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幼儿园班本课程的实践探究

启迪·下
西华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610100

摘要:幼儿园开发园本课程,班级在园本课程架构下开发班本课程,班本课程是课程园本化的体现,班本课程实施中教师追随儿童兴趣,支持儿童发展,开展适宜的、深度的学习探究,直接与儿童发生联系并直接对儿童产生影响。班本课程的实践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本文以大班班本课程《蚕丝线》为例,由幼儿兴趣点“线的由来”为问题导向,教师根据幼儿的讨论探究,挖掘教育价值,进行课程审议,从而引发“蚕丝线”的班本课程。

关键词:班本课程;课程推进;课程实践

园本课程的班本化是指以班级为基点来实施园本课程。班本课程是教师基于对本班幼儿实际发展情况和兴趣需要的了解进行实施和开展的,课程实施的过程始终围绕班级幼儿的兴趣和问题展开,是教师与班级幼儿之间真实的学习、深度的探索过程。

一、班本课程实施过程

本文以大班的班本课程《蚕丝线》为例,课程来源于幼儿的一次讨论,教师根据幼儿兴趣和经验,始终围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开展活动,为了探究蚕丝线,进行了“买蚕—给蚕做家—蚕宝宝出生—照顾蚕宝宝—蚕宝宝突然死掉—再次饲养蚕宝宝—蚕宝宝吐丝结茧—体验抽蚕丝线—蚕蛾飞走”这一系列深度实践探究的过程,给予幼儿主动探究,调查实践,解决问题的机会,体验课程互动,促使深度学习,提升原有经验,获取新经验。以此来反思班本课程实施过程的相关问题。

二、班本课程实施反思

在蚕丝线班本课程开展中有很多教育价值可以探究和挖掘,从而生成更多有价值的教育内容。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要注重幼儿的学习,关注幼儿的行动和兴趣,抓住教育契机,审视教育价值,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已有经验来确定教师的教学行为。让幼儿主动建构经验和知识,获得新的成长与进步。

三、班本课程实施策略

(一)生活经验和兴趣是班本课程内容选择的前提

幼儿已有认知、生活经验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言行等,都可以转化为教学资源。贴近幼儿生活的课程资源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基础。当孩子对某个话题争论不休或提问不断时,一定是最感兴趣的话题,并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此时教师要敏锐捕捉这些信息,对孩子不断进行观察与分析,了解孩子的已有经验,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将孩子的兴趣与课程衔接,搭建支架,支持幼儿大胆地探索和表达。为班本课程内容选择做铺垫。

(二)动态性和生成性是班本课程推进方式

班本课程的推进,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就已经对课程进行了目标与价值的架构,当课程内容确定后,教师对课程即将开展的内容有预设也有留白。根据班级孩子的最近发展区预设课程主线和目标,也有一些空白之处,或许将生成一些活动。具有动态性特点的班本化课程将教师、幼儿从固定的课程中解放出来,教师能够更有意识地关注课程开展过程中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调整原有的课程计划不断生成新的学习内容,以更好地满足幼儿的学习兴趣及发展需求。

(三)教师给足幼儿自主探索的机会

教师应在关注幼儿需求、了解发展特点、相信幼儿能行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有效的游戏环境、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支持幼儿自主探索、主动学习,并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幼儿不断深入探索。教师创设充满探索欲望的游戏环境,给予幼儿充足的探索时间,让幼儿在不断“尝试”或“试错”中获取知识,支持幼儿深度探索,以问题为导向,在不断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成长。

(四) 家长是班本课程的合作者

家长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开展班级活动的重要合作者。在班本课程开展过程中,不免会有一些环节需要孩子在家进行或者在成人的帮助下才能完成,因此,家长便是孩子课程活动的最佳合作者,

比如在《蚕丝线》的班本课程中,幼儿园里没有桑叶,因此教师请家长用周末时间,带孩子到户外寻找桑叶,让每一位幼儿都能参与到班本课程中,在此过程中,家长及时解答幼儿疑问,便于幼儿获取关于蚕的新经验,促进幼儿个体的进步。促使家长成为班本化课程建构的真正合作者。

四、结束语

班本课程的实施中,凸显了以幼儿为中心的教师视觉,进一步落实了以幼儿为本的课程观,提升了教师的儿童观、课程观。班本课程的开展核心是幼儿,但关键在教师,幼儿是班本课程中心,教师应尊重幼儿已有经验和年龄特点,注重幼儿的自主探索与交流,注重课程开展的过程与实践,注重幼儿的深度学习和教师的实施策略,让幼儿和教师在班本课程开展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虞永平.以班级为基点的幼儿园课程建设[J].早期教育,2005(05):6-8.今日教育(幼教金刊)[J].2021.04.20

[2]黄菊芳.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初探[J].学前教育研究,2007(Z1):71-7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