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如何在区域活动中实现幼小衔接
摘要:本篇文章详细地分析了教师如何引导大班幼儿在幼儿园中进行活动,从而找到和实现幼小衔接的具体策略和方法,以此锻炼及提高大班幼儿自身多方面能力,帮助大班幼儿更为轻松地过渡到小学生活中,为广大大班幼儿未来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大班幼儿;区域活动;幼小衔接;实现策略
区域活动是幼儿自主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正是帮助幼儿从幼儿园顺利过渡到小学的有效途径。因此,幼儿园大班教师应当切实地担负起神圣的教育职责,及时重视且落实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实现幼小衔接,以此将小学教育元素融入到大班区域活动的设计中,让幼儿通过区域活动的参与及学习获取到更多的有益经验,并对其未来的小学生活环境及学习环境有一个提前的了解及认知,让幼儿能够争当一名优秀的小学生。
一、区域活动在幼小衔接中的核心价值及关键作用
(一)帮助大班幼儿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
因幼儿园的学习方式及生活环境与小学校园的有着较大的差异,特别是小学的课业较为繁重。这一问题对许多刚升一年级幼儿来讲是一个挑战,如产生厌烦学习、疲劳、跟不上学习进度等,这些问题让幼儿难以更好地适应小学校园的学习及生活,让幼儿产生抵触心理及不良情绪。
因此,针对于这一问题,幼儿园教师需要将区域活动与幼小衔接教育相互融合。教师可运用这一方法来进行教育工作,促进幼儿优良习惯的养成、学习生活基本能力的培养及发展,让这种方法渗透在区域活动中,促使幼儿能够在相应区域活动的参与中获取到一定的有益经验和收获。同时,基于幼小衔接区域活动的组织及开展也能够满足大班幼儿当前阶段的个性特点,让每名幼儿在玩乐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与发展,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二)进一步强化大班幼儿自身综合素质
小学的校园学习节奏较快,学习任务繁重等,小学阶段自然而然在这一因素的影响下,会对大班幼儿自身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交际能力等多方面有着较高层次的标准及要求。因此,在这些标准下,幼儿与教师、同学之间的交往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对大班幼儿步入小学生活后的学习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进而致使个别学生刚进入小学的幼儿产生较为严重的厌学情绪,给幼儿的健康快乐地成长及健康发展带来不良影响。这也充分突显出了在大班阶段进行幼小衔接区域活动开展的必要性及相应价值。
因此,幼儿园教师则可以通过区域活动这一方式来进行不同活动的良好开展,有针对性地、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交往能力等,在进一步提高幼儿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为大班幼儿步入小学生活做好准备工作,让幼儿能够自主应对相应学习任务以及同学们之间的交际。
除此之外,幼小衔接的区域活动还能帮助教师进行相应有益知识的传授。以“鼹鼠的生日”这一故事为例进行说明,故事中提及到多种较为常见的交通信号。因此,幼儿园教师就可以正式开展这一活动前,在相应区域内对活动要用到的材料提前准备及摆放,如交通标志。这样一来,教师就能够通过交通标志的摆放来充分调动幼儿的参与动力以及参与的积极性,教师还能让幼儿对所摆放的交通标志有一个更为深层的理解及认知,以此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的遵守交通意识,让幼儿能够在未来生活中自觉遵守相应的交通法规。
(三)促使大班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当前,很多家庭的幼儿是独生子女,所以在享受万千独爱的过程中,幼儿逐步养成了个别不好的行为习惯,如:只关注自我感受、挑食、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等,这些问题从而会让幼儿在步入小学乃至未来社会生活中处处碰壁。因此,幼儿园教师则能够通过基于幼小衔接的区域活动来给予幼儿更多的正向引导,让幼儿能够在参与活动中及时发现和改正自身的不足之处,并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说,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团体性区域活动来纠正幼儿“自私自利”的这一不良心理及行为,让幼儿真正认识到集体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各个幼儿自身的团体合作意识;幼儿园教师还可以借助于竞争性的区域活动来锻炼及提高幼儿的坚强心理及相应素质,促使幼儿能够勇往直前地“击败”、攻克相应的困难,让幼儿运用自身智慧及多项能力解决所遇问题和困惑。
二、在区域活动中落实“幼小协同,科学衔接”的具体策略
(一)视频模拟小学教室
幼儿园大班教师可以在园内的角色区进行小学教室的设计及布置。首先,幼儿园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设备来给幼儿提供小学生活的直观呈现,如小学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作息时间表等生活状况信息。这个方法让幼儿能够通过亲身观看来对所播放的小学生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及认知;其次,幼儿园教师为幼儿提前准备课桌椅及相应的布置,以此来让幼儿充当小学生或者教师角色来进行独立参与学习和活动。教师还可以要求幼儿自行准备好相应的学习用品或小书包;最后,教师为每名幼儿准备好一条自己的红领巾,并积极鼓励、支持每名幼儿在上学前都要进行红领巾的佩戴。同时,幼儿园教师还可以与幼儿一同商定、讨论出每名幼儿的各自角色及位置。例如,担任小老师的幼儿需要在正式教学前,想一想自己要为其他学生授课哪些内容,而担任小班长的幼儿则需要为小老师管理好班级内的纪律,其余学生则需要学会、掌握如何整理好自己的学习用品、书包以及课桌等相关技能,并需要提前了解和学会自身课间活动的时间安排和布置安排。
与此同时,大班幼儿自身对于小学生活有着较为强烈的了解欲望和好奇心,他们对于小学校园内美丽的校舍、宽敞的运动场地等都有着自己的想象。因此,为了进一步帮助大班幼儿顺利进入小学校园,幼儿园教师就能够在小学生方便之余,带领大班幼儿进行互通小学校园中教室、图书馆、体育馆、饭堂的参与及体验,让幼儿能够直观感受到小学学习生活以及生活环境的美好、有趣,强化幼儿对小学校园的体验及感触。另外,在带领幼儿进行参观或者每年少先队入队仪式的参加后,幼儿园教师还可以在园内的美术区和结构区进行“我眼里的小学”这一活动的组织及开展。教师可积极鼓励、支持每名幼儿将想象中的小学校园及眼中的小学校园进行图纸设计,如:围墙、升旗平台、篮球场、各种有趣的多用途教室等。幼儿还可以与同伴一起分享、沟通、合作,共同完成自己喜爱的小学校园的想象和设计,进而让每名幼儿在自身的亲身实践、相互合作下对小学校园的学习环境及生活环境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及认知,进一步强化幼儿想要成为小学生的积极愿望,有效消除个别幼儿对小学生活的抵触心理及不良情绪。
(二)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
幼儿园内的语言区是推动于幼儿自身语言发展及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幼儿园大班教师则能够通过运用主题式(故事、诗歌、情节等)这一方法来对语言区进行材料的布置和摆放。如《小马过河》这一经典故事,教师将其作为语言区的布置主题,且对进行语言区活动需要用到的材料进行安排和布置,幼儿园教师则可以依据这一故事情节及内容来进行彩色图卡的设计、制作,让幼儿能够通过相应彩色图卡的摆放和布置来对相应故事进行联想和自我表达。这一方法既能锻炼、提高幼儿自身动手能力又能促进幼儿自身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及提升。同时,为了确保语言区教育目标的达成,幼儿园教师还可以让幼儿在进行语言区阅读的过程中观察、搜集出相应的量词信息,即“一匹马”“一条河”等,并进行对应量词的正确连线。另外,幼儿园教师还可以让幼儿根据较为经典的话语,如词语、句子、画画、动物来对故事进行回忆和匹配,还可以对故事内容进行勾画,以此锻炼及提高幼儿的手脑协调能力。
再或者说,幼儿园教师还可以开展“小小导游”这一主题来进行活动。教师需要对进行语言区活动需要用到的材料进行安排,并且教师将一些描述景物的材料、精美模型进行展示或者投放如黄山、西湖、城堡、飞船等。教师可要求幼儿担任起导游这一角色来对这些景物、模型的特点、材料本身独具美感或特点进行详细地讲解,进而在锻炼及提高每名幼儿自身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唤醒”且提升幼儿的思维能力。同时,为了进一步拓展、延伸“小小导游”这一区域活动,幼儿园教师还可以积极鼓励、支持每名幼儿将自身旅游经历或者难忘景色进行阐述,以此给予每名幼儿更多自我表达的机会及时间,让幼儿能够有感而发、有言而说,让幼儿将自身的感悟及体会进行表达和分享。
大班内的幼儿自身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则意识。因此,对于幼儿园内的益智区,教师可以依据各层次幼儿的学习能力来对高结构益智游戏的材料进行分类和摆放。同时,大班内的每名幼儿因自身教育背景、认知水平、理解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直接性影响下,使得各个幼儿之间是存在一定的能力差异,但也正是这种差异使得幼儿的学习成效呈现出不同化以及多样化。所以说,教师为了帮助各层次幼儿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及发展,幼儿园教师则要将一个内容进行多个层次的合理规划及划分。如在数的组合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上可依据大班幼儿当前的学习特点及发展需求,可以通过将低结构材料进行辅助运用,将相应的目标划分为一、二、三不同的层次,以此通过逐步投放材料,这样的方式既在满足各层次幼儿发展需求的同时,推动于各层次幼儿自身相应能力的提升。
为了帮助幼儿对相应的科学现象及事物有一个更为深入的理解及掌握,幼儿园教师则能够通过在科学区进行分阶段式的创设相应主题来进行这一目标的实现,即第一阶段引导幼儿研究光与镜子,在下一阶段则能够进行沉与浮这一研究主题的开展等,以此让幼儿在阶段式主题活动的组织及开展下深入探究和思考某个科学现象,真正打破认知表面化、形式化。同时,为了确保相应活动的有效性,幼儿园教师还需要依据各个小主题来进行终极目标的设计及明确,使其相应目标能够贯穿于整个主题活动中。例如说,幼儿园教师在开展《光与镜子》这一主题的活动中,则能够要求幼儿进行“万花筒”的科学小制作,并为幼儿进行相关材料的准备和提供,如大小形状不一的镜子、小玩具、彩色纸张、白纸、五颜六色的玻璃球等,从而让幼儿在亲身制作及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相应经验。
同时,幼儿园教师还要为幼儿做记录表,如万花筒制作步骤、每个环节的制作时间等。这样一来,就能够让幼儿通过一系列的自我探究及亲身制作、相应记录来完成某个科学小制作,在进一步增强幼儿学习自信心以及成就感的同时,让幼儿能够自觉担任起相应知识的发现者角色、挖掘者角色以及探究者角色。
阅读区是培养幼儿自主阅读习惯的关键之处,也是确保幼儿步入小学进行相应文章顺利阅读的有效途径。因此,幼儿园教师应当依据大班幼儿的具体特点来进行相应区域活动的组织及开展,为幼儿园提供更多自主阅读的机会及时间,让幼儿能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获取到更多的知识及信息,并实现自身阅读的提高及发展。例如说,幼儿园教师可以依据大班幼儿的兴趣点、年龄特征来进行相应阅读绘本的有效筛选,如针对于一些想象力较为发达的幼儿,则能够准备一些科幻绘本;针对于一些喜爱图画内容的幼儿,则可以准备一些内容精彩、画面丰富的绘本。
同时,大班幼儿的成长特点也是教师教学考虑的重点,所以幼儿园教师可在幼儿面前展示如何整理自己的房间及书包、如何正确握笔等,让幼儿能够通过益书籍的阅读和行为模仿来理解和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学习习惯,促使幼儿可以在步入小学生活中更好地适应及融入。同时,幼儿可在阅读相应儿童书籍的过程中,也能够有效改掉个别幼儿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习惯,让幼儿遨游在书籍的知识海洋中,进而在这样的长期阅读下,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
(三)多元评估
多元评估有利于教师对幼儿的活动进行观察、反思、调整。幼儿园教师在开展区域活动中应当重视且落实幼儿的主体性,对幼儿行为、语言、成果进行适当地评价,评价主要以积极的、正面的为主。再加上大班幼儿因自身年龄因素的影响下,使得一些幼儿难以完整、全面的表达出自身的想法及感受。因此,幼儿园教师应当给予幼儿一定的引导,积极鼓励、支持每名幼儿针对于参与区域活动相应想法及体会的提出,以此实现多元评估,让教师能够站在幼儿的视角来检验这一区域活动的实施成效,为后续优化区域活动提供有力支持和相应帮助。
除此之外,幼儿园教师在开展区域活动中,也要给予幼儿一定的积极引导和帮助,以此促使幼儿更快地攻克困难点,让幼儿能够在教师的相应引导及带领下展开深层思考及探究。例如说,幼儿园教师在组织“多米诺骨牌”这一游戏活动中,设计启发性问题,如:“怎样摆出的骨牌更加美观、漂亮呢?想要让每一块在推倒时按照你自己的想法倒下,则需要怎样做呢?可以运用多米诺骨牌做哪些游戏呢?”这个方式让幼儿随着相应问题的引入展开独立思考及深入探究,充分刺激出幼儿自身的探究意识及自主学习性,让幼儿成为相应知识的主导者。
同时,幼儿园教师还要在开展区域活动中为幼儿提供鼓励及支持,给予幼儿积极性的言语评价及点评,并要求各个幼儿进行互相点评,进而让幼儿能够在评价中得到肯定,体验成功的快乐,获取相应的有益经验。例如说,邀请每名幼儿向同伴进行自我成品的展示及分享,并将制作过程进行阐述,一同分享彼此成果的喜悦及欢乐,在建立起和谐、友好、平等人际关系的同时,增强幼儿自身的成功感及自信心,让幼儿能够以一个更为积极客观的状态去学习和生活,为幼儿未来的小学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区域活动对于幼小衔接而言有着不可忽视的关键作用。因此,幼儿园教师应当及时地认知到区域活动的幼小衔接价值及作用,并依据大班幼儿的发展需求及学习诉求来进行幼小衔接区域活动的组织及开展,进而在拓展、延伸幼儿自身相应知识面的同时,锻炼及提高各层次幼儿自身多项学习能力。有利于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及学习习惯,以此充分发挥出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达成较为理想的教育成效,帮助大班幼儿顺利、轻松地过渡到小学生活中,大力推动于大班幼儿迈向未来健康发展的前进步伐。
参考文献:
[1]杨玲清.在区域活动中实现“幼小协同,科学衔接”[J].小学科学,2023(4):112-114.
[2]李玉阁.大班幼儿幼小衔接区域活动的实施方案分析[J].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教育,2023(2):108-111.
[3]洪丽琼.浅谈如何在区域活动中实现“幼小协同,科学衔接”[J].华夏教师,2017(5):10.
[4]王晔蓉.浅谈大班区域游戏活动材料的投放策略[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1(3):5.
[5]程广趁.浅谈幼儿园区域环境的创设与活动中师幼互动策略[J].文学少年,2021(3):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