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论杭州市西湖区市级文保点
【摘要】马叙伦北京大学教授。历任教育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主任、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副主席。马叙伦亲自在西湖区大诸桥村购置了 1.96亩土地,建造了马氏“世堂春”墓地,他跟家里人讲:我真希望自己死后,能葬在杭州马氏墓地。马氏家族墓以水泥筑成半环状回龙壁,墓包依壁而聚筑,马叙伦墓处于整个家族墓的中前,为水泥结构,是其与元配夫人王瑛的合葬墓。
【关键词】马叙伦墓;极为简朴;侧面体现
马叙伦墓位于转塘街道大诸桥社区。马叙伦墓极为简朴的型制,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马老为官清正,不事奢华的人生价值观。2003年10月31日,马叙伦墓被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点。马叙伦的后代为了实现他老人家的生前夙愿,将其部分遗物移葬于家乡杭州的大诸桥村家庭墓地有马氏家族自迁杭始祖马应凤以来的六代人(历经200多年)的先人遗骨迁葬于此墓地。
马叙伦(1885—1970),浙江杭县人(今余杭)人,字彝初(又作夷初),号石翁、寒香,晚年号石屋老人。1885年 4月出生于杭州一个家道中落的知识分子家庭。是中国民主促进会主要创始人,北京大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和高等教育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主任、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副主席。
1937年,马叙伦亲自在西湖区大诸桥村购置了 1.96亩土地,建造了马氏“世堂春”墓地,20世纪 50年代后期,马叙伦因工作劳累和用脑过度,身体愈来愈弱。在感到自己快不行了的时候,他跟家里人讲:我真希望自己死后,能葬在杭州马氏墓地。1970年 5月4日,马叙伦因并发肺炎,不幸逝世,终年85岁,马叙伦病逝后,由于他的身份和当时的形势,他的愿望没有实现安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
20世纪90年代末,马老一生有着深厚的杭州情结,马叙伦的后代为了实现他老人家的生前夙愿,将其部分遗物移葬于家乡杭州的大诸桥村家庭墓地有马氏家族自迁杭始祖马应凤以来的六代人(历经200多年)的先人遗骨迁葬于此墓地,并立下了“钟灵毓秀、风范长存”的纪念碑。
马氏家族墓以水泥筑成半环状回龙壁,墓包依壁而聚筑,马叙伦墓处于整个家族墓的中前,为水泥结构,是其与元配夫人王瑛的合葬墓。
“至伦立身,本来不移,贫富威武,无动于衷,达观早成,生死一致。”马老上述这句言论可谓他一生义无反顾,为革命甘愿献身的真实写照,这样的口等与操守值得我们永志不忘。马叙伦墓极为简朴的型制,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马老为官清正,不事奢华的人生价值观。2003年10月31日,马叙伦墓被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点。
马氏“世春堂”在西湖区大诸桥村,宋城与未来世界中间的一个小山坳。20世纪末香港某公司买下了这片山地(马氏墓地在其中山腰,不占良田),拟建“名人乐园别墅区”。也就是说,马氏墓地的土地所有权已经是该公司的了。消息被居住在杭州的马老的孙子马中得悉,立即与上海的哥哥及北京的姑姑取得了联系。2004年,在杭市政协八届二次会议上,提出了加强墓地保护的建议,即 543号提案。此提案一提出,即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被列为市政协的重点提案之一。
杭州市政协为保护马叙伦墓所提出的三条建议,即:马氏墓地为马叙伦及历经 200年繁衍之数代族人的墓地,具有一定的人文价值,应当妥善加以保护;马氏墓地的土地所有权应收归国有,以防今后使用性质的变化;将马氏墓地列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名人遗存(景观),加以修缮对世人开放。经过半年多的呼吁与奔波,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在第四次全市文物普查成果和原市(县)级文物保护点的基础上,最终将马氏墓地核定为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点。马中欣慰地说:马氏后裔散布在海内外,如今寻根问祖可有了具体的地方。
【参考文献】
[1]李媛媛. 近代思想家二三事——马叙伦与章太炎[J]. 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 20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