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德善”课程农村小学劳动教育乡土资源开发和实践的研究

启迪·下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江村实验学校,215232

摘要:对于现今的农村小学而言,城市与农村教育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何高效地发挥乡土资源开展在“德善”课程下劳动教育,“德善”课程基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五项,重点培养学生的德育。劳动教育不单单是指让学生进行劳作还是学生在进行劳作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品质的过程。而乡土资源主要指的是所在地的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文化社会等等。如何将三者有机结合策划开展活动?对于本篇论文我主要从两个方面介绍,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三者的含义、关系、用途,第二部分重点介绍基于“德善”课程农村小学劳动教育乡土资源开发和实践的策略,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实施策略,用于实施小学劳动教育。

关键字:“德善”课程;农村小学;劳动教育;乡土资源

对于“劳动教育”这一个词来说,其核心含义还是来自于劳动。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劳动?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历史,劳动创造了这样的一个社会,劳动创造了今天的社会。相对于劳动在现代我们谈劳动教育更多,其实古人看来劳动本身的价值意义是没有什么争议的。那么对于劳动教育我们如何在这个劳动的过程中间赋予教育的内涵,让“劳动”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创造价值的内容,而是承载的是育人的内容。对此现在的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我们谈劳动很容易,但是谈劳动教育却没有那么的容易。我们的确是需要给孩子在现实的真实的劳动环境中间施加教育的过程,使孩子的德育、美育、体育,包括它的心智得到完美的发展,在这过程中间慢慢地养成一种习惯,行成一种精神,进而能够体现到劳动的价值,这个确实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也确实是一个教育的问题。对于身处于农村的小学生,在教育条件相对落后情况下我们如何进行农村小学生劳动教育的培养呢,这更需要我们新一代的青年教师思考。

一、劳动教育乡土资源的分析

在农村实行劳动教育由于受到办学条件、地域、教学教具等等各方面因素,其中最明显的不足点就是在实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其教育形式、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单一。但是在农村实行劳动教育也有其独特的优势,其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教学环境,学生可对于不同地以近距离的接触自然世界;在农村实行教学工作的教师部分也可能常年从事农业工作,对于动植物的生长习惯有进一步地深入了解可以很大程度上的帮助、指导学生劳动;对于处在不同地区的农村有其独有的文化特点,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联系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让学生从小在这种文化环境中继承和发展所处地区的文化内涵,这样做到了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二、“德善”课程开发和实践策略

中国教育对于学生德育方面的培养从古至今一直存在,在最近这些年又提出了关于德育培养的新的课程——“德善”课程,这门课程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为塑造学生核心价值观和全面培养学生品格为最终目标。在2018年本市教育局就决定在本区内中小学全面实施“德善”课程,用于学生形成核心价值观和塑造的学生品德。在2018年间吴江区各中小学开展各项“德善”课程活动,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核心素质,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让相关活动的开展遍布整个校园影响着每一个学生,进而影响着每一个家庭再走向整个社会。虽然开展的是一个个简单的活动,但在活动过程中逐渐影响着活动中的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之间养成了相应的品质,培养了学生的品德教育。

(一)开展下农田活动,培养勤俭节约的美德

由于科技的进步交通的便利,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方便、丰富、快捷,但同时人们也逐渐忽略了他们从农田到餐桌的不易,就对于学生饭盒有30%左右将要被,浪费,全球每年约有8亿吨粮食浪费,直接造成损失7,000亿美金。对于学生培养勤俭节约的美德似乎已经成了现在社会不可缺少的话题,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富裕,学生在生活中很难体会到农民种庄稼的不易,利用学生所处农村环境的便利条件,开展下农田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亲自动手种植瓜果蔬菜、插秧苗、割水稻,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农民工作的辛苦,内心深处体会每一份粮食的来之不易,使学生逐步养成珍惜粮食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二)开发利用乡土资源,培养科学探究意识

现在学生学习只学习书本中的知识,这样的学习过于片面化,知识来源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农村小学本身就有着非常丰富的可以开发利用的乡土资源,例如一块空地,教师就完全可以利用学校的空余土地开展生物科学教学活动,利用现场直观化的微生物和植物进行教学演示,把整个课堂带到自然环境中进行学习科学,在中小学一直不受重视的科学教学活动落实到了实处,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科学是最直接最有效教学方法,促进学生逐步养成科学探究的意识。

例如,与一块荒废已久的空地,教师可以教学生植物生长周期,植物生长周期一般为整治土壤、播种、施肥、幼苗、移栽、开花、结果,摘到最后收获。首先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除草松土整治土壤,然后教师可以把班内学生进行分组,每一个小组选择适宜的环境条件选择培育的植物品种播种施肥,一段时间之后植物就可以发芽生长。到下一节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带领同学再次来到这查看植物生长情况。由于每一小组查的文献资料请教家长同学不同,所以种植的植物种类、品种、类型都可以不同。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对于每一种植物的生长周期进行记录,记录这个植物的叶片颜色、形状,果实的形状,喜好的生长环境,产率如何等等,在记录植物生长的过程中,也是学生不但学习发展的过程,逐步养成了科学研究意识。在一个学期末进行整个学期植物生长周期讨论,展示活动成果,探讨实际种植过程中的问题,通过实际动手操作,留心观察,发现问题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进行解答问题,整个流程也正是实验探究的整个过程,实验探究过程也是最科学、最有效的科学方法。

(三)开展乡土非遗项目活动,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从新文化运动开始到后来新中国成立,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多次的抨击和革新,对于中国完整的传统文化保留的越来越少。到了近现代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快速发展,我们现在每一天都要接触数不胜数的新信息,对于传统文化遗忘越来越久远。但是中国上下五千年其中蕴含着丰富且丰富的文化,对于这些文化我们是不能抛弃的,我们要继承发扬这些中国的传统文化。

例如,我们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呢?光有政策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落实到实处,对于中小学生下一代的祖国青年,我们必须让他们从小树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在中国农村拥有许多乡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不同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如麻柳刺绣就被列为乡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教师就可以将麻柳刺绣引入校园,使传统文化与“德善”课程下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相结合。麻柳刺绣源于生活在,传承过程就是一个动态的劳动过程,我们可以将麻柳刺绣的乡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请进课堂,与学生面对面的进行交流,让学生亲自体会到匠人在制作刺绣过程中的魅力,连续持续地坐在桌子前进行刺绣,匠人们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中小学生学习。在体验之后学生可以进行展板,根据自己的兴趣,在图书馆收集相关材料展示麻柳刺绣的相关信息,在与同学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对于麻柳刺绣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通过直观的方式懂得了麻柳刺绣的起源兴旺发展在本地先民劳动生产中,大程度地激发了中小学生的文化认同感,非常有利于促进培养学生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综上所述,对于农村小学教师想要高效地开展基于“德善”课程下的劳动教育乡土资源开发和实践的活动,对于课堂教学应该采取恰当的教学手段,充分地利用农村自然条件开展相应的课程,利用自然环境展开教学,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植物生长情况,使课堂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泼,在这样的氛围条件下进行教学,发现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也有所进步,逐步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不知不觉间使学生培养了德育。

参考文献

[1]韦添.“德善品格”课程:让每一位学生拥有一颗进取心[J].教育界,2019(02):96+105.

[2]费勤芳.基于“德善课程”的班级文化特色建设的实践研究[J].教师,2020(31):19-20.

[3]冯娜.基于“德善课程”提升学生坚持品格的实践研究[J].小学时代,2020(17):98+10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