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科学作业设计策略

学习与科普(知与学)
西安高新第一小学?陕西?西安?710075

摘要: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承担着检测、指导和评价的重要作用。2021年的下半年新学期开始,“双减”政策落地,以提高作业质量为目标,力求让作业更加有效、有趣、有深度。本文针对小学科学作业设计进行探索和思考,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探索弹性化、个性化作业的构建方式,优化作业内容设计。

关键词:“双减”;小学科学;核心素养;作业设计

前言:

作业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延伸,是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科学学习有着导向功能。然而,长期以来作业被当作巩固学生知识的工具,牢固印刻着三大“胎记”——检验、管理、惩戒。对作业的这种狭义定义,窄化了作业的功能,逐渐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分道扬镳。因此,在“双减”背景下,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结合学科特征,进行“减量赋能”的高质量科学作业体系建设成为迫切需要。

作业设计作为作业体系中的首要环节,对整个体系起着引领的作用。高质量的作业设计建立在教师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立足“双减”政策的精神内涵,在作业设计这一环节中,教师首先需要明确作业的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作业观——作业不仅要关注学生对具体学科知识的巩固、技能的发展,而且要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大单元作业,整合中“层次化”

小学科学作业要从“零碎化、快餐化”的设计中解放出来,应综合核心概念、教学目标、学生学情等因素,对不同课时作业内容进行统筹思考,从“割裂”到“整合”,做到关联性、递进性、综合性的有机结合,重视学生的体验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难易程度不同、多元化的“三级跳”弹性作业设计,层层推进作业任务,注重基础性作业的时效性,让学习困难的孩子“吃的饱”,提升性作业的全面性,让学习不费力的孩子“动动脑”,拓展性作业的多样性,让学有余力的孩子“跳一跳”,讲究梯度,尊重差异,在促进学生基础发展与满足个性需求之间协调。

例如,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本单元围绕植物的生长展开,笔者通过“作业超市”的形式设计《我与植物交朋友》单元系列作业,“超市”中包括寻找种子宝宝、植物科普画、植物生长思维导图三部分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能力,自主选择相“匹配”的作业任务。第一跳:寻找种子宝宝,学生可在家中、小区里搜寻植物的种子,将种子做成标本,运用感官与工具进行观察,并编写种子档案,用简单的文字描述种子的特征(形状、大小、纹理、颜色等),查阅资料了解种子的传播方式;第二跳:植物科普画,将科学与美术学科有机融合,学生将观察到的植物绘制成图,制作植物图集,并对植物的各个部位加以注释,调动学生全方位的知识与技能。第三跳:植物生长思维导图,学生选取喜爱的植物,通过查阅植物生长过程的资料,总结归纳,将搜寻的信息绘制成思维导图,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拥有自主选择权,个个摩拳擦掌,带着愉悦的情感来完成作业,每个学生都有体验成功的机会,既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同时,通过合理设置小组合作作业来弥补分层作业所可能带来的学生的分化。教师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小组成员经过沟通交流,选择适合自己的部分,担任不同角色,相互帮助,博采众长,协作“搭建”作业支架。基于大单元的作业设计,不仅是教学内容螺旋上升的重要体现,更是学生知识构建与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机载体。

二、实践性作业,探究中“重思维”

实践性作业源于日常生活,是现实的、多元的、开放的,有一定的主题性和情境性,学习过程复杂,强调科学知识的纵向联系,不同学科的横向联系。小学科学涵盖的知识是比较丰富的,这为科学实践性作业提供了多样化设计的可能。科学实践性作业可以是探究活动作业、实践活动作业、调研报告、观察作业,还可以是制作类作业、家庭趣味型作业等。

例如,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鱼类》一课,笔者设计的“鱼的世界”学习单作业,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你对鱼的了解有多少?你观察过鱼的外形、身体内部结构吗?鱼的运动是依靠什么部位呢?要求学生选取一条鱼,观察并描述它的外部形态特征;将鱼蒸熟,吃掉所有鱼肉,并保留其完整的骨骼和鱼鳍;用小刷子轻轻刷掉残渣并清洗干净;将鱼骨与鱼鳍粘贴在学习单的指定位置,查阅资料,标出相应部位名称,认识鱼的运动器官。这类作业将课堂趣味延伸到课外,学生从多元真实的情境活动中、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研究、设计、制作、体验中学习,灵活运用所习得的知识与技能,注重观察与实验、信息收集与整理、结果分析,注重表达与交流能力以及创造性地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三、前置性作业,兴趣中“搭桥梁”

前置性作业将作业“翻转”到教学过程的前端,唤醒学生的前概念,嫁接新旧知识的桥梁。学生进行课堂学习时,由于对所要建构的新知做足了建构前的准备,因此很容易进入深度学习状态,易于开启个性化的的学习历程。例如,《声音的产生》一课,笔者精心的设置了三个前置作业:1.课间收集操场周围有哪些声音?2.想办法让塑料袋发出声音,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让塑料袋发出声音的?3.在干燥的空矿泉水瓶里放些泡沫屑,轻轻吹瓶口并仔细观察现象。

这类作业容易操作,每位学生都能做到,也愿意动手去尝试,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在实验中积累了感性经验。当学生带着自己的收获与问题走进课堂时,他们自我表现的意识就变得特别强烈,每个孩子都想表现自己,想将自己知道的告诉同学和老师,得到大家的或鼓励、或帮助、或肯定。学生不再是听众,而是小老师,是研究者,是发现者。教学方式从教师的“独白”走向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通过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和教师点拨,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综上所述,在“双减”背景下,要让科学作业充分发挥育人作用,需要我们继续深度学习,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寻找新的突破,营造个性化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乐学的基础上主动完成探究任务,助力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谭智.小学科学作业设计的实践性研究[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7,(11):48.

[2]方应连.作业管理要做到精细化与精准化[J].人民教育,2020,(21):68-69.

[3]杨晓梦.为“减负”破局:探寻作业管理与改进的实践智慧[J].中小学管理,2021,(10):14-17.

[4]冉北彦.改进作业管理常规切实提高作业效度———关于中小学高效课堂教学常规重建实践的思考[J].才智,2016,(10):175.

[5]张亚芳.优化作业管理提升科学素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10):50-51.

[6]邓彦兴,赵俊,钟镇宇.项目化学习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创新设计[J].新课程(小学),2019,(09):408-40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