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情境任务驱动下的读写结合教学实践

启迪·下
深圳市龙岗区外国语学校 518000

[摘 要]2022版语文新课标首次提出了基于实践性、情境性的语文学习任务群。本文提出情境任务驱动下的读写结合教学实践,将阅读与写作任务结合起来,包括仿写、续写、改写等不同方式。

[关键词] 情境;学习任务群;读写结合

一、读写结合教学现状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的落地,语文教学带来了许多新的变革。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包含,“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写作内容成了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前的教学中,写作教学经常是与阅读教学分离的,教师的读写结合理念只是一种探索,作为单篇阅读教学的课后作业。而2022版新课标的课程内容,明确指出了阅读与写作的紧密关系,将读写结合明确写进新的课程内容中。

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标,首次提出了语文学习任务群,强调语文的实践性和情境性,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采取设计真实的写作情境,利用任务驱动,进行文本解读学习,最后完成情境写作任务。

二、不同文体的读写结合教学实践

(一)散文阅读读写结合情境任务

现当代散文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读写结合,写作迁移,将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做到了语文学习生活化,打造寓知识教学和人文教育为一体的生活课堂。

散文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仿写。学习散文文体,可以先布置真实的写作情境任务,例如,学习《阿长与山海经》之前,可布置“寻找阿长——读懂身边的爱”的情境任务。你觉得阿长像身边的谁?是年迈不识字的老祖母,爱唠叨的母亲,还是爱管闲事的阿姨……你身边是否有像阿长这样的人物,请以《读懂身边的爱》为题,运用人物描写的手法,写一篇文章。在这样的情境任务驱动下,教学课文时,重点学习对小人物的描写,学以致用,完成情境任务写作。

(二)小说、童话寓言故事读写结合情境任务

剧本改写任务适合小说、童话故事等。例如,为了让学生更易走进古典名著,在学习名著《水浒传》中的《智取生辰纲》时,可以尝试让学生进行剧本改写,再在班级表演形成课本剧,这样,学生为了完成剧本改写任务,就得反复研读小说中的情节和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分析并再创造,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同时,也训练了写的能力。

续写适合有故事情节的文章。在学习小说、童话寓言等文体时,也可以采用续写的形式。续写需要发挥联想和想象,例如《皇帝的新装》续写、《我的叔叔于勒》续写。

剧本改写和故事续写等任务,还可以呈现为真正的课本剧表演,将写作成果形成表演作品,这样也会大大提升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三)说明文读写结合情境任务

部编本新教材的八年级上下两册均有说明文单元,但侧重点不同。八上说明文的侧重点是抓住事物的说明特征学写事物说明文,例如,在学习《苏州园林》之前,先布置为校园写一篇说明性文章,发表推荐到学校公众号的任务。学生则会在任务驱动下,去研究如何说明一个地方的建筑。

八下说明文的侧重点是学习说明顺序尤其是逻辑顺序,学写事理说明文。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学生仿写了《我周围的环境》,重点训练逻辑顺序的阐述,学习“首先、其次、此外”等说明语言的运用。在情境任务的驱动下,学会了实用性文本阅读与交流。

(四)新闻、演讲稿等实用文体的读写结合情境任务

八年级下册的演讲单元,可先布置主题演讲比赛活动任务,如以“我的梦想”为主题,开展演讲比赛。在这样的任务驱动下,学生需要先学习演讲稿的文本知识,并撰写一篇演讲稿,再反复排练举办演讲比赛。

有了情境写作任务,学生在学习阅读篇目时,更清楚地学习了写作演讲稿的常见技法。比如,注意写好开头,吸引听众的关注。注意用提示性词语、关联词语和过渡性词语来提示自己的思路,将其更直接、更清晰地呈现出来。精心设计结语,提升演讲的效果。实践出真知,通过一次真正的演讲比赛,读写结合,达到了更好的学习效果。

(五)评论式阅读读写结合情境任务

新课标指出,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应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学生读了文本后,能有自己的独特体会,并且将体会写下来,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形成专题小论文。

例如,学习了《海底两万里》,学生写了“尼摩船长的善与恶”专题演讲小论文,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比较、质疑、讨论等方式,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

又如,在阅读了《红星照耀中国》时,学生写了“信仰与精神”的专题小论文,学生通过深入主题探究,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分析长征精神的内涵,并联系当代青少年如何传承长征精神,引导学生学习继承革命文化。

三、结语

综上,在2022版新课标理念下,语文教学中应该多进行情境任务驱动下的读写结合实践探索,积极响应新课标理念,构建有效的学习任务群,读写结合,以写带读,以读促写,或可让写作教学有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黄伟.读写结合的理论基础[J].江苏教育,2013(45):7-9.

[2]立足教材读写结合以读促写[J].基础教育论坛,2017(06):43-46.

[3]朱建军.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4]申宣成.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例式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