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向思维品质培养的阅读教学:基于文本信息推理和判断的教学设计策略与实践探索

明日
上海市洋泾中学,上海 200000


打开文本图片集

< a rel="example_group" title="Custom title" href="http://img.resource.qikan.cn/qkimages/528d/528d202228/528d202228260-2-l.jpg">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了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四大要素。其中思维品质是指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是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课标》中明确了学生思维品质目标:能辨析语言和文化中的具体现象,梳理、概括信息,构建新概念,分析、推断信息的逻辑关系,正确评判各种思想观点,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具备多元思维的意识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教育部,2020:5)

阅读文本中,蕴含了丰富的语言、文化、情感等多方面价值,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品质是需要关注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应着重关注文本信息推理和判断对于思维品质培养与提高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和开展阅读教学活动。

二、阅读教学中基于文本信息推理和判断的设计策略

目前关于文本信息推理和判断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本文按照阅读课的常规流程将文本信息推理和判断类型分为读前--导入类文本信息推理和判断,读中-阅读理解类推理和判断,以及读后--应用迁移类文本信息推理和判断。在设计过程中需关注一下几点:(如图1所示)

(一)关注标题的概括性

标题是文章内容的核心提炼,可以使读者了解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因而具有概括性的特点。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当突出标题的概括性特点。读前阶段,文本信息推理和判断的设计要以文本所给标题、图片等基础信息为出发点,以激活学生已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目标,立足于培养学生推理、分析的技能。在读中阶段的阅读活动中,文本信息推理和判断的设计要立足文章文本内容,抓住标题中核心词的概括性特征,突出对标题内容的理解和剖析。以引导学生提取、整合、深度理解文本内容为目标,培养学生解读、分析、推理、解释的批判性思维。在读后活动中,可以重现标题,让学生能够再次提纲挈领地理解全文的内容。

(二)发挥插图的所指性

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英语新教材(以下简称“上教版新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有1-2幅配图,这些简单明了的插图与文章内容息息相关。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可以利用标题、插图等,让学生结合文本标题,根据图片所指,推测出文章内容,充分发挥插图的所指性作用。

(三)把握语篇的结构性

语篇承载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传递文化内涵、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教育部,2020:5) 。上教版新教材中所选语篇涉及说明文、记叙文、应用文、议论文等不同类型的文体,不同类型、不同主题的语篇,在行文结构上有所不同。把握语篇的结构性特征,可以帮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语篇,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文本。

(四)注重推理判断的逻辑性

文本中承载着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和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信息进行合理的推理判断,需要注重逻辑性。可借助表格、问题、思维导图等形式,为学生搭建阅读脚手架,有助于学生逻辑性思维的培养与提高。在读后阶段,文本信息的推理和判断的设计要在文本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应用迁移,在基于文本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评价与文本相关内容、结合自身情况进行自我反思,训练学生“评价、解释、自我监管”的批判性思维技能。

三、阅读教学中基于文本信息推理和判断的教学实践

本文以上教版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 Unit 1 Finding one’s true vocation为例,简要说明基于思维品质培养的阅读文本信息的推理和判断教学设计实践探究。 本单元的主题语境是人与自我,单元主题为“抉择Decisions”,是整册书的第一个单元,探讨了人们所做的决定及其对生活的影响。语篇摘自马克·吐温自传体小说Roughing it,作者讲述了自己找寻理想工作的经历。以下是这堂课的文本信息的推理和判断设计。

(一)读前阶段

教师让学生根据标题和课文旁边的插图预测文章内容,以此为文本解读的切入点,在本节课的整个阅读过程中,关注了对标题中出现的“true”所指意义的剖析。(如图2所示)

(二)读中阶段

在剖析语篇结构时,抓住作者找到“true vocation”的前后的不同经历这一点,快速、准确地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脉络,将全文分为两部分:马克吐温找工作失败的经历和他最终选择做记者的经历。

1.找工作失败的经历

设计表1(流程图形式),将作者找寻理想工作失败的经历按照时间顺序这条主线,以及影响作者择业选择的原因这第二条主线串了起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以及课堂互动情况,在基于文本条件下,给予了适当的引导、追问。使学生能够根据作者不同的环境条件,客观分析内在的关联和差异。

2.选择做记者的经历

设计表2(流程图形式),将作者选择做记者的经历,按照时间顺序串连起来。通过文本分析,对比不同职业经历的影响因素,进行合理的推理判断,最终归纳出作者最终决定选择做记者这一职业作为自己的“真正职业(true vocation)”的原因。

(三)读后阶段

通过前面的阅读,学生能够根据获得的多种文本信息,归纳共同要素,构建自己对于马克吐温人物性格的认识,并通过文本信息的复现,归纳出马克吐温的一些优秀品质:

Q: What are the good qualities of Mark Twain?

S2:He never gives up.

T: So he is persistent.

S2: He is hard-working. .......

T: He learned from Dan. That is to say he is also______.

S2: Willing to learn.

Ss: Optimistic.

......

之后,学生结合马克吐温的经历,重新谈自己对于择业影响因素的考量,学生们或对此仍持有不同的观点,并对此提出了批判性的问题,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努力去思考辨析、判断观点和思想的价值,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观点。

四、小结

阅读教学中,文本信息的推理和判断是学生思维培养的关键部分,是学生思维发展训练的重要阶段。在文本信息的推理和判断的设计中,教师应当始终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为方向。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以英语学习活动观为指导,通过开展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符合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的、难度依次加深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人民日报出版社,2020.5(4-5,119-12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