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中华文化本源性的山东境内早期音乐文化阐释
【摘要】山东地区有着丰富的史前文化遗存,位于山东的龙山、大汶口、岳石文化对中华文化本源性的认知提供了考古依据。迄今为止,经过正式发掘的音乐文物时间最早的是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有陶埙、笛柄杯、陶响器、陶角等。本文试从山东境内出土的几件音乐文物对其外观、音高和音律进行分析,研究乐器的演变及一器多用的特点,了解这一时期的音乐水平,为我国音乐文化的本源性提供证明。
【关键词】山东大汶口;乐器;中华文化本源性
在这片齐鲁大地上,记载着远古时代的文明,一脉相承。现考古发现已经证明远在四五十万年前就已经有人类活动,并且已经出现与生活紧密相关音乐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考古学,更好的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以夏鼐为代表的现代史家认为,中国文明显然是独立发展起来的。但可能吸收了其他地区的一些文化或者元素例如山东晚期龙山文化(陶器某些类型、铜器),晚期大汶口文化(陶器上刻画符号,可能还有铜器),江浙地区的良渚文化(玉璧、玉琮等玉器)等。这正说明了中华文明传统之绵延性与包容性,决定了中国文明起源的深度与生命力。
龙山文化源自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因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而得名,距今约6500年至4500年。近年来在山东各地相继发现许多新石器时代的音乐文物有陶角、陶埙、陶铃、陶鼓、陶响器等及有关资料。这些器物的出土对发掘中华文化本源性有着巨大的作用,它们看似玩物,又似工具的乐器,充分反映出先人的勤劳智慧,与能歌善舞的美好传统。
陶器的出现,说明先民们已经定居已有炊具,我国南北皆有出土,据资料显示,目前发现最早的音乐文物与资料是新石器时代大汶口中晚期。1979年出土于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墓葬的笛柄杯,杯为黑陶质,圆唇圆底,圆柄中空,呈管状,粗细匀称。柄对侧各有一个大小相同、不相对称的圆形镂孔。杯柄摹拟原始时代口笛之形而制,与我国传统乐器竹笛十分相似,将柄横置,口对吹孔,左手拇指开按第一孔中止按第二孔,笛杯柄部最简易的整个音孔(包括管口音孔)开闭的指法,可奏出4个乐音,音域为小字三组的升f至小字四组的升c,各音之间可形成大二度、小二度、纯四度和减五度音程,音响圆润清脆,结合气流的变化可模拟鸟禽鸣叫,也可简单演奏曲调。对笛柄杯进行测音时,因年代久远保存受损,演奏中的音高存在一些微动异动,演奏出来的音高不像计算的数据一样不变,演奏音高和理论音高略有不同,但它的发现为研究我国古代吹奏一类乐器的产生、发展的历史问题及文化本源性等相关的问题,提供了实物证据。同期出土众多陶制器皿,有鼎、罐、杯等皆与生活息息相关,杯应与酒事有关,但它与高柄杯的不同之处仿佛暗示了我们这是为特殊用途所制,可能是人类生存诱捕猎物所需,或据文献资料反应,原始社会乐舞不分,音乐舞蹈是一种祭祀,当举行祭祀典礼时,往往有歌舞相伴,出现了一器多用的现象,食器出现一器多用的特点使祭祀使的器物更为丰富。
陶埙也是我国最早的古老吹孔乐器之一,曾在我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古代文献《尔雅注疏,释乐》载:“(埙),烧土为之,大如鹅子,锐上平底,形如称锤,六孔,小者如鸡子。”《说文》云:“埙,乐器也,已土为之,六孔。”1960年潍坊姚官庄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过一件陶埙,为灰质泥陶,捏塑成形。整体呈圆球形,小巧玲珑,质地细腻均匀,中间空,中央有一个圆形吹孔,旁边有一个调音小孔,吹奏时可发出清脆明亮的乐音。经初步测音,此埙共可以吹奏五个音,包括小二度、大二度、小三度、大三度、小六度、纯四度和纯五度的音程。由此可见,中国五声性音阶在龙山文化时期就已经形成。根据陶埙和笛柄杯的发现,原始吹奏乐器的出现开始不一定有吹乐的目的,而是在人类生活劳动中逐渐产生发展,于狩猎活动有紧密的联系,原始人通过长期狩猎积累了丰富的时间经验,用埙、笛的声音模仿鸟禽,以捕获更多的猎物,后改造出现专门的乐器。
1995年在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城子崖发现了一个陶响器,泥质黑陶,整体呈龟型,中空,晃动物体时,泥丸相互碰撞击壁就会发出沙沙的声音是一种体鸣乐器,有可能是当时儿童的玩具,也可能是用于乐舞的一种乐器或者巫术法器,在现代生活中的运用是作为小孩子的玩具——拨浪鼓。随着时代的发展,陶响器不断演变和发展;这种生命力是由器物的传承性所赋予的,这也是中国器物长盛不衰且形式丰富的主要原因。
山东的音乐文化丰富多彩,从后李文华、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到龙山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们的祖先用无穷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大量生产工具和艺术品。对笛柄杯、陶埙、陶响器的初步测音研究中,可以确定我们的祖先远在几千年前就对音高、音阶有了某种认识,对于音高音律有了初步的要求,制造了能吹奏和我们现在的五声音阶中相似的小三度、纯五度音程的乐器。随着生产不断进步,人们在劳作时对器物进行发展,出现一器多用的特点。所以说,乐律、乐器的产生源于我国古人的劳动,源于人们的实践,是劳动的产物、智慧的结晶。在面对外界质疑时我们有力地拿出证据,“清”中华文明起源之源,弘扬中华文明。
【参考文献】
[1]陈欣.民族乐器演奏中的微动异动现象测音分析[J].中国音乐学2019(3):122-135
[2]何德亮.山东史前乐器初探[J].中原文物2003(4):14-23
[3]《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东卷》大象出版社.2001年
【作者简介】
颜采钰(2002- ),女,汉族,山东曲阜人,山东师范大学本科生。
山东师范大学本科生科研基金项目:本文系基于“中华文化本源性”的山东境内早期音乐文化阐释课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BKJJ2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