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小学科学任务驱动式教学探析
摘要: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是学生居于学习主体地位的有效表现,这种以教师学习任务驱动学生进行学习的方式,能够给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带领着学生思考和探究,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拓展科学思维,提高科学素养的目的。基于此,本文通过小学科学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优点入手,分析其遵循的基本原则,并提出相关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教学拓展、实践
前言:
小学科学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科学知识,扩大小学生的科学视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然而,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待提高,思维发展水平较低,课堂参与性也较弱。另外目前小学科学教学偏向于教师教和授,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较低。为此,小学科学教师就应该优化自身的教学方式,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来优化学生思维,增加学生课堂参与度,促使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小学科学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优点
(一)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故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发过程。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通过课前的任务导入,课中的任务拓展,课后的任务反思让学生有了学习的意识,了解了学习的趣味性,体验了学习的成就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升,学习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二)促进了师生之间的良性交流
小学科学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主要运用因素就是良好的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对任务的质疑和答疑过程,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并进行融洽的沟通模式。课堂学习氛围浓厚,学生的思维活跃,科学探索就更加简单。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基本原则
(一)学生主体性原则
小学科学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应该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通过这种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教师主导地位,让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功能,让学生全程参与教与学的过程,营造教学环境和氛围让学生质疑和答疑,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方法科学性原则
作为教育工作者不断地研究的产物,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贴合小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显现了教育教学的科学性,能促进学生研究科学知识,拓展科学视野,提升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1]。
三、关于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优化小学科学教学的相关措施建议
(一)通过任务的导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效科学教学任务的设计与应用决定着教学的方向,关系到学生反思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在进行有效任务导入的过程中,不只要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还要设置悬念,通过导入问题的启发性和趣味性,让学生能够不由自主的进行思考。这类问题的背后,是学生思维活动的顺利进行,有利于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习兴趣,提高知识接受度[2]。
例如,在五年级下册《种子发芽了》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完成简单的动植物养殖活动任务,以此来更好地认知动植物的生长。教师可以指导他们完成种子发芽实验并记录植物生长的过程,总结植物生长的联系,促进学生去动手。在这个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做一个引导者,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正确的操作。通过这样的任务导入,让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有了基本定位,具有非常好的任务驱动效果,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设置教学情境促进教学任务的问题解决
由于科学思维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只通过教师简单地理论讲解,学生是难以在思维上形成具体的联系的。所以在任务驱动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让抽象的科学知识具体可感,只有让学生觉得完成科学探究任务是一个可实现的、有意义的过程,才能让学生主动发挥思维的作用展开探究,转变学习的方式[3]。
例如,在四年级下册《认识光》教学中,教师应提前准备道具,包括各种光学专业设备、透镜或多媒体教程,让学生在具体实践情境中理解课本知识的内涵。通过基础的小实验来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加深学生的认知。教师还应该在课后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寻找生活中各式各样的光,促进学生的理解。教师以情境设置为任务动力,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所学的内容,提高学习的兴趣,从而优化了小学科学的教学效果。
(三)通过任务驱动学生进行独立反思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反思过程密切相关,所以学生的自主学习要建立在任务驱动的基础上。而且教师在给学生布置自主学习探究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维发展水平,促进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并反思[4]。
例如,在五年级下册《杠杆》《滑轮》《齿轮》教学中,由于这部分知识涉及很多如杠杆、滑轮、力学物理知识和工具的运用,处在小学时期的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摸不着头脑,这需要教师和学生不断地进行交流沟通,认真仔细地将复杂抽象的物理知识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利用任务让学生进行反思理解,才能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了,思维也能得到训练,一举两得。
(四)通过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拓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出发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质量,目的在于优化思维方式,培养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和思维能力。而就目前的科学教学来看,对于科学思维的培养和拓展远远不够。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了学生的思维全面发展,更应该在科学教学和课后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有效的任务驱动完成科学思维的培养与渗透。例如,在五年级上册《各种各样的声音》单元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工合作,寻找生活中出现的各式各样的声音。教师要在进行活动前明确每个小组成员的工作,比如有的小组成员负责寻找声音;有的小组成员负责记录;有的小组成员负责发言总结。在这样的合作中,学生不只获得了知识,还能够促进合作能力的提升,拓展科学思维,加深同学之间的感情。通过思维化的学习任务,能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的科学学习更富有方向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动机,从而让学生从一个新的视角进行学习,并且在这个纵向衍生题目难度的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
结语:
总之,小学生思维发展和世界观建构的关键时期。在当前小学科学教育中,教师应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通过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以充分发挥科学教育的意义,优化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贯彻新的教学方法的同时,教师要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完善学生学习任务完成的过程,逐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理解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提升小学科学教育整体素质[5]。
参考文献:
[1]笪诗颖.促进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有效运用[J].小学科学:教师,2021(11):1.
[2]项丽芳.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环节和实施策略[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
[3]张嗣利.任务驱动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20(5):1.
[4]韩青,崔志钢.着眼整体,任务驱动,促进言语习得和思维发展――以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阅读教学为例[J].小学语文,2021(4):39-43.
[5]潘菊香."目标驱动"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步骤[J].甘肃教育,202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