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赏析

明日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380

一、藏族舞蹈《洗衣歌》和《酥油飘香》的主题

(一)舞蹈《洗衣歌》的主题

《洗衣歌》反映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西藏人民对中国的统一,军民之间的友好情谊。该作品以解放军班长和小卓嘎为主线展开。小卓嘎是厨师,她不仅会做饭,还会给她的同事们洗衣服。小卓嘎为了给班长洗衣服,假装扭伤了自己的脚,“必须要洗”与“不能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班长知道自己的衣服被女孩们洗净后,也勤劳地给她们打了一桶水。故事围绕“洗”字展开,用歌舞来赞美西藏高原人民的鱼水情谊,充分体现了边区人民在西藏边境的伟大事业中“不能没有彼此”的深厚感情。

(二)舞蹈《酥油飘香》的主题

舞蹈作品《酥油飘香》是一部以藏族妇女为亲人和人民解放军打酥油茶、送酥油茶的故事,表现了军民鱼水情、军民团结的新时代主题。经过导演的精心编排和修改,采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形成了一部由一群藏族少女为解放军打酥油茶的单纯藏族少女准备劳动、打酥油茶、灌装酥油茶、送酥油茶、送酥油茶等一系列动作,再配合“军用水壶”这个道具,清晰地表达了军人与民众之间的关系。

(三)藏族舞蹈《洗衣歌》和《酥油飘香》主题的共性

舞蹈《洗衣歌》和《酥油飘香》均以节奏欢快、场面热烈、感情真挚、思想内涵深刻、戏剧场面幽默被观众喜爱;这些作品都是新时代民族团结、军民团结、军民情谊的佳作。

二、藏族舞蹈《洗衣歌》和《酥油飘香》的创作特征

(一)两部舞蹈作品的创作背景

《洗衣歌》与《酥油飘香》的创作背景不同,时间不同,所呈现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以1960年代藏族舞蹈《洗衣歌》为例,与当时的藏族妇女相比,不仅在精神上得到了解放,她们呈现出“面容舒展,心灵愉快,人生自在”。

《酥油飘香》中藏族女性在精神上、物质和精神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如今,他们不但仍维持原有的幸福生活,更是精神上的持续满足,在辽阔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快乐地生活,对生命的热爱与渴望。这部作品具有清新、亲切、新颖、自然的感觉,反映了新时期不断发展的特征,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顺应了藏族人民的生活状况。

(二)藏族舞蹈《洗衣歌》和《酥油飘香》的动作情节

《洗衣歌》在动作发展方面,以康谐弦子为主要材料,以“双腿抖动”、“两脚拖步”等动作节奏为依据,并大胆地改造了“果卓”中的“弯腰抱胸”的猥琐形象。而且,这一舞摒弃了以往那种必须甩袖的传统,特别是在中间的高潮舞中,挽着袖子跳舞,这是一种特殊的劳动表现,能够满足形式满足内容需求的要求。洗衣服的时候,不但要用手洗,还要用脚,还要用脚,这样,整个洗衣的场面就会变得更活泼、更有活力,给人一种跳舞的感觉,可以说是把所有能调动的艺术方法都用在了舞蹈的最高境界上。不难发现,无论是在舞蹈语言的搭配中,还是在创意上,都有着极好的艺术处理和闪光点。

在舞蹈《酥油飘香》中,一开始的音乐很活泼,一群姑娘蹦蹦跳跳地走了出来,她们用油桶里的麻油茶,把藏族女人的劳动场面画得栩栩如生。该作品以打酥油茶为主要的劳动情景为背景。为了将茶水的气氛推到最高潮,导演大胆地使用了摇臂的技巧,舞者的节奏有了很大的变化,舞者的动作也越来越快,越来越短,越来越大,越来越有节奏感。而且,从这一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舞蹈没有按照藏族传统的屈膝、前倾、步伐沉重等舞蹈动作,相反,它的步伐轻快,上身略微后仰,昂首挺胸,双手放在胸前,仿佛在迎接朝阳和希望。它与人物的性格特点相吻合,既是藏族女性在新的人生中所表现出的一种转变,又以简洁明快的手法表现出自信、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典型的生机意象。

(三)藏族舞蹈《洗衣歌》和《酥油飘香》的舞台设计

舞蹈《洗衣歌》在舞蹈的整体布局设计上,主次分明,浓淡处理得当。在其线与形上,例如第一次舞蹈的出场,众姑娘从舞台右侧内出场,一个直斜线到舞台的左前侧位置,而后转到个横线处,另一个直斜线和一个横直线就好比雅鲁藏布江从西向东,远远流不尽的想象,其中包括中间舞蹈和末尾进场舞的一个顺时针大圆形和一条大斜线调度,既像是一个江河中的大漩涡的流势,又像是汹涌澎湃无可阻挡的气势,能理解为军民情意就有雅江那样奔腾不息,世代相传的诗情画意之感。

舞蹈《酥油飘香》中涉及的舞台布景并不多,主要是用灯光来反映舞蹈的主题。如刚开场的灯光是黑色的投影,一个藏族姑娘在呐喊,酥油桶道具被放置在舞台中央,营造出了一种和谐、神秘的气氛。舞台的灯光也随着音乐的高低、长短、快慢、强弱、情节的变化而变化,在舞蹈高潮的时候是明亮的;而在他的舞蹈造型中,最后使用了锥形光来结束,非常的艺术化。由于故事情节的发展需要,该作品使用了两种道具:酥油桶和军用水壶。前者很直观,很生活化,贯穿整个舞蹈,不仅体现了“打酥油茶”这一舞蹈动作,而且丰富了舞台效果;后者则是反映军人的形象,用以实写虚、以虚带实的艺术效果,给人产生想象的空间。

三、我们能从藏族舞蹈《洗衣歌》和《酥油飘香》借鉴到什么?

为使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长期发展,我们在编排舞蹈时,既要把握其精髓,又要剔除其糟粕,又要发掘其独具的特色。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的。因此,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要与时俱进,体现新时期的生活,体现时代特点,就需要各民族的民间舞蹈演员深入到各个民族的生活中去,脚踏实地地向各民族人民学习,加深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劳动生活,然后将这些动作转化为具有艺术价值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语言。我们创作作品既要突出个性,又要通过身体语言来表现或表现时代的共同精神,一味地注重个性而忽视共性则是作茧自缚。

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是每个人的事,这是我们共同的文化财富,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与传承是整个民族的重任,只有看到了它的价值,挖掘探索它的潜在价值是舞蹈者的重任,有了这种的意识,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才会有更加长远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郭秦岭. 试析《酥油飘香》的创作特征.渭南师范学院报.2015,21,84-87

[2]王一波.论舞蹈艺术特征——从《酥油飘香》谈起[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28(2)

[3]阿旺顿珠. 从舞蹈《洗衣歌》创作和表演手法中借鉴什么. 西藏艺术研究》2001,1,15-1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