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冠疫情防控期间监狱人民警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应对
【摘要】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监狱人民警察面临着疫情防控任务和封闭式勤务高标准、高负荷工作任务的双重压力,长时期工作与生活的不便容易产生心理焦虑、抑郁,情绪低落、波动大,抗压能力、判断力和鉴别力下降等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容易导致职业倦怠、工作效率下降、身心健康受损等问题。疫情防控期间监狱人民警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以提升监狱人民警察的心理健康水平,实现疫情防控与监管改造的工作目标。
【关键词】新冠疫情;监狱人民警察;心理健康
2020年1月至今新冠疫情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监狱具有聚集性、封闭性的特点,疫情之初即采取了全封闭式管理模式。随着新冠疫情的发展与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的推进,监狱疫情防控整体水平不断提高,而这背后有着无数监狱人民警察为之付诸全力。为将疫情风险降到最低,高墙之内,封闭值守,夜以继日、枕戈待旦,一场抗击疫情的攻坚之战持久展开。监狱疫情防控工作取得实效来之不易,而与之伴随的是监狱人民警察肩负疫情防控和封闭式勤务高标准、高负荷的双重工作,面临的双重压力。由于长期处于极大的心理压力之下,监狱人民警察普遍的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监狱人民警察的心理问题
鉴于监狱疫情防控工作的特殊性、复杂性、严峻性和极端重要性,各地监狱根据司法部关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分区分级的意见,及时调整勤务模式,按照“严于当下、高于地方”的要求,启动了三班战时封闭值班备勤模式,实行全封闭管理,封闭执勤、封闭备勤。其特点是:一封闭性,即所有进入监区的民警凡属隔离期间均不得擅离监区和外界接触,不同监区的民警间也保持相互隔离状态;二长期性,三班战时封闭值班备勤采用“三个N(一般不少于14天)天”的超强勤务模式;三反复性,所有因工作原因或不可抗拒原因离开隔离监区的民警,再次进入监区必须要重新进行隔离后才能返回。战时封闭值班备勤模式,大大改变了监区民警的生活工作规律,长期的不便给监区民警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容易影响其心理健康。
(一)焦虑情绪
焦虑情绪成为疫情防控期间部分监狱民警的心理常态。焦虑作为一种情绪状态是人与身俱来的本能的情绪反应。精神分析学派理论认为焦虑是一种不平衡、不和谐的人的矛盾心理状态,是受多种因素如外界威胁、人际关系、社会压力、道德约束等作用的复杂心里运动。焦虑在现代汉语中的解释是焦急忧虑,即我们通常讲的心神不宁、烦躁不安的状态,典型症候表现为精神和身体的紧张、难以放松、易冲动、无法集中精神坐立不安或者精神萎靡不振、忧心忡忡、疲乏困顿、周身无力,严重的焦虑表现为易怒、烦躁、愤懑等。真实的焦虑是自然的本能的一种表现,有其合理性,但在疫情防控期间在监狱民警队伍中却表现出较普遍和严重的症候,如执勤期间注意力难以集中,过度紧张引起身体免疫力下降,影响食欲和睡眠等。有研究显示,封闭式管理值班备勤模式期间半数监管民警睡眠质量有所下降,食欲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二)情绪波动和情感压抑
情绪波动、低落和情感压抑成为疫情防控期间部分监狱民警的压力困扰。监狱人民警察是特殊的警种,工作的环境有其职业的特殊性,而疫情防控期间的封闭值班备勤模式更凸显了这种特殊性。长期封闭工作使得监狱民警在心理上始终保持工作状态,每天“睁眼上班,闭眼睡觉”且随时准备处置突发状况的单调、机械的工作模式使得监狱民警身心俱疲,容易感到委屈和出现情绪波动。而人在经过长期的沮丧、萎缩等情感体验后,容易呈现出不平衡和不自信的消极的心理状态,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孤独、不安、恐惧、抱怨、失望、自卑、排斥人际交往等的负面情绪。
(三)消极倦怠情绪
消极倦怠情绪成为疫情防控期间部分监狱民警的工作常态。疫情防控期间监狱民警长期在教育改造的第一线超时工作,在体能上容易产生疲劳综合征,进而导致厌烦心理,这种心理如果达到心理承受力的极限,就会产生消极倦怠情绪。消极倦怠情绪是对工作的一种消极态度,是个体于工作压力下出现的一种生理衰竭和情绪衰竭的状态。表现为生理上的精力不足和疲惫不堪,情绪上的自我评价低、兴趣减退、抑郁感和无助感,精神上的失败感、对前途悲观、无价值感、感到生活或生命没有意义。
二、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监狱人民警察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一)长期封闭值班备勤模式下的工作状态
监狱一直是疫情防控的重点场所,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封闭值班备勤模式下的三班循环轮换和交替,监狱民警在封闭式环境下的工作状态一直持续。这种工作状态一方面限制了监狱民警的活动范围,伴随时间的积累会进一步增加监狱民警的生理和心理负担,如超出个体承受极限就会影响身体器官正常活动的运行,容易导致病理变化,如高血压、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等。另一方面,在封闭值班备勤期间,监狱民警的生活单调重复,能接触到的人员仅限于部分工作同事和服刑人员,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内容和范围都极其有限,个体情感充分表达和宣泄的途径减少。并且,在封闭值班备勤期间,监狱民警与家庭成员聚少离多,沟通减少,对家庭的牵挂和愧疚成为监狱民警一项大的心理负担。如家人突患疾病,孩子居家线上上课无人照顾等情况,都会引起监狱民警较大的情绪波动。情绪低落和情感压抑等都是精神状况长期得不到适合的调适的表现。
(二)监狱高标准的疫情防控工作压力
监狱属于人员密集场所,为防止疫情输入监狱系统采取了更严格和更高标准的防控措施,但这并不等于能够完全消除疫情的输入性风险。疫情发生以来,部分省的有些监狱也曾发现聚集性的疫情,对于工作中的病毒感染风险,部分监狱民警虽然认为监狱的防护措施很到位、很充分,但还不能完全消除被病毒感染的担忧,考虑到如果被感染,还会影响到工作集体、家庭甚至是城市或地区,从而导致一定的焦虑情绪。另外,监狱工作中的各项防控措施要求,如定时的消毒,通风和风险排查等,都会给监狱民警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过度关注疫情会产生焦虑,影响工作状态,如精神过度紧张、不由自主的洗手次数明显增多、经常莫名流泪等。
(三)个体因素的心理抗压能力变化
监狱人民警察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需要具备良好且稳定的心理素质。通常监狱民警在招录后均接受过相关的专业技能培训,具备工作所需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但在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长期高强度的工作压力,给监狱民警心理和生理带来了极大的负担。依据有关医学研究,心理压力超负荷容易引起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导致身体的病理变化,产生基础性疾病。人体免疫力下降会导致个体的抗压能力下降,当然,监狱民警的个人身体素质、文化程度、心理承受能力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其免疫力下降程度。但需要注意的是,监狱民警心理抗压能力的下降会降低其处置如突发情况等反应能力,会给其日常的监管工作带来一定的隐患。
三、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监狱人民警察心理问题的应对方法
(一)积极自我调节,充分调动监狱民警自身潜能改变自身的心理状态
1.不妄自菲薄,正确的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
监狱民警心理问题的诱因主要源于工作环境和个体因素,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是导致心理问题的外在影响因素,个体的人格特征和性格缺陷是产生心理问题的内在决定因素。在相同的压力下,个体差异表现区别很大,有些监狱民警能够保持良好稳定的心理状态,而有些监狱民警可能会产生心理障碍。内心强大,拥有化解抵御工作环境中的负性事件的强大能力,是保持自身身心健康的关键。有研究显示,缺乏客观自我认识、现实和理想目标差距过大、拥有过于强烈自尊和自我实现需要的个体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由于职业特征,监狱人民警察工作中面对的诱惑和挫折本就多,为此,出现心理问题监狱民警应摆正自身的人生坐标,客观评价和肯定自我,正确的审视自身的价值,在光荣而平凡的岗位上坚定理想和信念,保持心态平衡,培育良好的职业价值观,正确面对工作中的挫折,及时修正,不断提高自我。
2.坚持培养个体的良好的兴趣爱好
培养个体良好的兴趣爱好对缓解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有很大的裨益。练习绘画、书法和音乐等技能可以舒缓情绪、忘却烦扰、减轻心理压力。适当的运动和恰当的宣泄也有助于调整心态。工作是被动的运动,主观有意识的身体锻炼,可以释放工作中积累的紧张和焦虑,提高身体机能,增强免疫力。恰当的良性宣泄可以摆脱负面情绪,维护心理平衡。适当的幽默可以放松身心、缓解摩擦、化解难题、减轻心理负担。监狱民警培养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不仅可以自娱自乐,陶冶情操,舒缓压力,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文化修养,提高了教育改造的工作水平,平衡了工作和生活的关系。
(二)提供讲求实用、追求实效的心理服务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监狱民警由于各种原因心理压力增大,但整体上心理状态比较平稳。这更需要进一步加强心理服务。如可根据各地情况开展常态化的心理知识宣讲,以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方式,由高校学者、医院医务工作者等进行心理知识宣传、心理健康咨询和辅导等多种方式、多种途径的心理服务。随着疫情的变化,处于封闭值班备勤不同阶段的监狱民警的心理状态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心理服务提供也应及时动态调整,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服务以适应监狱民警个性化的心理需求。如对于有睡眠辅导需求的监狱民警,可以先根据睡眠质量的影响程度加以区分,再依据睡眠质量的具体分析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心理服务的方法可以灵活多用,讲求实用,可以通过一对一的线上或线下心理访谈,也可以同时多人视频给予团体心理辅导。对发现的轻微的焦虑、抑郁等问题进行心理疏导,对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建议,对严重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干预。通过系列心理服务可以使监狱民警提高对心理问题的重视度,提升对心理调适的主动性,做好对心理问题的积极预防。
(三)优化工作环境,注重人文关怀
1.推进信息警务模式建设,减轻监狱民警工作负担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智慧监狱的建设,需要对警务模式改革,建设监狱信息警务模式,而信息警务是以监狱工作信息化为前提的科学效能的警务管理②,可以将监狱各种繁杂的管理工作和高科技相结合,从而减轻监狱民警的工作负担,减少因高强度工作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如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加强监狱的安全管控,降低安全管理压力;运用视频、机器人等通信和智能设备,减少监狱内外的人员流动,同时也减少监狱民警疫情防控的工作量。
2.改善工作环境,解决后顾之忧
2022年的疫情和之前的疫情相比又有新变化,奥密克戎毒株传染性极强,清零变得难度极大,疫情何时结束,没有人可以准确预估,社会需要一个长效的防疫机制。鉴于此,监狱可着力改善监狱民警的工作环境,增加文体活动,缓解民警的心理压力。如种植绿植、增设专门的文体场所,定期开展读书、体育项目竞技等文体活动。
封闭值班备勤期间监狱民警“牵挂家里”是影响其心理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家人的健康、吃饭及教育等实际问题始终让监狱民警担心,为此监狱领导应关注值班民警的实际困难,酌情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如为值班民警的家庭配发口罩、消毒、洗护等防疫用品,快递牛奶、鸡蛋和蔬菜包生活必需品等。
【参考文献】
[1]程瑞芸,宋向明,高人琼.?疫情防控期间监管民警心理状态分析与应对——以上海市公安局为例?,载?公安教育? 2020年第4期
[2]徐克林,曹强新.?监狱推行“信息主导警务”模式的组织障碍分析?,载?中国监狱学刊? ,2021年第5期
【作者简介】
刘春霞(1975.12~)女,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黑龙江哈尔滨人。
此课题为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院课题[?]监狱人民警察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