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讽喻、爱情、感伤的三重奏
历代以来,对于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一直有讽喻诗、爱情诗或讽喻与爱情双重主题之争。而笔者经研究认为,《长恨歌》具有三重主题,除讽喻和爱情之外还有感伤,以下便分别从三个角度阐述原因。
一、讽喻主题
全诗开头“汉皇重色思倾国”一句运用双关手法,“倾国”既指杨贵妃美色倾国倾城,又指唐玄宗过于贪恋美色而导致国家倾覆。由此可见,在全诗的开篇便奠定了讽喻的基调,以此句为统领,开门见山地表达对唐玄宗重色误国的批判和讽刺。此外,诗人详细描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度春宵”的情境,并发出了“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感叹,如若是纯粹的爱情诗,这里没必要提及过多荒淫无度的场景,更没必要发出此感慨。不仅如此,在中间部分诗人还写出了马嵬兵变的史实,唐玄宗被逼无奈下令处死了杨贵妃,是以杨贵妃的死亡换取了局势的暂时可控与皇帝的苟且偷安。如若想纯粹突出爱情主题,诗人又怎会写出男方亲自下令杀死女方的故事?最后,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元和初年,正是安史之乱后百弊积结的中唐,当时社会政治腐败、经济凋敝,内有藩镇割据,外有吐蕃侵扰。中唐人民目睹时代沧桑巨变,不满于社会分裂、动乱和凋敝的现实,怀念盛唐的统一、安定与繁荣。[1] 诗人借昔讽今、针砭时弊,通过叙写唐杨幸福生活的场景来体现盛唐时的繁荣、安定,由此以盛唐时的欣欣向荣之景来讽喻当时中唐的破败衰落,也不可避免地讽喻到唐玄宗只顾贪图女色而导致国破家亡,造成如今动荡混乱的局面,既有讽古也有讽今。因此,本诗含有讽喻主题,既讽刺杨贵妃恃色邀宠、唐玄宗重色误国导致安史之乱,又讽刺当时中唐朝廷的不作为导致民间生活疾苦。
二、爱情主题
全诗只花了三分之一的笔墨写讽喻,却花了三分之二的笔墨写爱情,可见诗人更倾向于表达对唐杨二人爱情的歌咏与同情。首先很清晰可见的是诗人花了大量笔墨写唐杨互相思念和末尾神话故事中二人托使者再次产生联系的场景,将前半段诗歌中还模糊不辨的爱情变得清晰明朗,体现他对两人忠贞不渝的美好爱情的歌颂。“春寒赐浴华清池”“春从春游夜专夜”等句都充分体现唐对杨的宠爱、杨唐二人相互的思念等,表达诗人对此深厚感情的歌咏。其次,史实中杨贵妃原为唐玄宗之子寿王妃,陈鸿《长恨歌传》就写到“诏高力士潜搜外宫,得弘农杨玄琰女于寿邸”,但在《长恨歌》中却是“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可见白居易是故意为之讳饰,是有意护短的,为的就是突出唐杨之间的爱情。在后半段诗人创造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仙境,让二人能够依托使者再次呼唤对方,这完全是作者的想象,而此处让他们能再次联系可见诗人对他们爱情的同情之意。
白居易正式结婚很晚,直到唐宪宗元和二年(807)才与杨氏完婚,时年三十六岁。白居易晚婚的原因是他年轻时在符离有一个感情甚笃的女子名叫湘灵,因为社会门第等级观念和母亲的阻拦,他最终没能和这个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正式结婚,所以两人的爱情是饱含着血泪的。白居易三十二岁那年离开符离,《长恨歌》写在他与杨氏结婚的前几个月,诗人这一阶段的感情是相当痛苦的,因为失去了与湘灵相会的任何可能。[2] 所以诗人借唐杨的凄惨爱情来表现对自己长达十几年不幸爱情的艺术概括,因为自己有相似的经历,所以自然产生同情之心,便给他们在诗中安排了一个美好的结局,也是希望自己能与湘灵再续前缘,像诗中那样“天上人间会相见”,发出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美好期许。因此,本诗含有爱情主题,既有对唐杨二人爱情的歌咏与同情,又有对自己爱情不得意的感慨与无奈,也表达了对相爱之人能长久相伴、永不别离的期许。
三、感伤主题
诗题为《长恨歌》,尾句是“此恨绵绵无绝期”,“恨”古意为遗憾、怨恨,即题为“长久的遗憾”,鲜明地体现感伤之意。白居易在自编诗集时曾把作品划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长恨歌》恰恰被划入了“感伤诗”,而没有列入“讽喻诗”。 无论是对唐玄宗重色误国的讽喻还是对唐杨二人爱情的歌咏与同情,都意在表达这个最终主题:感伤。结合诗人的自身经历与当时的朝代背景,他感伤唐杨生死相隔的爱情悲剧,感伤自己未能坚守初心与心爱之人结婚的遗憾,他感伤曾经繁华一时的盛唐的没落……诗的前半部分着重写唐杨相恋之后的奢靡生活,也就是“极乐”,后半部分又体现了生死相隔之后唐玄宗的沉郁悲怆、伤心欲绝,也就是“极悲”,[1] 极乐与极悲相对比,突出世事无常、人生变幻莫测,不论平民百姓还是王公贵胄,所有人的生命都无法实现真正的自主,都难逃面临被动的破碎。此处体现作者对人的命运难以预测,今日之乐难见明日之悲的感伤,抑或说是对人生的感慨兴叹;也可以将人引申到国家上,体现对国家的命运难以把握,稍加疏忽便从繁华盛唐变为没落中唐的感伤,抑或说是对整个世界的感慨。因此,本诗含有感伤主题,既体现对有情人悲剧爱情的感伤,又体现对国家衰退、盛世一去不返的感伤,还有对整个人生、整个世界的感伤。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长恨歌》是讽喻、爱情、感伤主题的三重奏,每一个主题都交融在整篇诗文中,从字里行间悄悄流露,相互配合才奏出这一首千古绝唱。当然,“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长恨歌》作为一个艺术作品自然有各种各样的解读方式,也许它还存在其他主题,也许随着时代的推移和史实的挖掘还会有新的发现,这是值得我们继续去探讨与研究的。
【参考文献】
[1]王新霞.从时代色彩看《长恨歌》之主题[J].北京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02):72-78+27.
[2]丁毅,文超.《长恨歌》评价之管窥[J].苏州大学学报,1984,(04):61-65.
【作者简介】
吴书羽,女,2002.10.14,汉族,江苏省南通市,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初等教育、中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