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团体辅导对小学生心理韧性的策略研究

启迪·上旬刊
江苏省吴江区北厍小学,江苏 苏州 215000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小学生的学习、日常生活状态相比于以前也受到许多不良影响,再加上学习压力, 导致一些心理耐挫力差的小学生出现了焦虑、抑郁、害怕等心理问题。因此,从积极心理学视角研究团体辅导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韧性培养的意义十分必要,本文从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通过团体辅导培养小学生心理韧性的意义、形式、策略三大方面来研究团体辅导对小学生心理韧性的作用。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小学生;心理韧性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韧性培养十分必要,这不仅是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小学生的心理韧性以增强他们的适应能力的需要。

一、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通过团体辅导培养小学生心理韧性的意义

心理韧性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2012 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2022 年,教育部关于开展“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主题活动中指出“积极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掌握正确应对不良情绪和心理压力的技能,提高心理适应能力。”而心理韧性是个体在遇到不利情境时,能够做出调整,从而适应环境甚至更好发展的一种能力,正符合以上文件中提到的心理适应能力,因此我们需要提高小学生的心理韧性,培养小学生的适应能力,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大众把心理韧性认为是小学生适应逆境的法宝,认为具有高心理韧性的小学生才能在不利情境中更好地生活、学习。在日常生活中,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挑战,这时不仅需要他们的智慧,还需要他们具备面对困难不气馁、不退缩、勇于战胜困难的精神,才能在失败中尽快恢复,在逆境中重新崛起。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韧性的培养,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通过团体辅导培养小学生心理韧性的形式

(一)心理班会

通过积极心理学视角来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可以通过心理班会的形式来培养小学生的心理韧性,以达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心理班会是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主要内容与形式之一,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让小学生在体验中有所感有所悟,从而调整自己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班会课。和普通班会相比,心理班会教师通常会根据班上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和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来选取主题,然后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在团结融洽的氛围中,通过活动尊重每一位学生,尤其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注重对学生心理体验的总结、提升,进而引导学生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在活动中学生之间彼此温暖、互相帮助,给予学生成长的力量。心理班会面向全体学生,可以一次性解决一类学生的问题,所以心理班会成了许多班主任老师最钟爱的教育方式。

(二)小组访谈

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开展团体辅导活动也可以通过小组访谈的形式进行,以增强小学生心理韧性,促进小学生健康发展。班主任老师或心理老师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及个别小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组织小组讨论活动,访谈的人数一般为8-15人左右,人太少讨论不容易开展,人太多不容易形成集中的讨论。在非正式、宽松的环境里开展,使小学生在交流、合作中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可以消除小学生的恐惧感、紧张感,锻炼小学生的能力,让小学生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小组访谈能够促进小学生更好地交流、合作,使小学生通过与教师或者同学的交流进一步认识自己。

(三)拓展活动

心理拓展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拓展活动能够营造轻松的环境,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其健康的生活态度;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增强生活适应能力。在开展团体辅导活动时,活动场所根据活动需要可以安排在室内,也可以安排在室外。例如,拓展活动“风雨同路”,把全班分为3个小组,每组队员拍成一纵列,双手搭在前面队友的肩膀上。第一位队员要做领路人,其他队员则需要用眼罩蒙上眼睛扮演“盲人”。在领路人的带领下依次走过一段路,过程中可以出声互相提醒。通过此活动可以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意识,感受相互信任带来的幸福感。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通过团体辅导培养小学生心理韧性的策略

(一)学校要创建积极教育条件以促进心理韧性发展

1.营造积极教育氛围

积极的校园氛围可以使学生获得快乐体验和心理能量,能够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发生积极改变,从而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学校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廊、校园宣传橱窗、红领巾广播等方式,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小知识,使学生在积极的校园氛围中,快乐成长、积极改变,提升学生的心理韧性。

2.定期开展班级团体辅导

班级团体辅导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心理韧性,因此学校要定期组织班主任或心理教师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在开展活动前教师要考虑到不同班级所具有的特点,针对班级学生的特性及在心理韧性不同维度的发展特点等方面,根据学生需求进行主题调整。通过班级团体辅导学生可以在情绪、人际、认知等方面都发生积极正向的变化,从而提升心理韧性。

3.开展家校联合的劳动教育

2020年7月,教育部出台《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小学生以校园劳动和家庭劳动为主要内容,体会劳动光荣,初步养成热爱劳动的态度。因此学校要联合家长共同开展劳动教育。在家庭中,家长们要摒弃“学习好就行,家里的活儿不用管”的观念,给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打扫卫生、制作美食、整理自己的房间,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家庭责任感;在学校里,组织学生参加值日、大扫除、垃圾分类等力所能及的活动。通过这些劳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增强了学生的适应能力,不仅为日后打下良好基础,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心理韧性。

(二)家庭要营造和谐家庭氛围以促进心理韧性发展

1.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小学生年龄尚小,身心发展不成熟,对于家庭格外依赖,但他们逐步向青春期过渡,逐渐渴望长大,追求独立思想,有时可能会与家长产生矛盾冲突。父母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了解他的需求,用平等沟通的方式让孩子接受父母的教导。家人对孩子的支持,有利于他们积极健康的成长,提高他们的心理韧性水平。

2.家长要正向激励孩子,少用负面表达。

在家庭生活中,家长需要常常表扬孩子的优点与进步。例如,当孩子今天完成作业的时间比昨天提前了二十分钟,家长就可以及时表扬孩子,可以表扬孩子对时间的管理进步了,也可以表扬孩子白天学得特别认真。

3.家长正确榜样示范

根据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孩子的模仿能力较强,因此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十分重要,家长可以通过阅读积极心理学书籍、观看视频等方式,提升自己的心理能量,努力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改变自己的消极想法。家长要用积极的思想、行为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实践,从情绪控制、积极认知、目标专注等多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为孩子做出良好的榜样示范。

参考文献:

[1]刘颖.防疫背景下提高中小学生心理韧性的策略[J].辽宁教育,2021(14):69-71.

[2]席居哲,桑标.心理弹性(resilience)研究综述[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04):314-318.

[3]尔晓冉.小学生心理韧性的现状及干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4]刘祥卓.体育课足球训练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韧性的实验研究[D].湖南:湖南科技大学,2017.

[5]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6]王芮.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弹性及其与社会支持、积极情绪的关系及建议[D].河南大学,201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