校体育及五育的融合发展,注重培养学生自主锻炼意识并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具有一定的政治思想觉悟,始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自信。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项目:生命教育视域下情景体验式教学在体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G21CB194)。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J].党建,2018(10):4-6.

[2]田春.“五育融合”视域下教学空间教育力的概念、意义及进路[J].教学与管理,2022(33):2-5.

[3]史国生.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背景下体育院校发展的多重路径研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引发的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0,19(12):1-7.

[4]李令琦,杨军.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路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专题报告(学校体育分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C].2022:323-325.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