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传承与变迁:西双版纳曼养花腰傣的文化适应
【摘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从云南新平迁移到西双版纳的花腰傣移民,作为少数族群生活于水傣文化圈中,面对新的生活环境,他们通过调适、涵化等方式来适应环境的变化。运用人类学文化变迁视角对西双版纳曼养花腰傣进行调查,通过田野调查和访谈方式来获得资料,分析曼养花腰傣这个移民社区如何在外部影响及内部调整下对自我调适和改变来适应当地社会与文化。
【关键词】曼养;花腰傣;变迁;适应
20世纪3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莱斯特·怀特、主利安·斯图尔德、马尔文·哈里斯和埃莉诺·伯克 ·里科克就提出了一系列明确的文化适应论观点,这种适应论基调在怀特以及斯图尔德的著作中都可以找到,对怀特来说,文化是人类适应物理和社会环境的手段;对斯图尔德来说,文化是随着对环境的适应而进化的,相似的文化模式反映了对类似环境状况的相似适应。人类学把文化适应看作是个人或者群体更好地与生存环境达成一致的目的之一,是不断地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的过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对人类的适应性研究。一方面从生命科学角度来探讨对环境的生理适应,另外一个方面从文化角度来研究人类群体对环境变化的文化适应。也是一种文化对另外一种文化的吸收和扬弃的过程。当二种文化相互接触,他们必然对自己的文化进行调适,学习对方的文化,从而形成一种有别于原来文化特质的新文化。花腰傣一百多前从滇中红河流域迁徙到西双版纳以后,不仅自然环境发生了改变,而且社会文化环境也有别于红河流域花腰傣文化。受到周围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花腰傣通过自我调适,逐步适应了西双版纳的社会文化环境,这有利于花腰傣与其他族群形成和谐社区环境,对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为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造必要条件。
一、西双版纳勐养花腰傣的历史与现状
傣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远在公元前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将傣族分为旱(汉)傣、水傣、花腰傣始于清代 ,“花摆夷”之说始于清嘉庆李祜《诸夷人图(稿)》。著名人类学者陶云逵将傣族五个支系:台勒、台连、台般、台腰杰、台纳,其中台腰杰既“花腰傣”。花腰傣是人们对居住在红河中上游新平、元江两县的傣族(傣雅、傣洒、傣卡)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称谓。因妇女其服饰古朴典雅、雍容华贵,特别是腰系五彩带,因此被其他民族称之为“花腰傣”。
西双版纳傣族有33万人,占全州户籍人口的33%,西双版纳傣族主要有三个支系:水傣、花腰傣、旱(汉)傣,其中花腰傣主要居住在勐养曼纳等七个村寨、散居于景纳乡勐板、五乡曼养等一些乡镇。
曼养花腰傣属于勐罕镇曼景村委会,位于基诺乡、农场、勐仑镇交界处,寨子的西边是水傣曼列小组,西北部是基诺山基诺族的巴来寨,东北部是哈尼族的曼辉和曼么,东边主要是汉族居住的农场五分场六队,南部过了高速公路是水傣曼景等,这是一个典型的民族互嵌式社区。村落建在一个缓坡上,海拔600米左右,距离州府景洪41公里,勐罕镇15公里,距昆曼高速1公里。年均气温 21℃,年降水量1067毫米,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是一个典型的亚热带地区。全村有600多亩水田,主要种植了玉米、豆子、辣椒、蔬菜、西瓜、水果等经济作物。该村现有73户,370多人,属花腰傣支系,居村里的老人讲,该村于1933年从新平漠沙镇迁到小勐养再迁到曼养建村,最早只有4家人。由于当时生态环境好,周围原始森林茂密,野兽出没,这4家人感觉势单力薄,于是就劝说漠沙、元江、小勐养一些花腰傣过了居住。经过近90年的发展已经逐渐形成有一定规模的村落。
二、西双版纳花腰傣传统文化传承与变迁
(一)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1.民族服饰
服饰一直被认为是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华,花腰傣文化是一种服饰文化,花腰傣女性服饰是头戴一顶传统竹篾“鸡枞帽”上衣分内外两件,内衣长及腹部,外衣比内衣短,无袖无领短卦,下着筒裙宽大直至膝下,筒裙边沿镶以五颜六色的彩布,极为华丽,衣裙上绣有成条形图案,光彩夺目,呈现出浓郁艳丽之感,特别是腰间系一条色彩对比强烈的丝织长腰,这是花腰傣最为显著的特征。西双版纳花腰傣主要生活在水傣聚居区,服饰也受到周围水傣服饰的影响,喜欢使用对比色和同类色,色彩的对比柔和,整体服饰呈现出柔雅婉丽特点,是新平花腰傣服饰的变异,妇女腰间系一条银制的腰带,平时穿水傣的衣服较多,由于西双版纳天气热,干活不便,传统花腰傣服饰穿戴太繁杂,年轻人现在基本直接穿汉族服饰。在传统节日和举行结婚仪式的时候,花腰傣还是遵守民族传统穿上传统的民族服饰,这种在服饰的坚守得以保持族群认同,也是花腰傣对于自我族群认同的“历史记忆”,也划分“我们”与“他们”的心理标志。
2.饮食文化
人类的饮食行为绝对不是 “纯粹生物性”的行为,食物不只是供人食用的东西,入口的食物,以及取得食物、处理、烹调、上桌、消耗食物的技术,也全因文化而异,背后各有一段历史。傣族是一个农业民族,也是我国种植水稻最早的民族之一,有非常丰富的水稻种经验。新平花腰傣日常主食多吃粳米为主,喜欢吃格式蔬菜、鲜花、野菜,肉类主要以猪肉、鱼、狗肉、牛肉、鸡肉、鸭肉,腌制品,他们中流传“凡绿就是菜,凡花即可食,凡动都是肉”曼养花腰傣顿顿糯米饭,辣、酸、苦菜食是他们普遍喜欢的食品,酸菜几乎每餐必备,喜欢用糯米包着酸菜吃,尤好剁生和青苔。传统花腰傣烹饪中主要是以烧烤、凉拌、蒸煮方式,与附近农场汉族相互接触、交往后,品尝到了汉族炒菜的美味,逐渐学习了汉族的油炸、炒菜方式。现在,曼养花腰傣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民族节日,总会炒几样小菜,对待外来饮食文化采取“借用”策略,形成花腰傣饮食的本土化,食材种类的丰富与烹饪方式的多元化是与其他不同文化群体持续的接触,导致他们原有饮食文化模式发生涵化的结果。
3.居住文化
一个民族的建筑是满足自身需要而创造出来的,其必然受到一定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是一个民族在一定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产物,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西双版纳花腰傣迁出地玉溪新平县漠沙居住的是冬暖夏凉的土掌房,这种建筑隔热效果好,可以就地取材,便于建造,造价便宜,房顶是平顶结构可以兼作晒台,解决了缺少晒台的问题。村落一般沿山坡而建,这样每家每户这就自然形成自上而下,成排的建筑分布格局,远远望去,整个村落像错落有致的梯田,这种土掌房已成为花腰傣的传统民居建筑。虽然现在很多村民已经盖起新房,但是传统土掌房的造型与布局基本保留下来。
西双版纳曼养花腰傣民居建筑已经完全抛弃了土掌房的建筑形式,村落的建筑理念基本按照水傣的村落布局。整个村落以寨心为中心展开布局,设有寨四个门,有几栋仍然保留传统水傣竹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现在基本上都建起了傣式的“楼房”,这说明花腰傣不是被动的接受当地文化的影响,而是积极参与。
(二)精神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1.民族语言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最重要的功能是社会交际,也是民族认同一项重要的指标。当两种文化相互接触后,“弱势文化”一般更容易受到“强势文化”的影响,作为交流工具的语言,很容易被涵化甚至被替代,不可避免的从另外一种文化获得文化元素,以便对新生活条件的适应过程。曼养花腰傣从新平移居到异乡,最初只有4户人家,到达曼养之后,周围都是水傣语广泛流行,在日常交往互动中,水傣的语逐步成为日常交往的首选语言。除了汉语普通话,现在曼养村民几乎人人会说水傣话,在寨子内部日常生活中任然使用新平花腰傣语言进行交流,而与周围水傣交往就使用水傣语言,很多村民还会使用基诺族、哈尼族语言,这是花腰傣对新社区的一个文化调适,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之时不容易出现语言误读,以获得新社区不同的文化认同与族群认同,
2.宗教信仰
人类学家发现人类的宗教信仰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宗教涉及象征世界、生命和死亡的意义,因此,它不像语言和其他文化那样容易改变或丢失,对涵化的抵制性最大,较能持续。花腰傣与西双版纳、德宏的傣族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不一样,主要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由于花腰傣主要生活在哀牢山红河谷地带,长期处于分散的、独立的农业社会,自然和社会环境相对比较封闭,外来的文化对该地区很少有影响,各种自然崇拜、灵魂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就构成了花腰傣原始宗教信仰的主要内容。西双版纳水傣除了信仰原始宗教之外,几乎全民信仰南传佛教,佛教文化渗透到日常节庆、婚丧嫁娶等各个方面,对傣族思想、政治、文化、习俗、教育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花腰傣迁徙到西双版纳后,曼养作为花腰傣族群飞地没有抛弃自己的传统信仰,所以按照传统习俗在寨子后面修建了一个土地庙,基本保留着自己原来的原始信仰和传统习俗,其传统的原始宗教信仰虽然还存在,但是其宗教信仰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已经不能和新平花腰傣相比了。曼养建寨已有90年的历史,也逐渐受到周围水傣的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影响,也受到邻近曼列寨基督教的影响,就像曼养老村长说“村民去医院看不好的病,回来后会去附近佛寺请和尚过来念经,来消除病痛,有一户花腰傣搬到曼列寨住也已经信基督教了”,曼养花腰傣在坚守传统信仰和南传佛教占支配地位的环境中也得到了相应的调适。
3.传统节日
曼养花腰傣传统节日习俗反映出作为新平花腰傣移民后裔的历史延续性,而发生变化是生活在西双版纳社会的调适结果。曼养花腰傣与西双版纳的水傣在节日上有明显不同,由于受到汉族的影响较大不过水傣的泼水节、开门节、关门节等节日,其主要节日与汉族一样: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元、元宵节等。传统花腰傣最为隆重的节日“花街节”在曼养已经难觅踪迹,取而代之的是鸟头节,可能远离花腰傣主流族群文化而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进行了取舍。鸟头节日期间花腰傣还会穿起花腰傣的盛装,邀请周围其他民族的朋友过来聚餐。
傣族作为西双版纳的主体民族,泼水节是西双版纳最为隆重的民族节日,泼水节不但流行在水傣族群众中,在社区文化共建的影响下,节日期间还会邀请其他不同民族一起去过节。受水傣文化占支配地位及民族认同的影响,许多花腰傣也会过“泼水节”,他们的过泼水节主要的仪式是在家欢聚热闹一下,有很多村民人也参与社区的赶摆等庆祝活动。这种将其他族群的民俗有选择性的吸收到自己生活中是花腰傣对当地文化认同的一种态度。
(三)婚姻家庭的变迁
花腰傣一般都是在民族内部通婚,一年一度的“花街节”是花腰傣非常重要的传统谈情说爱的方式。男女青年通过“花街节”这个平台来找到心仪的对象,诉说衷肠,互赠礼物,定下终身,曾被誉为东方情人节。由于曼养花腰傣是嵌入其他族群的社区,其活动范围不仅仅局限于本寨,与周围水傣、哈尼族、基诺族、汉族等其他民族交往频繁,特别是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择偶方式选择基本消失殆尽。通过网络、上学、经商、务工等新方式寻觅对象,通婚的族际壁垒也打破,族际通婚对象也逐渐扩大到汉族、哈尼族、基诺族、阿克人、水傣等,通婚的地理空间也遍布外州、外省,还有远嫁丽江、内蒙古、吉林、贵州等地。
花腰傣有早婚习俗,18岁之前基本按照传统仪式结婚生子,认为结婚越早越好。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宣传与实施,早婚的习俗逐步发生改变。随近年来结婚的年轻人,也基本都在22岁以上,有的女性25岁也不急着结婚,曼养年轻人文化程度普遍高于父辈,与外界交往频繁,通过网络、电视等新媒体的影响下,加之自身经济条件的提升以及国家政策的要求,年轻人结婚年龄也比以父辈普遍较晚。
(四)生计模式的多样化
传统花腰傣生产方式比较单一,自古以来以从事水稻种植为主,以采集与狩猎为辅。曼养地处亚热带地区,气候湿润、终年无霜、土地肥沃,是发展水稻、橡胶及其他经济作物种植最佳区域。改革开放以前,曼养花腰傣的传统生计模式主要是种植水稻作物,副业就是去森林里打猎,维系着较为传统的生活方式。改革开放以后,曼养花腰傣产业机构发生较大变化,村民在市场经济的主导下积极种植一些热带水果,如:西瓜、香蕉及一些蔬菜玉米、豆子、辣椒、蔬菜,水稻种植基本停止解放了大量的劳动力,开始从事其他一些产业。2010年后,随着橡胶价格的飞涨,橡胶种植面积也明显增加,每家平均种植了橡胶20亩左右。在这种大背景下,曼养村民的农业生产方式也悄悄的发生了一些变化,除了种植一些热带水果、各式蔬菜之外还开展一些养殖业,如:养殖中华鲟、鸡、鸭、冬瓜猪等。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关系也出现市场化,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在城里经商和务工,特别是有文化的年轻一代都不愿意呆在村里;部分村民集中把土地以每年1000元每亩出租给他人种植热带水果,由于种植量大,于是出现了一些外来村里务工的人员,他们大部分居住在主人在地里搭建的简易房子里。花腰傣传统的水稻种植、采集与狩猎三位一体的生计模式基本趋向消失,通过多元种植、养殖、新型劳务、劳动力输出、土地出租等构建了一个多元生计模式。
三、西双版纳曼养花腰傣传统文化变迁与调适的因素分析
变迁通常随着社会文化环境或自然环境的改变而发生,改变如人口密度的增长、与外界的联系、或新的政治制度诞生等,当环境的改变需要新的思维和行为模式,社会文化变迁的必要条件就出现了。
(一)各民族互嵌式社区的社区格局
曼养花腰傣从居住层面上是一个各民族互嵌式的社区,与其他不同民族相邻而居,各个民族在地理空间上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地域空间分布格局,这种空间分布的格局为各民族间的交流互动提供了一个地理空间基础。在曼养周边分布着水傣、汉族、哈尼族、基诺族等民族,长期以来,各民族在社会生产、生活、通婚等方面互动频繁,相互影响,这种“共居”的社会环境促使与其他民族相互了解、相互交往、相互认知、相互依存,花腰傣吸收了其他民族的一些文化特质,导致花腰傣传统文化发生变化。
(二)互联网数字媒体的影响
大众媒体是文化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与传统民族文化相比,传媒文化具有高势能的特点,对低势能能的传统民族文化造成冲击,从而引起民族社会文化变迁。随着现代化信息在各种新媒体的冲击下,电视、电脑、手机等各类数字传播媒体已经作为花腰傣群众人才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嵌入了他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家家有电视机,每个成人都有一部手机。特别是互联网在手机上的运用让微博、微信、QQ、淘宝、抖音、快手等各种软件成为花腰傣交流、传播、购物的重要工具。与以前相比这些数字媒体软件越来越方便了人们之间的交流,打破了地理空间的障碍,对传统文化变迁起到一种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作用。
(三)经济的发展
曼养花腰傣定居在大山的边缘地带,早期生态环境保护的比较好,森林植被覆盖率搞,山林里有各种野生动物出没,在粮食不足,肉类短期的时候,除了在平坝地区种植水稻等作物外,他们还常常出去狩猎以获得肉类来源。从建国到改革开放这几十年间,曼养经济主要还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状态,1979年政府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83年勐腊县在农村进行了“两山一地”承包到户的工作,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曼养农、林、牧、渔、副全面发展起来。花腰傣通过生计模式的调适,逐步建立起市场经济观念,橡胶、经济作物、养殖业、经商等新的生产方式出现改变了原来单一的生计模式。
四、结论
文化适应是民族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比较复杂,一个族群进入新环境最初呈现出彷徨、无助、碰撞,再经过调适,最后在新环境中逐渐适应。曼养作为一个移民村落,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花腰傣村寨,在近一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其传统文化与生计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原有的花腰傣传统文化必然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不仅是被动受到外部各种现代性因素的影响,也有内部有意识的自我适应与调整,这种适应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与吸收时代新因素的结合,通过文化的选择、吸收逐渐适应,逐渐与其他民族融为一体,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状态,为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美]杰里·D.穆尔,欧阳敏,邹乔,王晶晶译.人类学家的文化见解[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
[2]庄孔韶.人类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傣族简史编写组.傣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2009.
[4]江应樑.滇西摆夷之现实生活[M].德宏:德宏民族出版社,2003.
[5]陶云逵.车里摆夷之生命环[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17.
[6]郑晓云.“花腰傣”的文化及其发展[J].云南社会科学,2001(2).
[7]庞绮,孙阳.滇南与滇中地区花腰傣服饰色彩异同[J].设计艺术,2013(3).
[8][美]西敏司著,林为正译. 饮食人类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9]耿毅.云南新平花腰傣饮食习俗的社会文化功能[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2).
[10]庄孔韶.人类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11]陈志明.迁徙、家乡与认同——文化比较视野下的海外华人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12]克莱德·伍兹.文化变迁[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
[13]龙运荣.大众传媒与民族文化变迁文化变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0.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21J1039 )
【作者简介】
付声晖,男,副教授,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民族学与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