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中西方移情理论对比与发展中国特色移情设计方法的可能性探索

明日
湖北工业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8

【摘要】移情设计的概念最早是由西方设计理论学者提出的一种设计思路。但通过对中国历史文献的研究,笔者发现中国自古以来对移情理论有着独特的理解。通过这些历史的痕迹,笔者了解到了中西方对移情的不同理解。在当今以用户需求为主导的设计理论体系下,移情设计方法理论的发展也越发重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导致在移情理论及移情设计的发展上并不趋同。由于历史原因,中国还在不断的探索契合自身的设计理论体系。本文将分别讨论中国式移情和西式移情的特点及差异,以及中式移情应用于设计领域的可能性。以期能够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移情设计方法提供参考。

【关键词】移情设计;中国式移情;西式移情;同理心设计

笔者写这篇文章的契机来自于一次购物。笔者注意到许多国外品牌近年来开始发售不同种类的“中国限定款”产品,并且大多以“中国红”作为产品的主色调,再加上以“十二生肖”的图案为代表的“中国元素”。尽管这些产品的设计在不少专业设计师眼中看上去并不尽人意,但它们却能藉由“限量及”和“中国元素”等噱头卖出高昂的价格。不少人本以为这些由“中国元素”拼凑而成的产品不会得到国内市场的认可,但事实却是这些产品往往能倾售一空。而发生这样的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是“限量”的概念在中国庞大的市场中是一种十分有效的销售手段,二是这些产品的“中国元素”从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中国消费者情感的共鸣。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国家,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众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标识。而现在大量设计师们所设计的产品中,“中国元素”局限在类似十二生肖以及中国红等元素上,这样的局限性使得如何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变成一个值得探讨且需要探索出理论方法的问题。

一、中国式移情

“移情”一词源于德语“Einfuhlund”,心理学家将其解释为“感受对象内心的过程。”《牛津哲学词典》将其定义为“想象并理解另一个人的想法、观点以及感情。在咨询和心理治疗中,同理心往往被理解为成功治愈一段关系的必备素质之一”[1]

“移情”一词的概念虽然不出自中国,但在许多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却都能阅读到移情式的艺术表达。例如使用“比兴”的修辞手法,将人或物作为载体,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感。“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将男人对女人的追求比作河边关关和鸣的雎鸠,以动物的行为表现主人公对美和理想的殷切期望,更加深刻的表达了情感和渴望。这也说明中国的创作者自古便在潜意识里已经形成了移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

中国式移情与西式移情最明显的区别在于西方更加强调自我、自主、客观的理想主义,而中国则更加注重感情的交换与融合。虽然中西方截然不同的历史造就了对移情理解的差异,但即使是在文化高度融合的今天,中西方对移情的理解却并未趋同。时至今日,西方已经将移情理论运用到设计中成为了设计方法的一种,而中国式的移情大多在艺术和文学创作之中。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中国的设计学还在发展的进程中,很多设计理论和体系还在建立当中。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产品设计的理解主要来自美学与技术的视角。根据《中国设计史》[2]可将中国设计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现代设计的引入;现代设计意识的形成;以及现代设计的兴起。第一阶段出现在工业革命之后,西方的批量化产品开始被引入中国,现代设计企业的雏形开始出现,例如广告公司的出现,产品开始由专门的设计公司进行设计和推广。第二阶段是现代设计领域的教育者和政府开始意识到设计作为学科的重要性,开始在高校开设设计学院,进行专业的现代设计教学。第三阶段在改革开放之后,设计领域的从业者开始出国进行交流,将世界各地的设计趋势、流派及方法带回中国,中国现代设计教育也逐步开始兴起。

二、西式移情

19世纪40年代,费肖尔·罗伯特首先在美学领域提出了移情的概念,而后特奥多尔·李普斯打下了移情作用在美学研究邻域的理论基础,使移情成为了美学研究的一部分,并创建了更加完整的理论体系,移情作用被应用于艺术创作和欣赏。

李普斯将美学定义为一门关于美和审美价值的科学。美学既属于描述科学,也属于规范科学。利普斯认为美是物体所具有的一种能力,让观察者在观察物体时能感到一种愉悦。在他看来,美学是一门心理学。其内容包括:确立审美原则;确定如何评价客观事物的美;描述事物艺术创作与鉴赏的过程;审美过程中感受到的情感变化,以及解释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情感变化。

在李普斯看来,移情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他认为移情是审美主体在审美对象上的情感展现,使审美对象具有了生命性和个性化的特征。他在《空间美学》中指出,“审美是主体情感和客体形式的交集,主体情感进出客体。审美活动是自我和客体的统一”[3],这进一步解释了他对移情现象的理解。利普斯的移情理论强调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因此他认为移情是以人为中心的,并将审美主体的主观情感投射到审美对象上。

相较于中国式的移情大多存在于文学与艺术,西方将移情理论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包括心理学、考古学、建筑学、古典研究、历史、语言学、媒体研究、音乐、表演艺术、哲学、宗教等。这与西方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西方人的传统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逻辑思维的影响。逻辑思维被西方人广泛用于理论研究、文化研究学习和艺术创作。由于这种逻辑思维的影响,在研究移情的过程中,存在着将审美主题与审美对象分离的趋势。西方的移情强调将主体的情感注入审美对象,将审美对象赋予生命和人格。审美对象的所表达的感情由于审美主题所决定。在这种机械化的情感传递方式中,主要的情感和审美对象并没有相互融合和分离,它们之间也只有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单向情感传递。

三、中西方移情理论差异

西方理论体系将移情作为一种理性的方法发展到各个学科和领域,而中国对移情的理解大多在情感层面,偏向于应用于文学艺术的表达。尚未发展延伸成为其他领域可以借鉴的理性思维体系。中西方移情理论的起点虽然都是以情感的寄托为基础,但却发展的出不同道路,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是因为20世纪中叶,中国进入了一个长期的战争时期,导致各方面的发展陷入相对滞后的状态。相较于更高层面的情感理论发展,中国更为迫切的需要物质层面的快速发展来进行的复苏。

其次是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中国对移情的理解更多的是情感的反馈,而不是理性的分析,遵循人类最原始的审美体验过程。而西方在情感理解的基础上,融入了理性思维体系。

最后是中西方哲学观点不同。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不喜欢“太具体”。例如,在中国水墨画中,有一种称为“留白”的表现手法。它的目的是给观众解释的空间。同样地,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必须通过联想和想象来理解。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作者创造的人物会影响读者的情绪。

四、移情设计

所谓移情设计是指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将移情感受用一个理性的系统来表达的一种用户研究方法。设计师将自己置于用户的位置,深入理解用户需求,沉浸于用户体验,设身处地的站在用户的角度设计产品。

自工业设计发展以来,好的产品的设计已不再停留在满足用户基础功能需求的阶段,而更多的响应用户的情感需求。因此根据不同的用户群体进行个性化的产品设计也已成为行业的趋势。设计师们开始思考如何从用户的角度理解用户需求,这种情感的交换便是移情设计的体现。

现代设计越来越注重用户的反馈,设计师也越来越注重移情设计。一个成功的产品很大程度上是设计师和消费者情感上的共鸣。移情设计模糊了设计师和用户的身份,设计师不是旁观者,需要观察、参与、沉浸在用户的生活中,思考用户的想法,真正理解用户的行为,与用户一起感受产品。

五、结论

通过上文对中西方移情形式差异的对比分析,笔者从探索中国特色移情设计方法的角度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在移情设计上,西方移情设计体现在方法和设计过程,而中国式移情设计则体现在结果,更加强调最终产品的体验。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西式移情设计理论的不足。第二,中国由于有着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设计发展的道路也注定与众不同。虽然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移情设计体系,但从中国古代文学中可以瞥见中国人有自己的哲学观点,且对移情有着不同于西方的深刻的理解。是值得研究探索的设计理论方向。最后,在完善中国设计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应该结合中国自身的文化特点和哲学理念,并借鉴参考西方和其他东方国家的设计理念,搭建出契合中国设计发展的符合当前和未来中国发展的设计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 西蒙·布莱克本.牛津哲学词典[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 高兴,周瞳,王磊.中国设计史[M].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8.

[3] 托尔斯·博兹博尔斯坦.俄罗斯和日本的空间美学与政治[M]. Lexington Books, 200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