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校企合作下的中职电子技术应用实践探索

明日
杭州市萧山区第三中等职业学校,浙江 杭州 311200

【摘要】随着新的就业市场的发展,中等职业院校已经成为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场所。这对于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推广校企合作的理念时,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实际的技能,推动中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本文将深入研究并分析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校企合作的可行性,为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有用参考。

【关键词】中职;校企合作;电子技术应用;实践探索

在新时期的产业环境下,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电子技术研发水平高,电子产品更新换代快,产品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更高,各类电子产品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需要更多更优质的售后专业维护和维修服务,相对应地在人才储备和素质培养方面也逐渐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更侧重于对人才实践技能的训练。因此,中职院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在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在本专业技能实训的基础上与企业共同建立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结合企业产品实际情况专门开发技能培养教材,在此基础上对具体的实践空间和训练载体进行创新,从而全面提高中职生的职业素养,推动中职教育事业实现深入的变革。

一、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融合力度不足

当前,许多中等职业学校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老师都缺乏丰富的企业实习经历。伴随着教师团队的日益壮大,很多年轻的老师毕业之后就马上进入中职学校执教,他们的学历大多数比较高,可是缺少工作经验,不能熟练掌握电子电路安装调试和维修技术。由于年轻的老师缺乏对电子信息行业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深入了解,使得他们在课程设置上缺乏清晰的定义,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企业技术工程师在实践操作演示上可以做到标准化、规范化,但是在理论知识教授和推进系统化的综合实践课程上有待加强。有些电子信息企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岗位经常发生变化,校企合作的学徒培训和指导缺乏完善性,从而阻碍了他们的迅速发展。

(二)课程教学改革不深

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中,很多学校都运用订单式培养和学生顶岗实习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企业的实际工作。很多中等职业学校仍然按照传统教材内容,尤其在基础课程上,教师根据章节目录讲授电子技术专业基础知识,实训教学的内容不成体系,学生基础技能水平比较差。中职学校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水平存在差异,使得许多教材的项目内容难以满足当前的实践需求。在教学模式上,传统式的理论知识学习在基础课程中仍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基础比较差、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教学效率较差。在运用项目化教学的课程中,实训教学工位资源有限,设施设备受损率很高,老师辅导比较繁琐,学生轮训等候时间过长,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校企管理制度不一

中职学校拥有寒暑假和周末安排,但是企业则更加注重长期的运营,追求高效的运营,这就导致了它们之间的管理理念的显著不同。作为中职学生,拥有足够的休闲娱乐的时间,而企业则强调员工必须认真履行职责,确保工作效率、质量及完成任务的及时性。在学校里,管理侧重于教育和指导,而在企业里,则更加注重奖励和处罚,并且实行严格的制度。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管理规范有着显著的不同,这种差距体现在学生们对实习岗位的抗拒、缺乏自律性,甚至一些学生无法融入到企业的环境中。在校企合作模式实施过程中,一些学生在校表现优异,可是到了企业后身心负担飙升,在团队协作和尽职尽责上达不到企业职位要求。

二、中职院校电子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策略

(一)资源互通协调,零距离接触企业

校企资源共享涉及多个领域:如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工作态度和职业操守的塑造,必须在现实中的企业氛围下才可以学习与提升;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评价与使用,最后需在企业的生产实施过程中获得表现与认同;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高科技的快速发展,现代化的大型工厂正在加快步伐,对于毕业生来说,拥有良好的技能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在企业环境中,这些能力的培养将会极大地促进就业率的提升;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和锻炼,以加速“双师型”教师团队的构建;强化学校优势专业的实训室建设等。企业也非常想要基于对人力资源的投入,提升劳动力的能力素质,例如青工的岗前培训、技术员工的职业技能提升、企业班组培训和员工综合素质教育等。总而言之,中职电子专业应当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教育资源,并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共享信息来提高教学质量。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服务。

(二)拓展实训空间,提高专业实践素养

在实训方面,学校应该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两个基地的建设,与就业企业进行有效沟通,采用产教融合方式,在实践教学目标方面达成一致,充分利用企业生产资源,开展实践活动,同时以顶岗实习方式参与到实践当中。制订实际操作训练方案,有计划地实施轮岗,技术型操作践行师徒制管理机制。不断累积经验,采用目标激励法实施奖励,通过职业等级考核来落实技能提升。

在践行校企合作的思想背景下,作为老师需要在实训层面实施充分拓展,为学生提供优秀的实训空间,让学生的专业技能获得良好的巩固和训练。首先,学校要和企业开展有效沟通,在实践教学目标上统一意见。其次,利用企业的实践生产资源安排实训活动,引导学生以顶岗实习的方式,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在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技能基础层面获得有效提升。同时,在实训过程中,要积极践行师徒制管理机制,让企业优秀的技术人员带领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不断地积累实践经验。

(三)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

通过引入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模式,电子专业老师和企业工程师可以根据工作岗位的需求,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标准,提升培养方案的针对性。通过校企合作,制定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旨在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以及职业素养,并且将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与教育内容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教材方面,学校和企业联合研发一种全新的、活页式的、工作手册式的教材,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以提升效率。新教材不仅与当前的实训设施相匹配,而且还融合了电子信息领域最基础的技术和标准,从而使其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与指导意义。新教材采取了活页式、工作手册的设计,让老师能够随着学生的变化而不断更新课程内容,让课程更加清晰易懂,而且还能够通过工作手册的方式提供有效的指导,从而大大提升了课程的可读性与实用性。在教学方式上,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掌握知识,老师则扮演目标引导的角色,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技能提升,让课堂变得更加有趣、有效。在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里,通过在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中,老师和企业工程师进行案例分析,以及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使得学生的技能不仅可以直接应用于企业,而且还可以有效提升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

(四)健全管理机制,提高产教效率

通过引入企业参与到学校的教育中来,可以将电子专业的实习场所划分成三类:认知实践、生产操作和监督管理,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这些技能,并能够胜任高强度的职责。在初次接触生产基地时,学生可以通过参加一些相对简单的实际工作,如产品包装和工艺转运,来更好地了解公司的制度和管理,即为认知实践。当学生们的职业意识和基本技能得到提升时,他们就可以胜任生产操作岗位,这些岗位的主要任务是安装电路、检测产品性能等。通过全面的生产操作岗位训练,旨在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操作水平,并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抗压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基于生产操作岗,选拔表现优秀的学生进入监督管理岗位。这些人将负责监督质量并管理小组成员。学生们在监督管理岗位上不仅要进行产品质量检查,还要负责基层人员的管理,以此来提升他们的沟通、组织和问题解决能力。

(五)转变评价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

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可以促进学生自我认知、定位、反思的提升和改善,校企合作视野下,还应该积极转变评价机制,从传统单一的中职院校老师评价为主转变为老师、企业和学校多元的评价机制,让学生收获更多、更好的学习实践教学反馈,更好的实现校企合作的发展,实现学生自身可持续良性发展。比如:在进行学生评价反馈的探索中,除了中职院校的电子专业老师外,还可以学校方面进行整体的专业考核,进行全校全市等多维的学生个人学习发展分析报告;还可以通过邀请电子企业专家从专业的视角出发,给出客观、全面的评估,根据每个参与者的表现,给出最终的排名,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多的资源,这样的评估机制不仅能够大大提升教育的效果,而且也能够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

结语:总之,校企合作视野下,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还任重而道远,需要学校、老师等多方力量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创新,创新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更多能够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

【参考文献】

[1]黄芝焕.基于引企入校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探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17):76-77.

[2]王春燕.“校企合作”背景下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产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思考[J].数字通信世界,2020(04):265.

[3]钱建锋.基于校企合作背景下中职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例[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0(02):109-11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