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谈大学生就业的适配性问题

明日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387

【摘要】受新冠肺炎疫情及大学毕业生增多的叠加影响,大学生就业难日益凸显,就业难和招人难同时并存,主动失业和摩擦性失业成为失业大学生的主体,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研究大学生就业的适配性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适配性

全国2022届高校毕业生总量和增量都达到历史新高,疫情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还在持续,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目前就业难和招人难并存,主动失业和摩擦性失业成为失业大学生的主体,意味着大学生结构性失业日益突出。所以,大学生要立足当下,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结合自身特点,发挥专业特长,实现成功就业,首先应考虑就业适配性问题,这里我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展开。

一、宏观适配性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由劳动者推动,大学社就业应该考虑政策、行业、位置等宏观适配性,找准位置,将自身职业理想融入社会发展大局,将行业选择顺应社会发展形势,才能使自己职业发展行稳致远。

(一)政策适配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南开大学时寄语广大青年学生“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 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等大的战略布局以及选调生、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西部计划等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项目,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大学生在就业时要提高政策适配性,投身祖国建设,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将自身职业理想融入社会发展大局。

(二)行业适配性

近年来随着产业转型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互联网+”将互联网融入现代农业、智能制造、生活性服务业的各个角落,促进产业加速升级,人工智能、物联网、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毕业生的需求呈上升趋势,计算机、软件、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专业的就业优势明显。大学生就业时要提高行业适配性,优先选择到新兴热点行业就业,并在新兴行业中快速学习快速迭代,使行业选择顺应社会发展形势。

(三)位置适配性

据教育部统计,2022届高校毕业生达1076万人,同比增加35万。迅速增长的毕业生人数无疑给大学毕业生增加了就业恐慌和就业压力,但是面对这个数字大学生们更应该进行冷静分析,根据当年全国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专业毕业生人数,以及自己学校在全国的位次以及自己的学历层次、在本校的学习等综合表现情况可以大致推算出自己的全国位次,进而确定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大学生就业时要注重位置适配性,考虑自身排位,在择业过程中结合单位要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挑战性而不失自身竞争力的岗位;在升学报考中结合自己复习情况,选择合适的学校。

二、微观适配性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包括生理、安全、社交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大学生就业应该考虑认知、心态、能力、文化等微观适配性,才能在实际的工作中,不仅实现缺失性需求的满足,更能实现成长性需求的满足,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超越。

(一)认知适配性

大学生在择业中充分认识自我,知道自身优势,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至关重要。就如人们常讲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人贵有自知自明。就业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检测和考量,大学生在择业时要找准定位,明确自己优劣势,避免选择专业不对口,能力不所及,不喜欢不利于自身发展的职业,在应聘中,要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兴趣爱好、职业潜力等要素,选择企业文化、薪资待遇、职业发展与自己相匹配的工作岗位,做到人职相宜和人薪相宜。

(二)心态适配性

学有所成、实现自身价值是大学生毕业生的美好愿望,但在就业过程中,不良的就业心态和择业价值观严重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大学生在就业时首先要避免攀比心理,要确定适当的、与自身能力相符合的择业目标,才能树立起信心,使自己在择业中处于优势地位;其次要避免从众心理,不结合自身情况的盲目跟随他人,忽略自身优势而改变原有的择业目标,只会痛失择业良机;再次要避免理想主义,期望值居高不下,刻意追求最美满的结果,只会错过其他好的机会;最后还要克服依赖心理,好的就业机会不会凭空出现,要保持亢奋的就业状态努力争取,只有拼尽全力才能显得毫不费力,更不能将就业完全寄托于学校、老师、家长。

(三)能力适配性

大学生要成功就业,拥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练就过硬的专业技能非常重要。就业等于学历加上能力,应届生优势在于专业能力,劣势在于实践经验不足,社会经验不丰富。大学生要多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与提升技能相关的社会实践和培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从而提升就业的含金量。现在社会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除了基础的外语和计算机能力外,更关注学生的沟通表达、人际交往、组织协调等软实力。学生应通过实习实践不断提升综合技能,避免择业中失利,工作后本领恐慌,抓住在校期间各种沟通演讲、活动组织、能力拓展的机会,丰富自身就业技能,在择业中才能展示良好的综合素质,从而实现顺利就业。

(四)文化适配性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认识和文化的认同也是求职面试中大学生经常被问到的问题,其中敬业精神是众多企业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毕业生勤勉好学、积极上进、尽责进取更容易受到用人单位青睐的。相反,工作敷衍马虎、高傲轻浮的毕业生在社会中很难立足。所以,敬业精神是大学生立足岗位、获得发展的必修课。学生在校园中要遵守校规校级,同样在职场中要尊从企业文化、行业要求、岗位规范,所以如果要成为一个合格的职场人,首先要自己的价值观与用人单位的价值观相匹配,自己的理念与用人单位的企业文化相吻合,形成文化适配。

大学生就业难有相当一部分原因在于大学生自身与社会形势、自我认知、企业需求的错位,所以大学生如果想要顺利就业,就需要提升政策、行业、位置等宏观适配性和认知、心态、能力、文化等微观适配性,在找准定位、认识自己、提升自我上多下功夫。

【参考文献】

[1]戴欢,李海芬.大学生就业中的适配性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02):14-16.

[2]肖雪,马心怡等.考研于不同专业大学生的价值与适配性实证研究——以武汉高校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16):65-68.

[3]钟秋明.我国当代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7.

[4]王阳.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