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互联网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和方法研究

启迪·下

摘 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先辈们世世代代留传下来的宝贵遗产,而大学生正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在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和传统文化传播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对思政教育的研究比较多,用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作为路径的思政教育形式普遍受到高校的重视。现代社会越来越看重素质人才的培养,传统文化对高校教育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关键词:互联网;校园;传统文化;思政教育;方法

一、互联网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现状分析

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是我们传播信息的重要媒介,大大提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速度和空间。高校为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的快速传播,借助网络新媒介、新技术将其转化为符合新时代需要的传播方式,来适应青年学生群体的现代阅读习惯,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的传播速度,同时也拓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空间,同学们在查阅资料时不再受时空上的限制,从而更好的传播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思想和正能量。

互联网大大创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传播方式、更新了传播理念,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效果。互联网有效的整合了各种资源和力量,实现资源与技术的优势互补,打破了以往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路与方式,大大提高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影响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素材来源和内容资源,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内容,使思政教育更有特色和吸引力,从而推动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

然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没有能够实现与现代化教学理念的相互融合,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现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还是采用较为传统的“诵读”模式,与现代化的构建主义教学理念相差较远,并不利于青少年学生完成知识内化,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青年学生获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主要是依靠课堂,他们有时会借阅一些图书以获取更多优秀传统文化知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学生们获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变多了,比如互联网上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论坛、博客、帖吧等。但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播方式却不多,学生很难学到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所以,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不单要发挥好课堂的作用,还要寻找更多的让学生获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

大学生们对中华传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需要进一步提高。人们的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都受到了互联网的冲击,再加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视不够,直接使得学生们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高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度和传播速度也不尽相同,但不管什么原因,高校都要继续加强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让他们能主动承担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变的更为开放和多元化,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比较大的矛盾变化,在金钱、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素质中都出现了一定的问题。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高校思政教育中,可以较为全面的解决这些问题的出现,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将优秀传统文化带到高校思政教育中,更有利于让大学生知识的学习。大学生的学习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修养和道德品质,融合传统文化内涵,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从而培养学生自身高尚品德。

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政教育中,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强烈的爱国意识和高尚的道德。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是当代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的思政教育作为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和道德理念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高校思政教育传统文化的融入不够深入,影响思政教育的整体程度。将思政教学和传统文化教育相互融合,不但促进了国家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同时也促进了对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优秀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很多的优秀文化知识,传统文化中涌现了众多伟大的爱国诗人。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情感,主要侧重于为国家奉献和牺牲的精神,这些精神会永远立于中华民族之林。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情怀能在思政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高校的思政教育只有利用好传统文化的内涵,才能让传统文化发挥自身其价值,提高高校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爱国情怀。

三、互联网背景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和方法

(一)借助互联网,让中国传统文化走进学生的生活

大众传媒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产物,时代不断地变化,技术也在不断地进步,当前的传播媒介不仅是那些传统的大众媒介(报纸、电视、杂志、广播)还有网络媒体。对于当前的学生来讲,网络媒体运用得更加普及,因为网络媒体更加的方面、快捷。在这种环境下,学校可以加强对网络教育平台的建设,建立传统文化的专门网站,并且在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大力开展新媒体的宣传,争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全面覆盖。

(二)建设互联网传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让传统文化走进课堂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传统文化教育应当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它既是教育活动开展的条件、要素,同时也是教育的目标。要想让高校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方法就是在互联网的辅助下,对课程内容进行一定的改革和创新,为学生开设一些辅助课程。课程内容要将互联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整合,突破课堂中时空的界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三)开展互联网特色传统活动,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学生活动是校园的第二课堂,是学校各项教育的重要部分。教师在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要通过互联网的优势,帮助学生开展一些课内外活动,更好的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学习,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

四、结语

互联网平台是当代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平台,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政教育是传统思想教育的换代升级。将传统经典文化融入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政教育,是高校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有效手段也是必然趋势。根据调查与分析,结合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用互联网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有利于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进行。应该说,在互联网背景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是大学生思政教育模式的革新,也是高校学生管理和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路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邸维鹏.互联网+时代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路径探索[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0

[2] 马飞.“互联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路径和方法研究[J].学周刊,2020

[3] 罗亮.互联网+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路径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

[4] 张君,于宏.“互联网+”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8

[5] 高海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