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民间故事绘本在大班幼儿品德教育活动开展中的应用现状及策略研究
摘要:民间故事绘本作为幼儿品德教育活动的优秀材料,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渗透了包括正直、善良、勇敢、坚强、友爱、宽容等美好品德的教育。本研究采用访谈法、观察法、文献法等方法,对青岛市A幼儿园大班的教师和幼儿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在大班的品德教育活动中绘本选择不够科学,民间故事绘本的使用率较低,且绘本阅读的方式单一,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引导。如果教师仅仅将以民间故事绘本为载体的幼儿品德教育活动的形式局限在绘本阅读方面,那就大大缩减了民间故事绘本对幼儿品德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幼儿品德教育;民间故事;现状及策略研究
民间故事绘本是一种很好的德育材料,它在儿童品德教育中具有无可取代的特殊作用。民间故事绘本是从世代相传的民间传说、民间文学中汲取灵感,扎根于广袤的民间文化土壤之中,蕴涵着千姿百态的世界观、审美取向和道德判断。民间文学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来源。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中道德教育的结晶,是一种典型的道德故事,是早期儿童道德启蒙的重要来源。民间传说对儿童产生了德育效果,其原因在于其内在的道德内涵。比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一朴素的生活理念,孩子们能从故事中了解到,好人有好报,坏人会受到惩罚。幼儿道德素质的养成离不开阅读教育,而传统的文本阅读又太单调、缺乏表达能力,很难引起儿童的学习兴趣。绘本是儿童文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图片和文字的互动,它克服了传统的阅读方式的缺陷和不足。同时,父母也可以通过阅读图画来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从而发掘他们的潜力,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2]
因此,本研究将以民间故事绘本为载体,通过教育实践以及科学的研究方法来对大班幼儿品德教育的现状进行研究和总结,以期对今后幼儿园的德育工作有所帮助和借鉴。
一、民间故事绘本在大班幼儿品德教育活动开展中的应用现状
(一)幼儿教师对民间故事绘本的认识和理解
在幼儿教师的日常品德教育中,有些老师很少用民间故事绘本,有些老师会用到民俗图画,尽管老师们觉得这些故事绘本具有教育作用,但在实践中运用的程度还不够高。在选择民间故事绘本时,有些老师更重视民间故事绘本的教育意义,而更多地关注与儿童课程之间的联系,这就表明在幼儿教师心目中,民间绘本的主要目标还是在于提高儿童的教育质量,而不是提高和塑造儿童的道德品质。在民间故事绘本的选取上老师们认为在叙述的时候,可以根据一般的剧情,对故事的一些细节进行修改,因为民间故事绘本本身就带有一些神话、甚至是伪科学的成分,老师们在讲解的时候,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完善民间故事绘本,对民间故事绘本进行改编和修改,以达到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水平,从而提高儿童的语言技能和审美能力。老师们认为,一些民间故事绘本的历史和文化底蕴都很深,因此,在学习的时候,要选择适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并根据他们的发展情况,因材施教,以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当儿童面临着超越自身认知能力的民间故事绘本时,老师们建议通过筛选和改编来提高儿童的理解能力。在讲民间故事绘本时,老师们认为,不能只讲一个故事,要丰富讲故事的方式和方法,使孩子们对故事和图画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幼儿品德教育活动开展中民间故事绘本内容的选择
民间故事绘本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幼儿园老师在挑选民间故事绘本的时候,主要是要根据孩子的生活经历和兴趣来决定,同时也注意到一些优秀的民间故事绘本可以引发幼儿的情绪反应。幼儿园老师通常会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班上孩子自身的特点选取适合的故事,大、中、小班的故事各不相同,有时还会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选取一些故事。
观察记录:近来,一些大班的孩子出现了撒谎的情况,他们不愿如实说出自己的一些事情。老师注意到了这一点,不过她并没有揭穿他们的谎言,而是在午饭之前,开展了《狼来了》绘本故事品德教育活动,让他们知道,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孩子们认真地聆听,从那以后,大班的孩子撒谎的情况就减少了。
又比如《金鞋子》就是一本以传统民间故事为题材的幼儿绘本,此故事与西方的《灰姑娘》有相似之处,所不同的是作为中国的民间故事,书中没有水晶鞋、没有南瓜车,也没有十二点前不回家就变回原形的魔法,故事中只有主人公叶限的聪明、善良以及与世无争的品质。《金鞋子》是将秦汉时期作为大背景,描写主人公叶限命运坎坷,年幼就失去了母亲,她自小聪明,得到了父爱,但是父亲死后,继母对其百般虐待,最后得到了一条鱼的帮助,最终嫁给了国王。故事本身的内容就具有较大的教育意义,而且《金鞋子》绘本书还有很多吸引幼儿的优点,南方少数民族绚烂的故事背景、颜色鲜艳的画面、剪纸以及拼接的艺术表现手法等,让整个故事既具有神秘性,又凸显趣味性。相比西方童话故事的绘本,中国传统民间故事的绘本色彩更加绚烂,更适合孩子们去欣赏。随着孩子的成长,挑选适合幼儿的有关品德教育的民间故事绘本是非常重要的。
二、民间故事绘本在大班幼儿品德教育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民间故事绘本缺乏应有的地位
民间故事绘本作为优秀的品德教育教材,不仅蕴含着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在故事中包含了善良、勇敢、乐于助人、节俭等美好品德。然而现在大部分的孩子从小听到更多的是西方童话故事,对于中国传统故事的了解的非常少,所以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应重视民间故事绘本的作用。讲中国故事,弘扬民族精神,铸造美好品德,从娃娃抓起!
(二)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引导
经调查发现,很多幼儿教师在进行民间故事绘本的阅读活动时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引导,而只停留在故事表面,这种教育方式不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一般来说,民间故事绘本都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包含了很多美好品质,是非常好的品德教育素材。大班幼儿年龄较小,若教师不加以更深层次的引导,大部分幼儿不能够更深的理解绘本故事的内涵,那么以民间故事绘本为载体的幼儿品德教育活动便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因此,幼儿教师在以民间故事绘本为载体的幼儿品德教育活动开展时,应利用各种方式引导幼儿发掘绘本中蕴藏的美好品德以及故事的中心思想。
三、民间故事在幼儿园品德教育活动应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对民间故事在幼儿品德教育活动中应用的认识不全面
首先,老师们对于民间故事绘本的理解还不够透彻。通过对A幼儿园老师的采访,我们发现A幼儿园的老师们基本都意识到了民间故事是我国民间文学的一个重要类型,并对其在幼儿园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和效果进行了充分的肯定。然而,由于老师平日所接触到的民间故事绘本种类很少,大多是从幼儿园教科书、图画书中得知的民间故事,而老师所熟知的民间故事绘本却很少,只能说出几个绘本的名字,而且对民间故事的起源、发展、分类等方面也缺乏全面的了解,也没有深入挖掘民间故事的内涵。许多老师缺少对民俗图画的审美形式的认知,如文字美、形式美、意境美等等。
其次,教师对儿童道德教育中使用民间故事绘本的教学策略存在着一定的误区。A幼儿园老师们认识到了在学龄前进行民间故事绘本的重要性,但是却没有对如何将其运用于德育活动进行深入探讨,致使其在德育实践中的运用并不多。在大多数老师眼中,民间故事绘本只是老师们在必要的时候讲几个民间故事,而忽视了绘本中的情感体验,而忽视了绘本的真实价值。情感体验是所有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特点。大多数的老师都把重点放在了给孩子灌输知识上,只让孩子们记住一些传统的民俗故事,比如《嫦娥奔月》,老师只讲了一些故事,并作了简要的总结,重点突出了中秋节的风俗,但对故事的内容却不太重视。
在实践中,幼儿教师往往将民间故事绘本当作普及知识、传授道理的工具,而忽视了对优秀民间故事所蕴涵的优良传统品质、高尚的审美情操、深厚文化底蕴的深层挖掘与阐释。他们想要以民间故事绘本为媒介,把自己的知识、道理告诉给孩子,但却不能充分认识到它对儿童语言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A幼儿园的调查,我们发现A幼儿园也有一些具有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的老师,他们对于民间故事的道德教育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由于缺乏系统性,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只能靠经验传承,而且许多年轻的老师缺乏实践经验,这就制约了其在幼儿园道德教育中的运用。
(二)教师对以民间故事绘本为载体的幼儿品德教育活动开展的能力不足
在品德教育的实践中,讲故事是老师把故事的内容和核心思想以语言的方式传达给孩子。老师们在讲解民间故事绘本的过程中,往往会采用图片、视频等方式来表现。民间故事绘本中很多都是口语化的,而且有很多的转折和语气,老师们要想把它们讲出来,就必须要有很好的表达能力。民间故事绘本的改编有一定的困难。由于民间故事绘本的种类很多,而且它们的内容也不全是适合儿童的,因此必须对其内容进行甄别和改编。A幼儿园里,很少有老师会改编民间故事,也没有什么根据,改编的过程很简单,很随便,就是把主角的名字、故事的来龙去脉都改了。在小说的改编中,更多的是小说的续篇,很少有关于民间故事的内容与价值取向的改编。经过采访得知,一方面是由于幼师缺少文学方面的专门知识,不懂得如何修改,又害怕“改头换面”,从而误读了民间故事绘本的原意。另一方面,由于老师们对民间故事绘本的改编缺乏基本的技术,在改编过程中“无从下手”,加之幼儿园工作繁重,老师们也不可能把太多的精力放在改编民间故事绘本上。因此,在幼儿园德育活动中,大多数老师都不会对其进行改编,而是采取“本色出演”的方式。
(三)幼儿园的民间故事绘本课程资源不足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外优秀绘本进入幼儿的生活,随着市场的发展,幼儿园老师所选择的德育课程资源也逐渐趋向于以简洁、贴近儿童生活为主题的现代图画类图书为主,其中大部分都是关于外国的短篇故事绘本,其内涵丰富、趣味盎然。然而,随着这些因素的出现,儿童接触到中国优秀民间故事绘本的机会也随之减少,民间故事的传承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由于幼儿园缺少与民间故事有关的绘本、书籍等资料,老师们对其不了解、不熟悉,因而不能在德育活动中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由于科技和媒体的发展与普及,儿童可以说出很多外国绘本及故事,但对于中国传统的民间故事绘本的了解却很少,特别是在目前儿童早期教育中很少利用这种资源。在各种不同的幼儿园教科书中,民间故事绘本只占很小一部分,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民间故事绘本在大班幼儿品德教育活动开展中对策分析
(一)认识民间故事绘本的重要性
民间故事绘本是一种很好的德育材料,它在幼儿品德教育中具有无可取代的特殊作用。民间故事绘本是从世代相传的民间传说、民间文学中汲取灵感,扎根于广袤的民间文化土壤之中,蕴涵着千姿百态的世界观、审美取向、道德判断和民情。民间文学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来源。民间故事绘本是民间文学中品德教育的结晶,是一种典型的道德故事,是早期儿童道德启蒙的重要来源。民间故事绘本能对幼儿产生良好的德育效果,其原因在于其内在的道德内涵。比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一朴素的生活理念,孩子们能从故事中了解到,好人有好报,坏人会受到惩罚。幼儿品德素质的养成离不开阅读教育,而传统的文本阅读又太单调、缺乏表达能力,很难引起儿童的学习兴趣。绘本是儿童文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图像和文字的互动,它克服了传统的阅读方式的缺陷和不足。同时,父母也可以通过阅读绘本来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从而发掘他们的潜力,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科学合理的选择民间故事绘本
首先,选择民间故事绘本是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与大班幼儿的发展水平相符合,便于幼儿阅读和理解。
其次,在民间故事绘本选择时应全方位了解该绘本所蕴含的内容以及故事情节里是否包含不利于幼儿成长和发展导向的因素,比如暴力情节等。
最后,在选择民间故事绘本时应考虑该绘本是否便于幼儿品德教育的开展和实施。
(三)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深入理解民间故事绘本内涵
一方面,由表及里的理解民间故事绘本内涵。先理解故事的表面意思,再联系生活实际引伸出故事所想表达的中心思想。在引导幼儿认识到民间绘本故事所表达的优秀传统美德。并且落实到日常生活中,经过实践,从而加深对美好品德的理解和应用。
另一方面,由浅入深的理解民间故事绘本内涵。在开展以民间故事绘本为载体的幼儿品德教育活动时,应先进行较为浅显、容易理解的绘本教育活动。难度慢慢提升,在教师引导幼儿深入理解民间故事绘本内涵的时候,联系之前所学的相关品德故事,以方便记忆和理解。
五、结论
以民间故事为载体的幼儿品德教育活动相对于传统的品德教育活动,更具趣味性而且更加适宜幼儿理解和学习,有助于幼儿品德教育的实施。
本文运用文献法、访谈法、观察法等方法,对幼儿品德教育活动开展中的民间故事绘本的运用情况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并对访谈结果和观察到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对理论和活动案例的结合,提出了相应的三个策略:认识民间故事绘本的重要性;科学合理的选择民间故事绘本;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深入理解民间故事绘本内涵。
参考文献:
[1]赵立华.民族绘本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
[2]方睿,聂梦霆.儿童道德品格习得视角下中国民间故事绘本创作策略[J].新闻知识,2019(11):25-28.
[3]张颜,董亚.绘本阅读对促进幼儿品德教育的有效应用研究[J].教育界,2021(31):91-92.
[4]程伟超.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幼儿文学课堂设计——以绘本《亚历山大和发条老鼠》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20):66-67+70.
[5]曹能秀.关于幼儿德育的若干理论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6,(9):23一26
[6]刘守华,巫瑞书.民间文学导论[M].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252—253
[7]夸美纽斯著,任钟印译.大教学论·教学法解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94.
[8]托马斯.克里纳著,刘冰,董晓航邓海平译美式课堂品质教育学校方略[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1:362.
[9][瑞士]皮亚杰.儿童的心理发展[M].傅统先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74
[10]佩里·诺德曼,梅维丝·雷默.儿童文学的乐趣[M].陈中美译,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
[11]吉兆麟.学前儿童品格教育的重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2).
[12]谢斯沅.美国新品格教育[D].武汉轻工大学,2017.
[13]蔡春.德性与品格教育[D].复旦大学,2010.
[14]庞沾亮.民间故事对5—6岁幼儿形成良好品德的影响[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8(7):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