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路径
【摘要】纵观我国发展历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属于是历代人民群众智慧结晶,属于是不可多得的精神文明宝藏。对于中华民族而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道德建设、公序良俗推进,又是重要的精神支柱。步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国门打开,国内外经济文化交流活动频率提升,西方文化及思想不断涌入,给国人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自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提出了文化自信,要求国人结合时代发展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此为背景,本文在对优秀传统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有着深刻了解的前提下,对如何促进两者结合进行分析,旨在丰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路径,并促进整个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提升,强化大学生认知高度,丰富其精神追求。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应用路径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曾提到:“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与魂”。在国际社会中,历史悠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鲜明的精神标志和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哺育和滋养着中华儿女。2016年,在出席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大会上,习近平同志认为,国内高等院校应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每个环节,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8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习近平再次提到,国内教育机构应立足当下:“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主线融入教育的各个环节。”对于大学生而言,高校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其正确三观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分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存在价值及其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路径,此举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基本概念
(一)优秀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宏观与微观之分。首先,从宏观视角来看,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伴随着中国社会形成,通过劳动人民实践慢慢产生的智慧结晶,且包括各类物质文化产物;其次,从微观视角来看,优秀传统文化仅仅是指我国五千年的思想文化而已,不过于中华民族而言,这种思想文化属于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能够让整个中华民族骄傲地屹立在东方。在本次研究活动中所提及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基于微观视角做深入解读。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等同于“大学生”和“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常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一种,旨在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使其成长为人格健全的“人”,使其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从内容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为主。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一)为大学生应对多元文化价值观冲击提供帮助
步入新世纪以来,开放度不断提升的现代社会和完全开放的网络空间给中国社会及国民的认知及思想文化带来了直接的文化冲击。很多九零后、零零后是看着好莱坞电影、吃着汉堡包、喝着可乐长大的,他们缺少对新中国发展历史的了解,且思想意志不够坚定,极易受到西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思潮带来的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基于我国国情和大学生认知去培养其家国情怀、使其意识到新中国创建不易、身为中国儿女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等课题属于是高校及教育从业者不得不关注的重要课题。拥有五千多年发展历史的中国文明,拥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是代代相传的精神沃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一方面促进大学生正确三观形成,另一方面强化其思想认知,以便弱化多元文化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
(二)立足于时代要求,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针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提到:“蕴含着中华民族最为根本精神基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为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当代大学生肩负科技兴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职责,他们应深刻意识到,这是一项光荣的使命,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早已步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源自西方国家的各种思潮利用互联网、国民开放之际纷纷融入国内,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有意识地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结合,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会因老师指点而得到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涉及方方面面,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历经岁月洗礼,依旧焕发着别样魅力。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伴随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大学生的心灵能够在耳濡目染中得到净化,三观得以重塑,他们能够拥有更多文化自信,以身为中华儿女而感到骄傲。
(三)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有助于教育素材增添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增添。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存在不胜枚举的事迹。无论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还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词句,均存在各种现实案例和深刻的教育哲理,激励着代代中华儿女。当此类优秀传统文化出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能够起到启迪、教育的作用。底蕴深厚的中华文明,凭借独特的东方魅力为中华儿女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指明了发展方向。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立足于当下,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教育素材,科学利用其中的哲理,不遗余力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层次和质量,继而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路径
(一)践行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精神相结合的原则
在讨论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时,习近平总认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在他看来,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精神之间存在诸多契合点,由其提出的教育思想和新观点,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奠定了理论基础。虽然在近代历史发展阶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曾遭受过重创,不过在党和人民的努力下,这一文化财富得到了传承和弘扬。从实践角度来看,在两者的融入阶段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开创性地将民族及时代精神归入其中,尽可能弱化时空等客观因素影响,拉进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之间的距离。当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精神相结合的原则得到践行,一方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得到创新,另一方面有助于中华精神传递。
(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
在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过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发挥着关键作用,事关中国伟大复兴梦的实现,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促进立德树人目标达成的必要前提条件。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对此有着清醒而正确的了解。首先,有意识地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公共课堂中;其次,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教材,实现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譬如,在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所提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通过比对分析,将存在于古代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间的思想差异进行分析,带领大学生去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时,结合实际案例,将“不积趾步无以至千里”“千里之堤溃蚁穴”等观点融入其中,深入探究存在于量变和质变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鼓励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习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地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生搬硬套,非得起不到启迪和教育意义,还会因此出现适得其反之效。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通过深究去发现存在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契合点,优化两者结合之路,丰富教学方式,促进其理论素质及道德修养改善,助力大学生发展。
(三)不断创新教学模式,转变教育理念
高等院校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且这里人才荟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首选集体备课形式,集结所有教师智慧,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用性提升。在互联网和电子信息只有得到普及的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育理念。在面对教学难点、重点时,主动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通过集思广益获取更多成功教学实践经验。譬如,在思政教育专题活动中,通过播放视频、分享小故事等方式去引申出其中蕴含的哲理。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可以分为老中青三代,彼此间可以通过集体备课实现“帮传带”。对于年长教师而言,能够通过与青年教师交流,更新其教育理念,丰富教学方式;对于年轻教师而言,在年长教师和中年教师的指引下,所欠缺的教学实践经验能够得到有效弥补。通过这种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将那些经典故事、所见所闻等利用现代科技进行呈现,继而达到双赢。如有所需,老中青教师应注重集体作战优势发挥,降低教学难度,促进其教育质量改善。
(四)基于现有资源,去建立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国内高等院校在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如何过程中,应注重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增设和应用。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能够为大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学习契机。首先,通过共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鼓励大学生通过切身体去感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实践意义,这种方式比任何理论灌输更加具有实效。实践基地可以通过举办手工艺活动、排演话剧等各种方式,让大学生体会和品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其次,在教师指引下参观浏览型校外实践教育场馆。譬如,前往当地历史博物馆、文化馆等去了解文物、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此外,国内高等院校可以依赖政府和社区力量,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基层社会实践锻炼机会,促进其实际能力提升和问题解决能力改善。
四、总结
在二十一世纪,拥有上下五千年发展历史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依旧深深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道德品质及其思维方式。在提倡文化自信和追求中国民族复兴梦的今天,国内高等院校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应用,基于其存在价值,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结合,并践行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精神相结合的原则,注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确立,不断优化现有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完成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创设。伴随着以上举措的全面实施,提升两者之间的融合度,助力大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齐明. 浅析培育大学生民族自豪感的意义及实现路径[J]. 经济师,2022(08):197-198.
[2]喻梦佳,吴新颖. 新时代大学生美好生活观教育:生成逻辑、价值意蕴和实现路径[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22,41(01):32-37.
[3]高晓玲. 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文化自信研究[J]. 公关世界,2022(10):37-38.
[4]孙健,蒋冰倩.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述评[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21,41(06):1-7.
[5]陈金鑫. 以文化育人思想为指导,高效开展“以文化人、以文育人”[J]. 教育现代化,2020,7(37):128-132.
[6]胡兵,朱坤,刘德群. “三全育人”背景下文化育人的时代意义与实现途径[J]. 池州学院学报,2020,34(04):11-14.
【作者简介】
佟轹蔚(1996.04~),女,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研究生在读,沈阳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