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园本课程构建思与行
【摘要】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五大领域发展目标要求,结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六大方面内容,本文来源于临桂城区一幼因园制宜的园本课程构建的实例。
【关键词】核心素养;园本课程
2016年9月13日,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国内高校近百位专家成立课题组,历时3年完成的研究成果《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京发布。2016 年12 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的师生座谈会上提出: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明确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我想,作为教育工作者肯定应该明确我们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为培养好当的接班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等六个方面下功夫,要从“娃娃”抓起。
但,中华大国存在地域、文化差异,幼儿园没有全国统一教材,怎样结合本土文化、通过什么途径让国家人才培养目标落地,做到《指南》中提出的“为孩子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解读相关政策,定位园所文化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什么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明确核心素养,一方面可通过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改变当前存在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现象,一方面可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学生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从健康、语言、科学、社会、艺术五大领域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和谐发展,“为幼儿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基于对国家政策的解读,我园通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方式,确定了“以人为本 奠基未来”的办园宗旨,“自我管理,健康愉悦,自由自主,合作探究,审美情趣,劳动创造”的办园理念,把办园目标提升为:发展幼儿,成就教师,家园同步,协同发展,培养目标定位为: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劳全面和谐发展,为幼儿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
二、依托名家教育思想,构建园本课程建设体系
(一)明确什么叫园本课程
园本课程:顾名思义即指以幼儿园之“本”为基础的课程,是在幼儿园现实的根基上生长起来的与幼儿园的资源、师资等条件相一致的课程。据其特点,我园以现代幼儿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全人教育为宗旨,以办园特色为媒介,努力构建适合幼儿发展的园本课程,积极引发、释放和最大限度的挖掘幼儿的潜能,培养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新一代。
(二)园本课程的构建
为了让我园办园宗旨、理念、目标落地生根,我园幼儿一日生活出发,根据陈鹤琴先生“活教育”和陶行知的“生活及教育“理论,鹰架了运动、游戏、主题、生活等五大课程体系:
(三)以园本课程为载体,促进幼儿五大领域和核心素养的发展
1.通过“主题课程”“游戏课程”“食育课程”,培养“人文底蕴,责任担当”素养
梁启超说:“人生百年,立于幼学”,陈鹤琴指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习近平总书记说:“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关键在老师!我园的办园宗旨是“以人为本,奠基未来”。对于人才的培养,除了对学生的培养,还有对教职工的培养!为在“师生们”(包括行政后勤人员)新中埋下“爱党”、“爱国”“敬业”种子,培养师生的“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社会担当”核心素养,通过主题课程中“我是中国人”、游戏课程中“搭建中国的桥梁”、食育课程的“中国各地节气、节日传统美食文化”,让幼儿以自主探究、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动手操作方式去感知中国版图辽源之宽广,了解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国近代史,认识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国家领袖,学习钱学森、钟南山等民族脊梁的民族精神,全园师生参与制作、品尝当地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节气传统美食.......感受身为中国人的幸福与自豪,萌发爱祖国、爱家乡、爱周围的人情感,心怀感恩之心,立志“从小学本领,长大报效祖国”!
2.通过“生活课程”“主题课程”,培养“自我管理,健康生活”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中指出健康生活是学生六大素养之一。健康生活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三基本要点,幼儿阶段这三个基本要点如何落地呢?遵循实施《指南》中四大原则之一:“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因此,在构建园本课程中,我园构建了生活课程板块,并利用“健康一幼好宝宝”、”饲养蚕宝宝”,探究小生命生长发育的奥秘;利用新冠肺炎在我国爆发期间,国家、人民如何争分夺秒挽救一个一个鲜活的生命等真实故事让他们通过直接感知、问卷调查等方式,知道生命的宝贵,从而在一日生活的洗手环节,学习七步洗手法,杜绝”病从口入“,外出公共场合”戴口罩“,打喷嚏掩口鼻保护自己和他人;在家在幼儿园鼓励幼儿学习自我管理,不挑食,保证营养均衡,提高肌体抵抗力;在“值日生”等生活环节中,为班集体打扫卫生、协助同伴穿衣服、换汗巾,创设“晨间每日播报”“来园六件事”、“户外游戏回来几件事”、“吃饭这样做”、“班级公约”等生活育人环境,培养孩子健全人格,养成自我管理,健康生活的良好品质。
3.通过“生活课程”,培养“劳动意识,实践创新”核心素养
在中国传统家庭里,孩子既是“父母和家庭的希望”,也是家中宝贝疙瘩,3——6岁的孩子在家里几乎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的生活,孩子鲜有劳动的机会。作家契诃夫说: “人有三个头脑,天生一个头脑;从书本中得来一个头脑;从生活的劳动中得来一个头脑。劳动不仅能提高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还能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辛苦,懂得珍惜劳动成果等,这是任何“说教”无法替代的作用。劳动能够促进孩子的智力发育,劳动中,孩子能通过使用不同的劳动工具促进劳动工具的技术运用,爱劳动的孩子更容易获得自尊,对家庭更有责任感。《指南》的健康领域在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发展目标中指出:小班幼儿能将玩具和图书放回原处,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喜欢承担一些小任务;中班能整理自己的物品,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的活动和任务;大班能按类别整理好自己的物品,主动承担任务,遇到困难能够坚持而不轻易求助。
为了达成《指南》中的这一发展目标,我园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发展的目标,通过生活课程中的“值日生活动”、“生活活动”、周五“快乐劳动日”板块,让小班幼儿轮流擦桌子、扫地、擦桌子,扫地拖地,分发碟子,整理玩具,叠毛巾,将本班教室、寝室的桌椅板凳、玩具、床铺等擦干净并按标识摆放整齐;让中班幼儿使用毛巾、扫把等劳动工具清洁教室和走廊地面、门窗、书包柜、鞋柜、口杯架等,清晰讲述出自己和同伴负责的劳动区域,根据劳动工具的特性和结构特点,推测和证实劳动工具的用途,尝试和同伴合作完成班级劳动任务;让大班幼儿以团讨方式对室内、外劳动区域进行大团队的分工,积极协商、沟通、配合,去适应劳动过程中的多变性,不断去调试自己,去适应团队,孩子们在协商分工、合作、反思、评价中不断积累提升各种经验。
孩子们在自由自主的“生活即教育”环境中,自然习得了怎么运用适宜的劳动工具完成相应的劳动内容,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小肌肉大肌肉能力得到了锻炼与发展,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乐学善学的核心素养也得到很好的培养。
4.通过“游戏课程”,培养“学会学习,科学精神”核心素养
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形式,我园在游戏课程板块中创设了幼儿看得见、拿得到、放得回的室内区域游戏和户外泥沙、涂鸦、建构、交通等游戏环境,在区域游戏、搭建游戏以及户外自主游戏中,投入大量的游戏材料让幼儿去做计划、自主选择玩伴、自主游戏,自主收拾玩具、回顾游戏活动。有效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
为了支持幼儿游习,帮助幼儿形成核心经验,我们分做计划、工作(实施游戏计划)、收区、回顾四大步骤进行。在做计划环节,让幼儿在集体面前说自己的游戏意图,设计搭建效果图,自主选择材料、选择玩伴,团讨角色分工,发展幼儿的言语能力,培养幼儿的目标意识;在自主游戏中,老师充当支持者、观察者角色,管住嘴、放开手,支持幼儿自主游戏,自主解决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幼儿坚持、乐学、善学的学习品质;在收区环节,幼儿听到收区音乐后,自主将玩具收拾归位,培养幼儿的责任担当、物归原位的良好习惯;在回顾环节,让幼儿通过语言表达、表征方式回顾游戏活动过程中玩法、遇到哪些问题?自己怎么尝试解决?是否成功解决?如果没有,下次打算采用什么办法解决?孩子们在自由、自主、创造和愉悦的游戏过程中,有效发展了同伴间的交往、合作探究、勤于反思、理性思维,“学会学习,科学精神”的核心素养得到了培养。
5.通过“环境育人”,培养“审美情趣”等核心素养
“环境是幼儿园课程的根基,幼儿园课程是保教质量的灵魂!优美的环境,丰富的游戏材料,是幼儿审美认知和游戏学习的精神食粮,是幼儿健康快乐成长的奠基石!”幼儿园的环境伴随着孩子一路成长,园内每个角落的环境创设,都是一种隐性课程,是一种无声教材,他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空间,而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要素,对孩子的教育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园户外环境比较宽敞,种有一百多种树木、花卉,园内一年四季花果飘香,花团锦簇;每个班都创设了自然角。每年春、秋两个种植季,全园教职工都会根据季节特点及幼儿的需要,组织幼儿在种植区、植物角种植瓜果蔬菜、花卉,饲养乌龟、金鱼等小动物。轮流给瓜果蔬菜、花卉浇水、捉虫、施肥,照顾小动物,并做好观察记录,让他们在一日生活中自探究园内花卉、水果蔬菜、小动物的生长特点、生活习性,自然习得:“落叶树落叶是为了给大树妈妈保存营养过冬”;“桂花树的花晒干或晾干后可以做成香甜的桂花茶”;“长在地里的花生长熟后可以生吃、也可以煮熟吃,还可以炒(炸)吃,还可以做成花生糖等美食,花生壳拼贴在一起,涂上颜色,做成手工作品”;“芥菜吃起来有点苦,而且盐放多了会更苦”;“水仙可以用水养殖,它跟百合花、郁金香的种植不一样”........幼儿在一年四季的环境变化中观察、审美、认知、探究、感受、体验美好事物的美。幼儿园为幼儿提供一些水壶、竹竿、梯子、篮子、厨具等等的探究工具,支持幼儿发现并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现象,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并通过拍照和画图等方式保留和积累有趣的探索与发现。
孩子们在主题课程的园本探究活动过程中,不仅促进了幼儿科学、社会领域的发展,还培养了幼儿批判质疑、理性思维、审美情趣、乐学善学、信息意识等核心素养。养育了孩子积极的人生态度,真善美的品行以及拥有更丰富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了安全感,满足感和幸福感。
三、“立德树人”“培根铸魂”,一直在路上
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培根铸魂”必须从小开始,而且对于3——6岁儿童来说,对他们行为习惯的培养,一定要遵循他们的年龄特点,尊重他们的学习方式,在自由自主、宽松愉悦的一日生活中,通过自主游戏、主题探究、生活活动等浸入式的“润物细无声”学习方式才能逐步实现“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培养目标!“立德树人”“培根铸魂”,我们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2]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3]《陈鹤琴活教育》.
[4]《最美幼儿园环境创设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