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习近平人才观的正定溯源与实践研究
【摘要】正定是习近平“念念不忘,常常想起”的“第二故乡”,在正定工作的三年多时间里,怎样更好的利用和开发人才是习近平同志一直思考的问题,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系统的人才观。习近平对人才的利用和开发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正定经济社会的发展。所以,本文有必要对正定时期习近平人才观做详细的梳理。
【关键词】习近平;正定;人才观
人才是创新之核、发展之要、强国之基。《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要源源不断培养造就爱国奉献、勇于创新的优秀人才,真心爱才、悉心育才、精心用才,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1]这一论述同习近平同志在正定期间的人才观一脉相承,习近平在正定的从政实践在中共党史上留下了华美篇章。
一、正定时期习近平人才观的形成背景
正定是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的第一块试验田,在正定工作的三年多的治县经历奠定了他成为全党领袖与核心的基础。正定是总书记从政的始发地,是他探索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策源地,是他念念不忘,常常想起的“第二故乡”。
习近平来到正定后,第一时间到各工厂、乡镇调研,他发现大部分企业都存在技术骨干不足和人才短缺的问题,一些工厂甚至到了连生产都无法正常维持的程度。习近平来到正定后的第二年,他到正定县制酒厂调研,调研结果让人非常震惊:“170多人的工厂里却没有一个技术人员。厂里新上了生产酒精的项目,从外地聘请的工程师主持试制,可工程师一走,却又连一斤酒精也制不出来了。”[2]由此可见,人才已经成为正定经济发展的重大阻碍。
1982年,正定县只有379人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全县人口454660人的0.8%。为解决发展困境,指导建设了第一本“人才账”,制定“人才九条”[3],带着诚意和创意招贤纳士,对内发现培育用好本地人才,巧妙化解不同意见,促进针对人才的思想解放。
“人才兴,国家兴,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了这个真理”[4]习近平说,可见习近平人才观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由问题倒逼而产生。
二、正定时期习近平人才观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明确指出“实现小康水平、2000年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目标归根结底在于人才。一个地区和一个国家,虽有大小之别,但道理是一样的!”[5]习近平高度认可人才在振兴正定中的重要作用。
(一)礼贤下士,果断提拔人才
1983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县委书记会议上指出:“人才是发展经济的根本,应该把人才的开发视为战略重点来抓。”[6]只有解放思想,打破条条框框对人才的束缚,才能实现富民强县的目标。
习近平在正定的工作中,他果断启用青年作家贾大山,他说:“青年作家贾大山,德才兼备,很有点韬略。”[7]县里打破常规让大山同志连升三级,从文化馆副馆长直接到文化局局长任职。上任之后的贾大山,工作积极,以身作则,很快打开了正定县文化工作新局面。通过习近平牵线搭桥,经验丰富的技术能手刘成永承包了濒临倒闭的正定县养鸡场。在习近平主持下,刘成永大刀阔斧的改革创新,到年底养鸡场的产蛋率达到八成以上,当年盈利6万多元,连年亏损的国营企业重现生机。
(二)成立顾问团,求贤若渴引人才
习近平深刻认识到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刚过完1984年新年,习近平就给全国100多位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写信,很多学者被习近平同志的真诚打动。像华罗庚、于光远、张晓楼、王健、杨烈等各领域的专家成为正定县发展的顾问团成员。比如在于光远教授的建议下,正定县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研究所,为解决农村农业发展中的很多具体问题开辟了“试验田”;眼科专家张晓楼多次到正定,就白内障、烂眼角等病症普查3万多人,给2000多人做了复明手术,使得正定县成为全国七个防盲先进县之一,成绩非常显著;杨烈等文物工程师多次到正定隆兴寺等地修复文物,也为正定文化部门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还帮助正定发掘了许多优秀文化人才。
除了聘请顾问团外,习近平还注重外招优秀技术人员。工资涨三级聘请无锡机械局农机供销公司原经理邱斌昌到正定油泵油嘴厂工作。邱斌昌来到正定后,在正定一直工作到退休。之前因没有销路而大量积压的产品在他来了几天后就卖了出去。同时,他还带领科研团队研发出新的产品,不到一年的时间,工厂的产值就翻了一番,成绩惊人。在正定工作的十几年,没多拿一分钱,还把奖金全部无常的捐赠给了企业;为了引进天津工学院的高才生、就职于南皮县机械厂的刘玉仲,正定县破格为他的妻子和孩子解决了“农转非”。刘玉仲来到正定后,很快解决了X195型柴油机油耗高的问题,并和同志一起创出了省优质产品。
正是习近平人才观的生动体现,在“人才九条”的感召下大量人才来正定发展,为古城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推动了正定经济迅猛发展。
(三)抓好基础教育,重视人才培育
1983年10月18日,习近平从简报上看到南牛公社南永固小学校舍教室18间,因房子露天,门窗非常破烂,村班子行动迟缓,目前一二年级两个班的学生,已停课一个星期。习近平当即批示“南牛公社党委要采取有力措施迅速改善该小学的办学条件,不然就是失职了。”1984年3月习近平到十里八乡闻名的富裕村永安公社北贾村小学检查工作,看到大门塌了,全校师生从院墙的大窟窿里进出。操场就是一条土路,马车、拖拉机来回行驶,孩子们到处跑,又乱又危险。十几间教室屋顶都快片瓦不存了,找不到完整的窗户,教室门歪歪扭扭,无法开关。育红班的教师凳子不够坐,小孩子就坐在泥土地上。
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正定县集资187万元全部用于乡、村两级中小学教育,很多村盖起了教学楼。除了公办学校,习近平还提出要大力支持和鼓励民间办学。在他的推动下,县委和县政府对民间办学“大开绿灯”,艺文斋美术学校就是在习近平的支持下成立的。短短两年时间,正定民间办学蓬勃发展,共开办私人学校41所,极大推动了人才的培养工作。
(四)建好现代农业,依靠专门人才
习近平在正定工作期间,对人才非常重视,及时发现、培养和使用在社会生产中崭露头角的优秀人才。岸下村有个村名叫黄春生,经过刻苦钻研,培育出了优良品种“冀棉二号”。后来又研发岀了“中棉十号”,这在很大程度山推动了正定县农业的发展和农作物产量的提高。技术能手刘成永承包了正定县养鸡场后,当年盈利6万多元,连年亏损的国营企业重现生机。
1983年12月18日习近平给河北农大的学子的信中指出了人才不足是制约农村发展的重要障碍,他指出:“家乡的40多万父老乡亲都在翘首以待,盼望首你们早日以优异成绩成就学业,为祖国的四化建设挑梁扛柱,竭智尽才”[8]。同时习近平也呼吁广大知识分子利用假日到正定搞社会调查,为各行业做演讲报告、介绍新技术等。学生们收到习近平的回信非常兴奋,利用假期期间到正定县植保护站、畜牧局、农业局、种子公司等单位“报到”,到田间地头为乡亲们现场指导。河北农业大学51名正定籍的学生中,有26人先后回家乡工作。从对知识分子满满的期待中我们看到习近平对人才的渴望。
三、深刻理解习近平人才观的重大意义
(一)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重要源流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习近平强调,“要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要加强中青年教师骨干的培养,把人民大学打造成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领域的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9]1983年4月25日,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县干部会上指出:“人民要富裕,国家要富强,中华要振兴,就必然要求涌现出一大批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各种有作为的人才。”[10]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人才思想一脉相承的具体体现。实事求是的讲,正定是新时代习近平人才观的发源地,是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重要源流。
(二)正定时期习近平人才观有力推动了正定的改革和发展
1981年底,正定县全县人口45万,工农业总产值只有两亿元,人均收入一百四十多元。而到1984年,全县仅工业总产值就达到了二点四亿元,比1981 年翻了一番还多一些。
这一系列成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习近平对人才的重视,真正发挥出了人才在生产力中的重要作用。1983年全县工农业产值比1982年增34%,1984年比1983年增加39%,比1980年翻了一番。《农村工作通讯》1982年第8期发表《正定在转变》配发《要由单纯抓粮,转变到同时抓多种经营》,指出这是“一项战略性措施”“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新路子”。
习近平在正定工作期间的人才观,不仅在当时极大调动了广大人才建设正定的积极性,时至今日这些观点对我们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结语
通过对习近平人才观的正定溯源与实践研究,复盘了习近平在正定工作时期的人才理念和实践。但是习近平人才观的正定溯源与实践研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在很多问题的思考上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还需要更多的专家和学者对此有更多的思考和深入的研究。着眼于这一点,本文可算作一篇抛砖引玉之作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中国政府网,2021.11.16
[2][5][6][7][8][10][11]习近平.知之深爱之切[M].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
[3]念好正定“人才经”:人民日报海外版.习近平扶贫故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90.
[4]让群众过上好日子[M].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2022.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2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课题研究项目“习近平人才观的正定溯源与实践研究”(JRS-2022-8027)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杨克(1986~),男,河北邢台人,河北正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形势与政策”教研室副主任,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研究;
梁文惠(1987~),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