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培育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指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由此可见,国家对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培育的高度重视。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是一种积极的、乐观和自信的心智模式,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由于疫情期间,高校在管理方式和教学模式上发生了系列变化,大学生的上课方式、活动形式、人际交往等受到影响,相对疫情之前变得单一,加上长期的封校管理给部分大学生的心态带来一定冲击,导致部分大学生心态失衡,这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因此,关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培育大学生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让大学生能够清醒认识疫情防控期间的形势,对于提升大学生积极调整自身心态的意识,促进疫情下的高校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状态
(一)情绪方面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焦虑、恐惧、愤怒、压抑等情绪。随着疫情防控带来的高校封闭式管理,大学生的负面情绪不断增多。因疫情导致的上课形式不同于以往,线上听课使得一些学生无法深入理解课堂内容从而产生学习吃力的现象,他们为此感到焦虑、迷茫。疫情常态化也激发了部分毕业生的恐惧和迷茫情绪,在疫情期间,高年级毕业生缺少很多与外界交流、学习、参与实习的机会,他们只能通过互联网了解就业形势、寻找就业机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找准就业目标的信心不足,对未来的毕业后的去向充满了迷茫、焦虑和恐惧。封校管理期间,由于大学生的娱乐活动形式大大减少,学生的活动范围缩减,人际交往受到影响,长此以往大学生对大学生活的兴趣逐渐减少,甚至产生失望、抑郁的情绪。
(二)认知方面
疫情的发生伴随着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往往令人出乎意料。部分大学生在疫情期间出现不良认知,无法客观理性地看待疫情,他们仅凭网络上的一些真假难辨的信息就出现灾难化的想法,认为世界末日将要来临。还有部分学生表现出过度关心自己的身体,一出现咳嗽或喷嚏就会联想自己被感染了,或是表现出对疫情防控的不以为然,认为自己不会被感染从而不重视各项防控措施,存在侥幸心理,甚至在面对隔离的时候表现出抗拒,盲目乐观地认为自己不会碰上被感染这种事情,用无所谓的态度来掩饰内心的恐惧,这并不是对疫情的正确态度。有些学生甚至总是担心自己的防护做得不到位,反复洗手、消毒、测体温,在网上查询疫情相关信息,无法对疫情作出科学的判断而陷入恐慌的情况,反映出部分学生对疫情的认知不够全面。
(三)行为方面
随着疫情给人们带来的焦虑和恐慌,加上高校封闭式管理,大学生对很多事情的容忍度降低,一是由于校园活动范围缩减,大学生在宿舍的活动时间相对之前变长,舍友之间相处的机会变多,许多宿舍矛盾也逐渐增加,部分学生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表现出易怒易冲动,一旦在宿舍有让自己感觉不顺心的事情就会与舍友产生矛盾。二是疫情期间,大学生每天的上网时间显著增加,网课之余,由于校园娱乐方式减少,许多学生便与网络为伴,靠刷短视频、网络游戏等行为度过自己的闲暇时光,他们不愿走出宿舍、走进操场锻炼身体,长此以往身体机能下降,甚至出现食欲下降、头疼等情况。三是部分大学生在疫情期间生活作息变得不规律,晚上睡得晚,白天不起床的,每天昏昏沉沉,不能把控自己的学习,导致学习能力不断下降。
二、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培育路径
(一)构建科学有效的疫情信息传播机制,减少学生恐慌
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网络上蔓延着各种关于疫情的信息,真假难辨,学生在不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下,会对网络上的疫情相关信息感到好奇,有时还沉浸在与疫情有关的负面消息中,出现焦虑情绪,进而影响自身的认知功能,失去对有效信息的辨别能力。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信息技术平台,如学校官微、抖音、微博等及时发布科学有效的疫情信息,让学生了解关于疫情的真相,进而减少恐慌。同时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阻止不良信息在学生中传播,引导学生关注学校官方主流信息,以避免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心态产生冲击。高校辅导员也要及时关注学生在网络中的状态,积极回应学生的困惑,在网络世界中理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缓解学生的不良情绪,调节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
(二)有效运用心理健康辅导站工作模式,培育学生心态
发挥二级学院心理健康辅导站的作用,通过心理健康辅导站知识体系、活动体系、心理咨询与服务等工作模式,构建从“源头信息传播-针对性培育-学生心态变化”的培育体系,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培育。通过咨询服务、心理访谈等形式多措并举了解大学生在疫情下的心理健康状态,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类型学生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自己的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尊重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对认知偏差、行为偏差等类型学生进行持续关注、进行心理帮扶,帮助他们调整心理状态,适应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的校园生活。
(三)充分挖掘大学生自身心理潜能,积极调适内心情绪
心态对人的行为往往起着导向和支配的作用,积极的心态能够正向引导人的行为,消极心态则容易让人做出错误决定产生不良行为。大学生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保持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过多的负面信息会影响人的情绪,增加人的恐慌,所以在课余时间要有节制地浏览疫情相关信息,理性客观地看待疫情和防控措施,保持良好心态,做好自身的防护。其次,情绪没有好坏,要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接纳自己的情绪,当心情烦闷时,学会转移注意力,或者是找朋友倾诉心中的苦闷,与情绪和解。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一下子感到迷茫,不知道该如何度过自己的大学时光,没有课的时候感觉自己的校园生活很空,在封闭管理期间,虽然校园娱乐活动减少,但也是培养个人兴趣、提高自主能力的有利时期,给自己定制合理的学习计划、运动计划等,学会转换视角,用正向思维看待这次疫情,看待封校管理后的校园生活,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品质,从而保持良好的心态。
三、结语
总之,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关心大学生的心理现状,认识到培育大学生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的重要性,掌握培育大学生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的方法,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丁闽江.(2020).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大学生理性平和心态的培育研究.思想政治课研究(2),6.
[2]廖荣军.(2021).大学生理性平和心态培育研究.池州学院学报,35(2),4.
[3]曾秀兰.(2008).实施积极心理教育培育大学生积极心态.教育导刊:上半月(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