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1+X”证书制度背景下中职通信专业“三教”改革的实践研究
【摘要】《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的指导思想,“1+X”证书制度的实施为当前职业学校提升办学质量和加快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改革基础。本文以中职通信系统工程安装与维护专业(简称通信专业)为例,剖析在该专业建设中“三教”改革遇见的问题,提出了推进“1+X”证书制度校企合作及产教融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编写“课证融合”新型教材,推行“信息化”教学模式。
【关键词】“1+X”证书;“三教”改革;中职通信专业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2019年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走上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快车道,职业教育面貌发生了格局性的变化。“职教20条”明确提出“三教(即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和“1+X”证书制度,“1”即学历证书,“X”即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制度要求各职业学校在保持高质量学历教育的同时,还需要将专业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内容融入到教学中,鼓励学生不仅要确保拿到学历证书的同时还要多学习拿到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提高学习能力和就业本领。“1+X”证书制度是新时代背景下解决职业学校如何培养复合型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措施。然而无论是人才培养质量、还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都离不开教学,因此本文以中职学校通信系统工程安装与维护(5G基站建设与维护)专业为例,以“1+X”证书制度背景为契机,探讨如何推进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提升职业学校通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二、中职通信专业“三教”改革存在的问题
“十三五”以来,我国通信行业发展迅猛,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以及通信领域内各项理论的逐渐揭示,通信渐渐成为一个专业,伴随而来的是通信产业的形成和发展。随着5G时代的到来,通信产业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形成信息化时代的支撑行业。我校通信系统工程安装与维护专业建设之初,师资储备及课程设置等大多是电子、物联网、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等专业整合而来,在教师、教材、教法的建设和改革方面,已严重制约了通信专业的发展,影响了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
(一)教师队伍问题
中职通信类专业成立后,大多数中职学校并没有现成的通信专业教师,他们都是从电子信息、计算机、物联网、网络等专业的教师改教而来,没有经过系统学习和研究通信专业的相关知识,导致该专业专任教师队伍技能水平不高、知识储备不足。教师团队的专业、学历、职称结构不合理,缺少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中青年教师。还有不少教师缺乏行业、企业一线的工作经验,欠缺进行“项目化”和 “理实一体化”等教学的实施能力,无法满足学生实习实训的要求。
(二)专业教材问题
通信专业在高等教育阶段较为普及,教材也比较多,可选性强;但是中职学校通信专业的相关教材却受到限制,教材可选性较少。大多数教材内容多以理论为主,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缺乏适用于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的“活页式教材”,不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知识分享与创新创造,因此这也将制约了中职通信专业的进步空间。而中职学校通信专业并未成熟,技术标准和规范还在不断地推陈出新,统一的课程教学标准尚未颁布,相关专业规划教材建设也比较滞后,教材编写的内容与课程模块缺乏企业参与,内容与通信行业技术的发展不匹配,实训室建设无法满足不断更新的技术。教材更新慢,新知识、新技术无法在教材中得到体现,例如随着5G技术的快速发展,截止到2022年8月我国累计建成并开通5G基站建设已达到近200万个,但相关教材鲜少见到。
(三)教学方法问题
目前通信专业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实训设备的限制,以传统讲授课堂为主,导致出现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对课堂的兴趣逐渐降低,学生上课讲话、睡觉现象较为严重;教师对于授课班级学生学情研究调查不足,不注重因材施教,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难以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从而影响学生的技能提升;信息化学习平台资源匮乏,缺少行业企业的支持,生产创新型教学环节严重不足,难以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技能人才。
三、以“1+X”证书制度为契机,完善实施“三教”改革
职业学校应该深刻理解“1+X”证书制度的重要内涵,深化教学供给侧改革,创设“1+X”书证融通环境。以“1+X”书证融通为中心,优化培养方案、推进“三教”改革、完善实训基地建设。“1+X”证书制度体现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重要特征,是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以及校企合作的一项重要制度设计。中职通信专业以实施“1+X”书证融通为切入点,深化“三教”改革,以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培养社会亟需的通信专业技术人才。
(一)打造“双师型”师资团队
教师作为教育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是教学改革的直接参与者和实施者,实现“1+X”书证融通,高素质师资队伍是首要前提。通过“1+X”课证融通,与合作企业共同打造一支具有特色鲜明、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能胜任理论和实践教学的高水平“双师型”师资团队,为“1+X”书证融通提供人力资源和保障,并探索教师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学习探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深化教材与教法改革,推动信息化、趣味化课堂革命。为此我校兼聘合作企业中兴、中国移动派驻的 5G方向企业工程师、5G基站建设与维护工程师到校进行实训教学。我校还按证书技术类别针对“X”证书开展课程资源建设、活页教材开发、相关课题研究,企业师资与学校师资组成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师徒组合,由企业师资全面负责学校教师的行业知识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并按照企业新员工标准对学校师资在工程实践方面能力进行要求与考核,提升学校师资的工程实践能力,校企师资分工合作、优势互补,以达到共同育人的目标;鼓励教师进企业实践、参加证书教师专项培训,提高“理实一体化”和“项目化”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
(二)开发“灵活性”教材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支撑和依据。教材建设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教材改革则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要实现“1+X”书证融通,教材要同时体现专业教学要求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因此教材内容的选择要在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之上,体现所服务学生的身心特点,体现学科的核心素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积极与校企合作单位共同编写教材,将新技术、新规范纳入教材,积极推进通信技术专业国家规划教材的建设。中职通信专业教材改革方案探索如下:以“基础课程共享、专业方向分流、职业技能可选”为思路,基于5G行业发展新技术、新理念、新要求,优化学校通信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构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专业课程体系,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结构及立体化的教学资源体系,利于引导学生对知识本身的主动探索,实现教材多功能作用。积极探索项目化教学,制定活页式实训指导手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三)推进“信息化”教学
教法是教学的核心,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实现途径。教法改革首先应摒弃知识靠传授、不注重情境创设、教法吞没学法等陈旧落后的教学理念,转而在专业教学和实训中,坚持“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做中学,做中教”,注重对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氛围;我校通信专业在实训设备欠缺的情况下,以完善现代化实训教学环境为基础,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1+X”证书课程的相关教学,以通信系统工程安装与维护专业《5G基站建设与维护》职业等级证书为例,遵照教学与虚拟仿真实训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打造5G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构建虚拟的5G基站建设与维护实训环境。并且配套丰富的线上教学实训资源,实现项目式教学实训,以基于实际工作岗位的业务场景培养学生基站工程领域规划、操作、设计、管理等技能。
四、总结与展望
“1+X”证书制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一项重要制度设计,为职业教育“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指明了方向。我校通信系统工程安装与维护专业与中兴、中国移动等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校方和企业共同努力,通过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共建教师培养基地、促进校企双向交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编写课证融合新型教材,制定符合学生学情的活页式实训指导手册,推行情境项目化教学模式,培养复合型专业技能人才。本文以我校通信系统工程安装与维护专业为例,以“1+X”证书制度为契机,探索“三教”改革的路径,可为后续其他专业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王亚盛,赵林.1+X 证书制度与书证融通实施方法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 (6) : 13-17,64.
[2] 徐荣丽,高菊玲.“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教育观察,2019(32) : 87-88.
[3] 汪忠明.深化“三教”改革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108-110.
[4] 鲁邦定. “1+X”证书制度背景下“三教改革”的探索——以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0(12): 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