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探究前置—小组合作—自主体验”教育创新新模式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探索与反思
摘要:“探究前置—小组合作—自主体验”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创新型学习方式。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实践,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指出新模式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强化新模式的教学组织、强化教师运用新模式的主动性的优化建议。
关键词:教学新模式 问题 优化
全国中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改革实践中,“探究前置—小组合作—自主体验”作为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创新型学习方式,已成为《道德与法治》重要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相较“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改革模式,这一新模式将探究前置,更加突出问题导向,让学生在问题探究过程中经历动态、生成、开放、复杂的完整学习过程并积极体验,知识“新质”得以产生。[1]因此,如何指导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思考解决问题,让这一创新型模式发挥出最大功效,有赖于一线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进一步探究。
一、新模式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探索实践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新模式的运用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整体谋划阶段。将《道德与法治》导学案编写完整,对探究前置的组合、探究过程的设置、小组合作的形式、内容、组织操作的方式以及学生自主体验的效果进行一系列的探讨、整理、设定,将其清晰地展示于学生。
第二阶段:详细设置探究前置环节内容。为增强问题的引导性与学生探索问题的针对性,以问题为导向,先后设置重难点、编写填空、前置思考、基础知识巩固等环节,以有效引导学生在后续的小组合作中有的放矢。
第三阶段:强化合作指导。初一的《道德与法治》教材知识内容、概念比较抽象,加之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弱,新模式在运行的初期,在小组合作环节容易出现问题。老师应及时加强小组合作指导。如将第二天的导学案提前到前一天的晚修时间下发,由小组长带领自己的小组将探究前置的内容集体完成,并记录小组合作成绩。在第二天上课时,再由各小组展示自己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老师及时给予点评。
二、新模式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1.主动性不强
新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保持主动学习的状态,主动探索知识,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快乐。”[2]然而,在新模式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时常出现课堂冷场、学生合作探究不主动等情况。如在《青春有格》这一节对“行己有耻”的探究讨论活动中,由于学生对“行己有耻”一词的不理解,导致发言不主动、不踊跃,最后科任老师不得不大篇幅地自行讲解“行己有耻”的由来、含义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等,并未实现新模式倡导的自主学习目的。
2.参与面不广
由于学生的兴趣、性格、能力各不相同,在探究活动中部分学生参与不了,配合不积极。尤其表现为优等生参与发言和小组汇报的次数明显多于学困生、临界生。实践中,大部分学困生、临界生没有真正参与到合作探究学习中来,他们往往作壁上观,等着别人的讨论结果。
3.合作探究深度不够
由于学生的能力限制,特别是理解能力的制约,学生合作探究整体上还停留在表面层次,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如在“思维的批判性”的探讨活动中,学生很难将思维批判性的表现、重要性、要求、批判的技巧等进行深入探讨,最终合作学习成了走过场。
4.准备不充分
部分学生的课前准备态度不够端正,准备不充分,甚至部分学生未经准备就匆忙活动。如在“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四位一体保护”这一主题探究学习中,部分同学在课前没有收集资料去研究教材的知识点,甚至部分同学连“特殊保护的四位一体”的含义都不知道。这导致同学们在课堂讨论中对不同见解无法提出赞同或反对的意见,更无法形成自己的观点。
(二)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新模式认识不到位
目前,一线教师对新模式已经比较熟知,并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不过,相当数量的老师对这一新模式的认识依然存在较多误解和认识上的偏差。如有的教师认为小组合作、自主体验这一互动学习的目的就是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或教学高潮;有的教师认为新模式仅仅是为了迎合新课标的精神而设置的,平时大可不用;有的教师认为采用新模式需要占用教师的讲解时间,学生成绩很难提高。
2.教师对新模式的应对能力不足
在采用新模式开展课堂教学的教师中,也存在现有知识、能力无法适应新模式需要的问题。如个别老师知道小组合作、自主体验、互动学习的意义和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生搬硬套。部分老师过多地安排小组互动的内容和次数,或者活动设计没有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让学生烦而生厌;个别老师只重视对小组整体的评价,忽视对个体的评价;只重视对合作成果的评价,忽视对合作过程的评价。
三、优化新模式应用的思路与建议
(一)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1.积极推行分层次教学法
鉴于学生兴趣、能力、基础等存在差异性,可以考虑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育教学实践中,尝试采取分层次教学。基本的设想是,先按学生水平的差异分好层次,再分层次制定学习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各自不同的要求和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要求和方法照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能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优的发展,进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2.强化小组结构的合理性
小组合作是新模式实践环节的关键,小组的有效构建可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质量。[3]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育教学实践中,需要特别关注小组的有效构建,特别是关注小组成员之间的结构合理性以及职责的明确性。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水平、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情况综合考虑小组结构,按照“强弱互助、动静结合、男女搭配”原则合理分配每组成员,保证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4]在具体操作上,可将学生分为ABCD四个层次,A成员通常为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表现不错的学生,D成员则为存有短板的后进生。每个小组均配置四类成员。在小组成员分工上,无论是课前前置作业的完成质量,还是课堂行为督促,A成员要帮助D成员,B成员要帮助C成员。合理的成员分工,有效提高了小组成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找到或找回自信心和自尊心。
(二)强化新模式的教学组织
1.大力营造良好的参与氛围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宽松、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临界生积极地参与活动。可以多采用口头表扬、加分鼓励、物质(书或其他学习用具)奖励、小食品鼓励等形式,尊重、保护、激励学生的参与热情。在调研和评课过程中,部分老师实行了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淡化了分数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教学效果比较好。
2.大力保障课前的充分准备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每个章节涉及的相关案例、材料、时政较多,每堂课的信息量非常大,这就要求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裕的独立思考时间和合作学习时间。如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违法与犯罪的关系、法律的基本特征等内容,都是学生不明白、较模糊的知识点。课前应让学生充分准备,给予充分的讨论、探究时间,最后再由老师进行点拨,效果会更好。
(三)强化教师运用新模式的主动性
新课程模式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需要教师对《道德与法治》导学案的编制到位,对学生层次的全面了解,对课堂探究活动过程中的引领、教学过程节奏频率的驾驭能力有较强要求等。因此,需要科任教师主动抛开自己陈旧的思维定势和教学方法,积极更新理念,充实专业知识,主动学习新的教学方式,灵活应用新的教学手段,使自己在课程改革中活动起来、探究起来。
参考文献:
[1] 王志丹.实验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自主、合作、探究”型试验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8):137-139.
[2] 马琳.浅谈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2(21):63-65.
[3] 支蕊.初中思政课堂“小组合作式”教学模式[J].天津教育,2022(15):87-89.
[4] 李柏春.基于“学教练案”教学模式的亲情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探究[J].教书育人,2022(5):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